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生物“试错法”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 周光旭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第二高级中学
【正文】 桑代克的迷箱实验
桑代克把饥俄的猫放在一个封闭的笼子里,笼子外摆着一盘可望但不可及的食物。如果笼子里面的一个杠杆被碰到的话,那么笼子的门就能开启。起初猫在笼子里乱窜并用爪子在笼子里乱抓。显然,猫偶尔会碰到那个杠杆,门也就开了。在随后的试验序列中,当猫被重新放回笼子的时候,它还是像先前那样在笼子里动来动去,但是渐渐地,猫好像领会了门是通过那杠杆来开启的。最终,当它再被放回笼子里的时候,它就会直接去搬动那根杠杆并逃离笼子。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以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可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想,“尝试错误”教学法是基于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建立起来的。是解释个体在面临问题时寻求问题解决过程的一种理论,它是指从多次尝试解决问题却多次遭遇失败中寻求问题解决之道。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法”。在某些情况下,先有意识的让学生出错或预知学生会出错,然后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根源。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小疑小误,大疑大误,无疑无思,无思无误”。思为悟的动力,疑为思的起点。教师的设置的陷阱应是学生常见的“病灶”,这些制约学生能力发展的绊脚石,貌似神变让学生误入圈套,而后恍然大悟。本文仅通过一些具体教学案例,谈谈怎样提出具体的问题、方式、目的,初步构建高中生物教学的试错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体验猜测,激发学生对问题产生感性认识。
猜测是试错法的第一步,没有猜测,就不会发现错误,也就不会有反驳和更正。猜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怀疑,这种怀疑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而是为了发现问题、更正问题,是科学的审慎的态度。学生的认知一方面来自于观察、实践,另一方面来自于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存。然而,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并不是原封不动地被运用,而只能是有选择地、批判地吸收、利用。这就需要猜测、怀疑,对已往知识进行修正,修正过的知识方可融进新的认识、理论之中。
例如,在学习种群的特征这节课时,学生回顾种群的概念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生物是一个种群,学生甲脱口而出:“池塘里的鱼一个种群。”
学生乙反驳说:“不对,池塘里有各种鱼,鲤鱼、鲢鱼、草鱼等,不可能是一个种群。”
学生甲问:“怎样才是一个种群?”
学生丙强答道:“应该是所有的鲤鱼是一个种群,鲢鱼是另一个种群。”
教师对学生丙的答案给于肯定。
立即随机提出:“我们班的全体学生是一个种群吗?”
有的学生说是,有的说不是。在猜测中学生感到莫衷一是,此时学生对种群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说出原因,而是转换话题:为了明白其中原因,就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展开新课的教学,学生最终明白种群的特征中有几个特征并不符合本班的全体同学。
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出发,更容易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兴趣,增加了生活体验,使知识的掌握更真实,猜测之所以被运用,还在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虽然已掌握了部分事实材料,但还是不能清晰的、完整地把握事物。此时,我们不能等到事物的本质全部自动呈现之时,积极地进行猜测、审察,以期从已有事实中发现新东西。猜测离不开直觉和想象,并于创造性思维紧密相联,但是,猜测不是胡乱地想象,随意地编造,它要尊重已有的事实。
第二,学会反驳,使学生经历思维碰撞产生火花。
没有反驳,猜测就是一厢情愿。反驳就是反思、批驳,就是在初步的过程、结论中寻找毛病,发现错误,通过检验确定错误,因为不能排除错误,认识就不能得到提高,就不可能从错误丛生中走出来。
例如,在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大田里的油菜,在盛花期由于一场大雨影响了正常授粉,为防止减产采取的补救措施是( )
A.喷施B肥
B.追施N肥
C.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D.没有补救措施
本节课学习生长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很多学生立刻报出答案:C 而后经过教师的分析,本题收获的是“油菜籽”而非“果实”,没有受精就没有补救措施,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经历“试错”,纠错,悟错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在这个全开放性的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去动手、思考、辨析、比较,发现错误,进而修正错误,最终获得比正面的、直接的学习得到更牢固的真知。
第三,勇于纠错,使学生理性接受真知。
经过辩驳、论证,错误的方法、思路会暴露无遗。纠正错误,使新知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我们的能力提高和升华,是探究学习的最终目的。人的不断发展,就是在不断地迎战困难挫折的过程中形成的。
再如,教材讲“单倍体植株长的弱小,并且高度不孕。”
“单倍体一定高度不育吗?”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们可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得到同源四倍体,若将该四倍体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能得到含有偶数个相同的染色体组数的单倍体,它可育。八倍体小黑麦是异源多倍体,它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能得到含有偶数个相同的染色体组数的单倍体,但它不可育。所以单倍体不一定高度不育。
学习中产生错误,在错误中顿悟知识的本质,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是在曲折中前行。在教育教学规律探索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不伦何种方式,让学生能静心“亲自参与问题的思考”这一过程,是各种教学理论的核心。因此,我们的教学中,少给学生灌输点“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思想,多鼓励他们“勇敢参与,失败了也不要紧,”他们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去尝试,去拼搏,去想象,去创新,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人,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会落到实处,取得真正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施良方 《学习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
