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谈“父亲的缺位”在家庭教育中的表现、原因及影响

【作者】 李 婳

【机构】 湖北省房县教学研究中心



【正文】  习总书记曾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父亲这个角色在一个家庭当中至关重要。德国哲学家E·弗罗姆说过:“父亲是孩子的导师之一,他指给孩子通向世界之路”。在孩子的一生中,爸爸的教导以及对孩子的影响是越早越好。而在当下的家庭教育中,父亲这一角色受传统观念、职业结构的生存压力和父亲自我角色认识不足等因素的影响,“父亲缺位”的现象普遍存在。父亲教育的缺失会对儿童认知发展、正常的社会化和良好价值观形成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一、“父亲缺位的”现状
  “父亲缺位”指的是在儿童成长中父亲缺少对其教育过程的参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曾提到,很多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事实表明缺乏父爱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从部分调研报告中“主要承担教育孩子的家庭成员是谁”的问题进行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由父母双方共同承担教育孩子责任的家庭比例仅仅只有28.7%,而有46.9的家庭属于“丧偶式育儿”,主要是由母亲承担的,且在网络调查中,60.7%认为当前的家庭教育存在着“父亲缺位”的现象,75%的男性被工作消磨得精疲力尽时,回到家后,会呈现出应付孩子的状态,孩子在父亲身上获得关注的时间,有时甚至不足10分钟。所以,“父亲缺位”是当下中国儿童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二、“父亲缺位”的表现及原因
  1.对儿童教育投入的时间少——生存压力
  受职业结构的生存压力影响,父亲承担着挣钱养家的重任,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家庭之外的公共领域,职场竞争越发激烈,日常生活的节奏加快,许多父亲难以保证有充足的时间和耐心与孩子亲密互动或者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去,甚至可能对孩子不管不问。希瑟克斯特曾经说过:“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某个人来说,你是整个世界,孩子是在你的陪伴中,在你温暖的怀抱、有力量的双臂和温暖的话语中感受爱的。”
  2.父亲本身角色认知影响着教育行为,较少的参与对孩子的具体教育——认识误区
  成为父亲的男人因受到中国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女性应该“相夫教子”,即使经常在家有时间可以去参与对儿童的教育,却全身而退,把应该由父母两方共同承担的抚养教育孩子责任推给母亲一方,即所谓“丧偶式育儿”,自己甚至都不与孩子进行沟通,更谈不上对孩子的抚养教育,这就减少了父亲参与对孩子的具体的抚养和教育。
  3. 父亲缺乏儿童教育的技巧——爱的方式不对,注重物质给予,忽视情感需求
  父亲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缺乏共情能力,缺乏耐心和与孩子沟通交流的具体技巧,往往存在着被动看护、教养方式单一的问题。简单粗暴,脾气暴躁的父亲在孩子犯错可能还会采取暴力的措施,使孩子在恐惧中成长;还有一类父亲,父亲拼了老命挣钱,给孩子创造好的物质条件,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需求,2020春晚小品《占位子》就非常深刻的暴露了当今父亲缺位式教育的弊端。称职的父亲不仅仅是只给孩子提供物质支持,更重要的是掌握技巧和方式,看见孩子情感需求,用心陪伴孩子成长。
  4.父亲和孩子的情感链接被切断——游离性父亲和控制性母亲
  有的母亲对孩子有极强的控制欲,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母亲亲历亲为,不相信父亲的能力。爸爸在带孩子的时候,做妈妈的总是批判和指责,很多爸爸无奈地表示:怎么做,妈妈都不愿意,唠唠叨叨,没完没了,导致父亲与孩子之间接触过少,最后被边缘化。妈妈的态度在父亲与孩子之间制造矛盾,妈妈做不到平衡,没有建立爱的链接,这样破坏的不仅是父亲和孩子的关系,还有孩子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肯定和认同,孩子会认为连爸爸都不爱我,这个世界上不会真的有人喜欢我了。
  5.学校教育的不平衡——家庭之外的“父亲缺位”
  据统计,现阶段幼儿园和小学教师中女老师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4.6%和80%。儿童从幼儿园开始接触的老师大多数为女性,这种单一性别的教育方式不仅没有弥补家庭教育中“父亲缺位”现象的漏洞,反倒更会影响着儿童正确的认知行为发展,加剧儿童因得不到父爱支持而带来的不可逆改的负面影响。
