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英语课堂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
【作者】 董兆欣
【机构】 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
【正文】 新《高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但是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统一模型化的倾向,压抑了学生追求自主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就阻碍了学生个性素质的养成,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为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部提倡在普通中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将有力推动高中英语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有很大意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英语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语言知识并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英语学习动机、英语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语言学习及交际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然后实施研究性学习呢?
1.预习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环节。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要求,有的放矢地研读课文,初步理解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记录疑点、难点,产生求知欲,并借助工具书自己尽力解决问题,为课堂上进一步讨论、探究做准备。
此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锻炼自学的意识和品质,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善于计划个人的学习活动,熟练使用工具书、参考书,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及创造性地发展知识的能力。一般应做到以下几点:?
(1)精读课文,了解大意,标出不会读、读不准的词汇与句子;
(2)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具体细节及事实,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主要意思,对疑点、难点作不同标记;
(3)根据预习提纲,注意文中词句的用法、新的语法现象,努力加深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4)借助工具书初步解决问题。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要做到“读、划、查、联、问、记”六字,即朗读单词和课文;划出词组、句型和疑难点;查阅资料(字典、参考字等);新旧知识联系比较;初步向老师、同学寻求帮助;记好预习笔记。这样做有以下几下几点好处:
①初步了解课文,为下一步主动积极地探究讨论作了准备,为听课扫除了障碍;
②在阅读中,精读泛读结合,知识重现率高,容易记忆;
③能积极思维,增强了自信心以及感知的选择性、理解性和整体性,有利于主动索取思维的材料和内容,培养了独立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
2.带着问题听录音
根据课文内容,教师精心设计1-2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听录音,让学生的听变成一种积极的有目的的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在听录音时逐步学会抓主要情节内容,并对读不准的词汇、句型进行矫正,不必力图听懂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
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分组讨论疑难点
教师要将知识点巧妙地设计在一些新颖、奇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中,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可以资源共享、相互协作、相互质疑、互帮互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展开讨论和想象,畅所欲言,从而发挥每个人的优点,做到相互弥补、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使单个的思维活动形成立体高效的交互思维网络,使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发散到集中,让个人思维在集体思维的磨砺中迅速发展。在探究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内学生互相交流,组与组也可交流。学生的目的统一,座次可以无序,随时组合以求得问题的解决。教师在此过程中随时参与任何小组的讨论,以把握他们共同的疑难点,并随时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告诉他们how to find it,而不要轻易告诉他们what the result is,这是教师应该注意的。
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方式、合作程度、合作成果应不失时机、不加吝啬地给予表扬、加以肯定,以此让学生及时体味到努力的乐趣,体味到成功感,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为他们继续学习提供“内驱力”。
4.师生集中释疑
经过以上阶段的合作学习,大部分知识学生自己都已“拿下”,剩余的疑难点在学生提出之后,教师仍不需要直接为其解答,让其他学生帮助解决,或者进行适当点拨,这样便可使正处在思维高峰的学生恍然大悟,有茅塞顿开之感。教师要善于让出“前锋”位置,让学生体味经过自己的努力攻下最后堡垒的胜利感和成就感。
5.巩固训练
此步骤要求教师或精选习题或精心组织训练活动,给学生及时进行实践运用的机会,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达到“堂堂清”。训练类型有:(1)课文摘要填空;(2)改变人称、时态等复述;(3)模拟表演;(4)知识性巩固练习。以上训练方式可灵活选择。
6.拓展性训练
巩固训练完毕之后,教师可就文章的主旨、反映的问题、作者的观点、流露的态度、给予我们的启发等设计一些讨论话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整理,并推荐口头表达。这一步骤是寓德育于教学,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实践能力,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此教学模式中,表面上课堂是无序的,教师有时看上去是一个“多余人”,但整堂课时时刻刻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参与、了解并获得知识,并且“用自己跳一跳就亲手摘到了果子”。这种实践性的探究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学习的经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他们面对困难时的良好合作精神,让学生真正学会了如何“交流与合作”。
总之,研究性课堂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意研究性学习的共同特点,又要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既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又有助于指导学生开展自我研究性学习,可谓一石二鸟。
为适应时代变化的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部提倡在普通中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将有力推动高中英语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有很大意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语言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英语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语言知识并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英语学习动机、英语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语言学习及交际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然后实施研究性学习呢?
