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感性材料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高华田
【机构】 湖北房县实验中学
【正文】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内容多而杂,对于初学者,一些概念规律比较抽象难懂,但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能解释生活中许多的物理现象。因此平时要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生活中寻找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既解决了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又加深了对物理概念规律的理解。
一、列举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备课时,既要吃透教材,又要以教材为中心,围绕课题在生活中找素材,在上课时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展示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样在学生的脑海中,既是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又是鲜活的物理问题模型,要求学生积极思维,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总结出规律,这就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就比较透彻。例如,初中物理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时,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关键在于参照物的选择,我就举例:黑板与课桌,如果以黑板为参照物,课桌是静止的,而课桌时刻不停地随地球一起运动,地球又绕太阳运动,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又比如两个同学一起来上学,他们两个都是运动的,但其中一个以另一个为参照物,又是相对静止的。我要求学生举例,他们回答问题很踊跃,列举了很多类似的例子,完全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大了课堂容量,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用感性材料开展实验探究,有利于增强新知对学生的说服力
在物理学中每个概念的建立,定律的发现,都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树立科学思想,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可缺少的,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一个平台。例如:“用溢水杯探究浮力的大小”这个实验,从准备实验器材到实验过程中被排开的液体的收集,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再通过不同物体,如形状规则的木块,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等感性材料。反复做几次,发现物体不同,得出的结论一样。从而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再如在大气压一节教学中,在指导学习马德堡半球实验时,学生半信半疑,这时我拿出了一些塑料吸盘,贴在黑板上,结果学生连自己的书包都挂在上面了,顿时学生豁然开朗,真的相信了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力量非常强大。这就是感性认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巧借感性材料深入分析,便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只有感性材料丰富了,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例如,学生一般认为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如果这个力撤去物体就会停止运动,这是对牛顿第一定律没有深入理解。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对静止的黑板擦和光滑的平面上匀速滚动的小球做受力分析,结果学生一致得出:“它们均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匀速运动的物体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匀速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接着我给学生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一种理想状态,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如果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就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于是问题迎刃而解。再如,在光的折射教学中,为什么筷子弯折、杯水变浅,要经过反复练习和对比分析才能提高认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四、以感性材料为纽带桥梁,让学生在愉悦中掌握学习内容
把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而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寓教于乐,课堂生机盎然,效果非常显著。例如,变阻器一节教学,用铅笔芯控制小灯泡的亮度,学生感到非常新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掌握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在杠杆的应用一节中,我准备了各种类型的剪刀、钳子、起子、扳子等,发给各个小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找到了支点,确定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画出了相应的示意图,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教学内容。
另外,注重课本中的“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性材料,教师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生活中的感性材料,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怎样从生活中学物理,感受物理的神奇与奥妙,认识到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亲切感。
一、列举丰富的感性材料,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备课时,既要吃透教材,又要以教材为中心,围绕课题在生活中找素材,在上课时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展示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样在学生的脑海中,既是一个具体的物理问题,又是鲜活的物理问题模型,要求学生积极思维,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通过比较、分析,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总结出规律,这就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就比较透彻。例如,初中物理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或静止时,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关键在于参照物的选择,我就举例:黑板与课桌,如果以黑板为参照物,课桌是静止的,而课桌时刻不停地随地球一起运动,地球又绕太阳运动,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又比如两个同学一起来上学,他们两个都是运动的,但其中一个以另一个为参照物,又是相对静止的。我要求学生举例,他们回答问题很踊跃,列举了很多类似的例子,完全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大了课堂容量,学生在接受过程中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掌握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善用感性材料开展实验探究,有利于增强新知对学生的说服力
在物理学中每个概念的建立,定律的发现,都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树立科学思想,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可缺少的,也是学生获取感性认识的一个平台。例如:“用溢水杯探究浮力的大小”这个实验,从准备实验器材到实验过程中被排开的液体的收集,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再通过不同物体,如形状规则的木块,形状不规则的石块等感性材料。反复做几次,发现物体不同,得出的结论一样。从而总结出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再如在大气压一节教学中,在指导学习马德堡半球实验时,学生半信半疑,这时我拿出了一些塑料吸盘,贴在黑板上,结果学生连自己的书包都挂在上面了,顿时学生豁然开朗,真的相信了大气压的存在,大气压的力量非常强大。这就是感性认识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三、巧借感性材料深入分析,便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只有感性材料丰富了,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例如,学生一般认为运动要靠力来维持,如果这个力撤去物体就会停止运动,这是对牛顿第一定律没有深入理解。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对静止的黑板擦和光滑的平面上匀速滚动的小球做受力分析,结果学生一致得出:“它们均受到一对平衡力的作用,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匀速运动的物体由于惯性继续保持匀速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接着我给学生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是一种理想状态,物体都要受到力的作用,如果物体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就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于是问题迎刃而解。再如,在光的折射教学中,为什么筷子弯折、杯水变浅,要经过反复练习和对比分析才能提高认识,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四、以感性材料为纽带桥梁,让学生在愉悦中掌握学习内容
把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而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寓教于乐,课堂生机盎然,效果非常显著。例如,变阻器一节教学,用铅笔芯控制小灯泡的亮度,学生感到非常新颖,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掌握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在杠杆的应用一节中,我准备了各种类型的剪刀、钳子、起子、扳子等,发给各个小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找到了支点,确定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画出了相应的示意图,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教学内容。
另外,注重课本中的“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动手动脑学物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性材料,教师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就是生活中的感性材料,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挖掘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怎样从生活中学物理,感受物理的神奇与奥妙,认识到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亲切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