  三、“父亲缺位”对儿童成长的负面影响
  1.不利于儿童认知的完善
  在社会化过程中,儿童会通过观察的方式,学习参与其中的各种具体社会生活的知识、规则、价值观念和技能,并且能够使自己适应这种社会氛围,努力使自己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父亲有较为丰富的知识面、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深刻的理解与判断能力以及敢于探索的精神,对开拓孩子的视野、发展其认知能力、创造能力无疑能起到独特的作用。而在“父亲缺位”的家庭中,一方面孩子不能更好地观察到父母在交往相处过程中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互动,因此缺少这种学习人际交往的机会,不能甚至不会领悟学习与人相处的价值观念和技能。这种现象在与其异性交往中表现得尤为严重,甚至还可能会出现人际交往和沟通障碍的不良现象。而另一方面其自主性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更多的表现出羞涩胆怯的人格特征,探索性和创新性也会随之减弱,对其认知发展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
  2.阻碍儿童正常的社会化
  家庭是儿童第一个参与并长期生活的初级社会群体,在“父亲缺位”的家庭中,孩子没有很好的经历父亲在家庭中的教育阶段,很可能出现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需要,无法正常的进入社会,甚至会患上“缺乏父爱综合征”,这些在成长过程当中,没有得到父亲良好陪伴的孩子,情感表达欠缺、性别意识薄弱、对异性缺乏应有的尊重、更缺乏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与遵守,成年后也普遍缺乏自信、焦虑,孤独,这些心理问题深深的困扰着他们,甚至会影响一生。所以,“父亲缺位”会对儿童认知行为的发展产生恶性的影响,阻碍儿童正常的社会化,不利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发展和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3.增加儿童攻击性和犯罪行为
  有调查显示,家庭教育中存在“父亲缺位”现象的青少年犯罪比由父母双方教育出孩子的犯罪率高达三倍。通常缺乏父亲关爱和陪伴的孩子,无法从家庭中观察和学习到有关于不良情绪的宣泄途径和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更无法有机会意识到违反规则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便会逐渐加剧错误的行为,甚至出现更加严重地犯罪行为。
  四、应对“父亲缺位”的措施
  1.提升父亲的角色认知
  每一位父亲在孩子出生后就要有正确的角色认知,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更好的和孩子相处,建立良好的父子关系。父亲扮演好指引性引领型角色,与陪伴性情感型的母亲共同打造互补的“双系抚育”共同抚养模式,使孩子能够健康综合的发展。
  2.调整学前教育机构中男女教师的比例
  幼儿园是孩子离开家庭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男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出父亲的部分角色特征,为孩子提供类似于“父爱”的帮助和关心。因此,大力培养幼儿园和小学的男性教师,增加校园内男教师的数量是一项很好的举措。
  3.营造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社会氛围
  “父亲缺位”的问题不仅仅与传统观念的限制和市场经济下职业生存压力有关,更与当下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我国应该针对本国的国情,有选择地学习和发展他国在父亲参与儿童教育措施的优点和长处,甚至可以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以提高父亲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意识。
  总之,“父亲缺位”的家庭教育不仅造成的是儿童自身成长发展的缺陷,也是对家庭中亲密关系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挑战。父亲必须对自身有着明确的角色认知和角色定位。愿爸爸们都能俯下身,走进孩子的世界,侧耳倾听孩子的天籁之音,陪孩子看日出日落,让孩子们都能在均衡陪伴的爱的滋养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