1.预习
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环节。教师提出预习要求,学生根据要求,有的放矢地研读课文,初步理解所要学习的基本内容,记录疑点、难点,产生求知欲,并借助工具书自己尽力解决问题,为课堂上进一步讨论、探究做准备。
此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锻炼自学的意识和品质,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善于计划个人的学习活动,熟练使用工具书、参考书,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及创造性地发展知识的能力。一般应做到以下几点:?
(1)精读课文,了解大意,标出不会读、读不准的词汇与句子;
(2)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具体细节及事实,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主要意思,对疑点、难点作不同标记;
(3)根据预习提纲,注意文中词句的用法、新的语法现象,努力加深对文章的整体理解;
(4)借助工具书初步解决问题。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要做到“读、划、查、联、问、记”六字,即朗读单词和课文;划出词组、句型和疑难点;查阅资料(字典、参考字等);新旧知识联系比较;初步向老师、同学寻求帮助;记好预习笔记。这样做有以下几下几点好处:
①初步了解课文,为下一步主动积极地探究讨论作了准备,为听课扫除了障碍;
②在阅读中,精读泛读结合,知识重现率高,容易记忆;
③能积极思维,增强了自信心以及感知的选择性、理解性和整体性,有利于主动索取思维的材料和内容,培养了独立阅读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
2.带着问题听录音
根据课文内容,教师精心设计1-2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听录音,让学生的听变成一种积极的有目的的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在听录音时逐步学会抓主要情节内容,并对读不准的词汇、句型进行矫正,不必力图听懂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
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分组讨论疑难点
教师要将知识点巧妙地设计在一些新颖、奇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中,以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兴趣。学生可以资源共享、相互协作、相互质疑、互帮互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展开讨论和想象,畅所欲言,从而发挥每个人的优点,做到相互弥补、相互借鉴、相互启发,使单个的思维活动形成立体高效的交互思维网络,使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发散到集中,让个人思维在集体思维的磨砺中迅速发展。在探究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内学生互相交流,组与组也可交流。学生的目的统一,座次可以无序,随时组合以求得问题的解决。教师在此过程中随时参与任何小组的讨论,以把握他们共同的疑难点,并随时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导,告诉他们how to find it,而不要轻易告诉他们what the result is,这是教师应该注意的。
特别指出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探究方式、合作程度、合作成果应不失时机、不加吝啬地给予表扬、加以肯定,以此让学生及时体味到努力的乐趣,体味到成功感,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为他们继续学习提供“内驱力”。
4.师生集中释疑
经过以上阶段的合作学习,大部分知识学生自己都已“拿下”,剩余的疑难点在学生提出之后,教师仍不需要直接为其解答,让其他学生帮助解决,或者进行适当点拨,这样便可使正处在思维高峰的学生恍然大悟,有茅塞顿开之感。教师要善于让出“前锋”位置,让学生体味经过自己的努力攻下最后堡垒的胜利感和成就感。
5.巩固训练
此步骤要求教师或精选习题或精心组织训练活动,给学生及时进行实践运用的机会,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达到“堂堂清”。训练类型有:(1)课文摘要填空;(2)改变人称、时态等复述;(3)模拟表演;(4)知识性巩固练习。以上训练方式可灵活选择。
6.拓展性训练
巩固训练完毕之后,教师可就文章的主旨、反映的问题、作者的观点、流露的态度、给予我们的启发等设计一些讨论话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整理,并推荐口头表达。这一步骤是寓德育于教学,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实践能力,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此教学模式中,表面上课堂是无序的,教师有时看上去是一个“多余人”,但整堂课时时刻刻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参与、了解并获得知识,并且“用自己跳一跳就亲手摘到了果子”。这种实践性的探究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学习的经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他们面对困难时的良好合作精神,让学生真正学会了如何“交流与合作”。
总之,研究性课堂学习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学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解决问题共同完成研究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以及为解决问题相互合作和交流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意研究性学习的共同特点,又要服从和服务于课堂教学;既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又有助于指导学生开展自我研究性学习,可谓一石二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