桑代克把饥俄的猫放在一个封闭的笼子里,笼子外摆着一盘可望但不可及的食物。如果笼子里面的一个杠杆被碰到的话,那么笼子的门就能开启。起初猫在笼子里乱窜并用爪子在笼子里乱抓。显然,猫偶尔会碰到那个杠杆,门也就开了。在随后的试验序列中,当猫被重新放回笼子的时候,它还是像先前那样在笼子里动来动去,但是渐渐地,猫好像领会了门是通过那杠杆来开启的。最终,当它再被放回笼子里的时候,它就会直接去搬动那根杠杆并逃离笼子。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以自主探究为主要方式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可通过自己的所思所想,“尝试错误”教学法是基于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建立起来的。是解释个体在面临问题时寻求问题解决过程的一种理论,它是指从多次尝试解决问题却多次遭遇失败中寻求问题解决之道。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说: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法”。在某些情况下,先有意识的让学生出错或预知学生会出错,然后帮助学生找到错误的根源。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小疑小误,大疑大误,无疑无思,无思无误”。思为悟的动力,疑为思的起点。教师的设置的陷阱应是学生常见的“病灶”,这些制约学生能力发展的绊脚石,貌似神变让学生误入圈套,而后恍然大悟。本文仅通过一些具体教学案例,谈谈怎样提出具体的问题、方式、目的,初步构建高中生物教学的试错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体验猜测,激发学生对问题产生感性认识。
猜测是试错法的第一步,没有猜测,就不会发现错误,也就不会有反驳和更正。猜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怀疑,这种怀疑不是为了怀疑而怀疑,而是为了发现问题、更正问题,是科学的审慎的态度。学生的认知一方面来自于观察、实践,另一方面来自于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储存。然而,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并不是原封不动地被运用,而只能是有选择地、批判地吸收、利用。这就需要猜测、怀疑,对已往知识进行修正,修正过的知识方可融进新的认识、理论之中。
例如,在学习种群的特征这节课时,学生回顾种群的概念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生物是一个种群,学生甲脱口而出:“池塘里的鱼一个种群。”
学生乙反驳说:“不对,池塘里有各种鱼,鲤鱼、鲢鱼、草鱼等,不可能是一个种群。”
学生甲问:“怎样才是一个种群?”
学生丙强答道:“应该是所有的鲤鱼是一个种群,鲢鱼是另一个种群。”
教师对学生丙的答案给于肯定。
立即随机提出:“我们班的全体学生是一个种群吗?”
有的学生说是,有的说不是。在猜测中学生感到莫衷一是,此时学生对种群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教师并不急于让学生说出原因,而是转换话题:为了明白其中原因,就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展开新课的教学,学生最终明白种群的特征中有几个特征并不符合本班的全体同学。
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出发,更容易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兴趣,增加了生活体验,使知识的掌握更真实,猜测之所以被运用,还在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虽然已掌握了部分事实材料,但还是不能清晰的、完整地把握事物。此时,我们不能等到事物的本质全部自动呈现之时,积极地进行猜测、审察,以期从已有事实中发现新东西。猜测离不开直觉和想象,并于创造性思维紧密相联,但是,猜测不是胡乱地想象,随意地编造,它要尊重已有的事实。
第二,学会反驳,使学生经历思维碰撞产生火花。
没有反驳,猜测就是一厢情愿。反驳就是反思、批驳,就是在初步的过程、结论中寻找毛病,发现错误,通过检验确定错误,因为不能排除错误,认识就不能得到提高,就不可能从错误丛生中走出来。
例如,在学习“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节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大田里的油菜,在盛花期由于一场大雨影响了正常授粉,为防止减产采取的补救措施是( )
A.喷施B肥
B.追施N肥
C.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D.没有补救措施
本节课学习生长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很多学生立刻报出答案:C 而后经过教师的分析,本题收获的是“油菜籽”而非“果实”,没有受精就没有补救措施,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经历“试错”,纠错,悟错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就更加深刻。在这个全开放性的教学环节中激发学生去动手、思考、辨析、比较,发现错误,进而修正错误,最终获得比正面的、直接的学习得到更牢固的真知。
第三,勇于纠错,使学生理性接受真知。
经过辩驳、论证,错误的方法、思路会暴露无遗。纠正错误,使新知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我们的能力提高和升华,是探究学习的最终目的。人的不断发展,就是在不断地迎战困难挫折的过程中形成的。
再如,教材讲“单倍体植株长的弱小,并且高度不孕。”
“单倍体一定高度不育吗?”
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我们可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西瓜,得到同源四倍体,若将该四倍体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能得到含有偶数个相同的染色体组数的单倍体,它可育。八倍体小黑麦是异源多倍体,它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能得到含有偶数个相同的染色体组数的单倍体,但它不可育。所以单倍体不一定高度不育。
学习中产生错误,在错误中顿悟知识的本质,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探索,是在曲折中前行。在教育教学规律探索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不伦何种方式,让学生能静心“亲自参与问题的思考”这一过程,是各种教学理论的核心。因此,我们的教学中,少给学生灌输点“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思想,多鼓励他们“勇敢参与,失败了也不要紧,”他们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去尝试,去拼搏,去想象,去创新,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人,我们的素质教育才会落到实处,取得真正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施良方 《学习论》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