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策略研究
【作者】 王光云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高中生物教学要立足学生的综合发展,加强对人文教育的渗透和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在实践中践行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为生物领域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保障。本文结合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深入分析了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有效的推动生物教学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推进生物教学体系的完善,带动高中生物教学形成良好的研究与实践的氛围,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高中生物;人文教育;策略
高中生物内容比较繁杂,而且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给教学带来的压力也比较大,教师对于在课堂上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与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困难。人文教育的融合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性指引作用,对学生未来的深入学习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探索人文教育的方式方法,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的课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干预和指引。
一、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1、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生物教学的实用性
人文教育的实施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认识到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大自然的选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而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意识。同时人文教育的实施能够让学生更加准确的认识到生物学的目的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人文教育的开展可以切实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理解学习的价值,并且主动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增强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并学生在日后的专业化学习过程中深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
生物学除了要教会学生生物理论知识外,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大自然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意识,从而为中国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1、加强对课本内容的深入挖掘,选择合适的人文教育的契机
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将人文教育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科学性,使人文教育切实与课本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人文教育内容的理解。比如在学习生物技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学生们日常可见的转基因食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分析生物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并且就如何科学的看待生物技术进行课堂辩论,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生物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影响,并且科学慎重的对待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这种将人文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思考的深度,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始终抱有谨慎的科学态度。
2、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到课堂中
教师要尝试将多种教学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尊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允许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性,并且利用现代技术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系统的微课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的微课进行观看,从而达到精准的查漏补缺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网络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线上答题,通过大数据分析出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还存在着理解误区,从而进行针对性的题目推送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这种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富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3、适当拓展课堂教育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人文教育的开展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与生物学习相关的现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学习发酵技术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发酵的实践活动,感受发酵的过程,并且引导学生思考发酵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内容提供素材和思路。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生物教学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以及提高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加强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生物学习过程中,并且培养学生关怀与尊重生命的价值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的同时,也为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热情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存艳.探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2020(1).
[2]韩晶.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J].2021(2015-12):86-86.
[3]唐玉凤.将人文教育渗透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研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4):2.
【关键词】 高中生物;人文教育;策略
高中生物内容比较繁杂,而且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给教学带来的压力也比较大,教师对于在课堂上使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与多元化的教学理念存在一定的困难。人文教育的融合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性指引作用,对学生未来的深入学习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探索人文教育的方式方法,为学生们营造一个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的课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干预和指引。
一、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1、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提高生物教学的实用性
人文教育的实施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认识到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大自然的选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而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意识。同时人文教育的实施能够让学生更加准确的认识到生物学的目的和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人文教育的开展可以切实提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理解学习的价值,并且主动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增强对生活现象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度,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并学生在日后的专业化学习过程中深入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
生物学除了要教会学生生物理论知识外,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态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大自然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主动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深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意识,从而为中国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1、加强对课本内容的深入挖掘,选择合适的人文教育的契机
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将人文教育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增强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科学性,使人文教育切实与课本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人文教育内容的理解。比如在学习生物技术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从学生们日常可见的转基因食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分析生物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并且就如何科学的看待生物技术进行课堂辩论,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生物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的影响,并且科学慎重的对待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这种将人文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的方式,可以提升学生思考的深度,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始终抱有谨慎的科学态度。
2、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将以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到课堂中
教师要尝试将多种教学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尊重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允许学生学习效果的差异性,并且利用现代技术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系统的微课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不同的微课进行观看,从而达到精准的查漏补缺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网络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线上答题,通过大数据分析出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还存在着理解误区,从而进行针对性的题目推送和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这种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的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富有针对性和科学性。
3、适当拓展课堂教育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人文教育的开展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与生物学习相关的现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学习发酵技术时,可以让学生参与发酵的实践活动,感受发酵的过程,并且引导学生思考发酵的作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为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内容提供素材和思路。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生物教学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以及提高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加强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生物学习过程中,并且培养学生关怀与尊重生命的价值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提高国民素质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的同时,也为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热情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存艳.探析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 2020(1).
[2]韩晶.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研究[J].2021(2015-12):86-86.
[3]唐玉凤.将人文教育渗透到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研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