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作者】 苏焦娇
【机构】 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第三小学
【正文】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质量得到了人们的关注,运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小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有效的发挥,并且使学生学习的热情充分被激发,学生的团队合作意义可以得到锻炼。
【关键词】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
小组合作是指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知识学习,以使各小组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教学方法。通过以下几点对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充分考虑学生的特征,科学的分组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建立小组合作的模式,要实现组内成员的互补,可以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性,使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实现全面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的性格、爱好等都产生很大的差别,老师如果在分组中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那么在教学中,学生之间就不能互补,导致学生学习的效率降低。所以,老师在分组前,应该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且挖掘每个学生的优点,进行科学的分组。在分组中,学生之间既要有共同点,同时也应该具有差异,小组之间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不能过大,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才能共同推进,小组成员之间还要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才能起到互补的作用,学生在小组内才能改正自己的不足,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不断的完善自身。老师在分组中,应该将组员的角色定位好,每个小组内都安排小组长、记录员和汇报员等,使学生在小组内都能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组长要定期将学习的情况汇报给老师,组织小组进行学习,记录员将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观点记录下来,汇报员最终以班级为单位将小组内讨论的结果展示出来,各个小组内的成员互相配合,不断的提高学习的效率。老师应该定期的更换小组内学生的角色额,让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发挥不同的作用,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二、增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甚至使课堂教学效果下降。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方法,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中的主体地位加以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进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通常分为4~6个一组,之后列出如12×13、24×25、36×48等两位数乘法算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这些算式的运算规律和运算方法,通过翻课本、查询资料等方法进行讨论和分析,并算出所有算式的正确结果。在这期间,教师不加以指导和纠正,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后,教師再对学生们给出的答案进行错误纠正和指导,以使学生意识到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存在的错误,并进行有效的改正和完善。如此,不仅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可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完善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学生才能提高学习的自主性。老师一个该对教案进行深入分析后,通过情境的创设,通过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加强体验,将实际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实际的情景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深入生活,产生共鸣。在学习三角形中,老师可以问学生什么是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三角形的物件。当学生将所有的材料准备齐全后,老师就可以开展合作学习了,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在小组内展现出来,而且小学生活泼好动,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在找到素材后会产生一种成就感,通过图片的搜集,小学生对三角形有基本的认知,然后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小学生运用三角形拼凑其他的形状。
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达成合作学习的目标
在进行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组内学习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学生遇到问题后,老师应该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一步步的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引导的过程中,老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应该让学生通过一步步的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老师在采用合作学习之前,应该对学习的目标进行科学的制定,然后向学生解释合作学习的主要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朝着目标进展。在合作学习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工作,积极地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提高自身的数学综合能力
及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由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较深,将成绩的优异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不利的。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由“成绩高于一切”向复合型人才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并且对评价体系进行发展和完善,通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运用合作教学法时,当每一个学习小组完成教师根据课堂内容所布置的任务后,教师应当对各小组以及小组内同学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与此同时,小组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都是构建完善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组之间进行评价的目的在于使各小组通过对其他小组闪光点的挖掘,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于有针对性的加以改正和完善;小组内学生的互评主要针对每一位同学是否积极参与了组内的活动并且认真完成相应的任务,通过小组内学生的互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小组的凝聚力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互评则是由于小学生尚且不具备完善的自我评判能力,所以在对自身进行评价时出现片面、不完善的情况是无法避免的,学生可以通过他人对自己客观的评价,改正的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综合能力。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研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有效的小组合作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吴锡君.浅谈生本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J].教育革新.2010(05)
[2]张天祥,杨学成.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思考[J].宁夏教育科研.2006(03)
【关键词】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
小组合作是指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知识学习,以使各小组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教学方法。通过以下几点对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充分考虑学生的特征,科学的分组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建立小组合作的模式,要实现组内成员的互补,可以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性,使学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实现全面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的性格、爱好等都产生很大的差别,老师如果在分组中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那么在教学中,学生之间就不能互补,导致学生学习的效率降低。所以,老师在分组前,应该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并且挖掘每个学生的优点,进行科学的分组。在分组中,学生之间既要有共同点,同时也应该具有差异,小组之间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不能过大,这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才能共同推进,小组成员之间还要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样才能起到互补的作用,学生在小组内才能改正自己的不足,通过取长补短的方式,不断的完善自身。老师在分组中,应该将组员的角色定位好,每个小组内都安排小组长、记录员和汇报员等,使学生在小组内都能发挥出自身的优势,组长要定期将学习的情况汇报给老师,组织小组进行学习,记录员将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观点记录下来,汇报员最终以班级为单位将小组内讨论的结果展示出来,各个小组内的成员互相配合,不断的提高学习的效率。老师应该定期的更换小组内学生的角色额,让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发挥不同的作用,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二、增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甚至使课堂教学效果下降。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方法,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中的主体地位加以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进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通常分为4~6个一组,之后列出如12×13、24×25、36×48等两位数乘法算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这些算式的运算规律和运算方法,通过翻课本、查询资料等方法进行讨论和分析,并算出所有算式的正确结果。在这期间,教师不加以指导和纠正,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后,教師再对学生们给出的答案进行错误纠正和指导,以使学生意识到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存在的错误,并进行有效的改正和完善。如此,不仅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可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三、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完善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学生才能提高学习的自主性。老师一个该对教案进行深入分析后,通过情境的创设,通过具体的形象,让学生加强体验,将实际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实际的情景中,让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深入生活,产生共鸣。在学习三角形中,老师可以问学生什么是三角形,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三角形的物件。当学生将所有的材料准备齐全后,老师就可以开展合作学习了,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在小组内展现出来,而且小学生活泼好动,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在找到素材后会产生一种成就感,通过图片的搜集,小学生对三角形有基本的认知,然后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小学生运用三角形拼凑其他的形状。
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达成合作学习的目标
在进行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组内学习会产生很多的问题,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学生遇到问题后,老师应该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一步步的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引导的过程中,老师不能直接将答案告知学生,应该让学生通过一步步的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老师在采用合作学习之前,应该对学习的目标进行科学的制定,然后向学生解释合作学习的主要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朝着目标进展。在合作学习中,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工作,积极地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提高自身的数学综合能力
及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由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较深,将成绩的优异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不利的。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由“成绩高于一切”向复合型人才转变,这就要求教师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并且对评价体系进行发展和完善,通过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运用合作教学法时,当每一个学习小组完成教师根据课堂内容所布置的任务后,教师应当对各小组以及小组内同学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与此同时,小组之间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都是构建完善评价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组之间进行评价的目的在于使各小组通过对其他小组闪光点的挖掘,充分认识到自身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于有针对性的加以改正和完善;小组内学生的互评主要针对每一位同学是否积极参与了组内的活动并且认真完成相应的任务,通过小组内学生的互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小组的凝聚力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的互评则是由于小学生尚且不具备完善的自我评判能力,所以在对自身进行评价时出现片面、不完善的情况是无法避免的,学生可以通过他人对自己客观的评价,改正的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综合能力。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研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有效的小组合作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吴锡君.浅谈生本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J].教育革新.2010(05)
[2]张天祥,杨学成.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思考[J].宁夏教育科研.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