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引导

【作者】 高 爽

【机构】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复兴路小学



【正文】  学生能否有否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主要在于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品质”,影响学生学习品质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良好的学习态度、有趣的教学情境、和谐的师生关系、成功的学习体验、明确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较高的学习能力等等,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数学。
  一、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预习是学生先于课堂学习的独立学习行为,它是学生自主学习行为的一种具体表现。
  (一)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需要预习?
  现行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比较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中,建立数学模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得到发展。现行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比如概念课、计算课、周长、面积、体积公式的应用、整理和复习课都是利于学生预习的课。当然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学生课前预习,像“商不变的规律”、“分数的基本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和“发现规律”之类就不适合学生预习。因为这类知识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怎样预习才是有效的
  首先,预习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中高年级学生重在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培养他们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其次,要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以增强预习的效果。从根本上说,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由于预习是学生的独立学习行为,坚持预习,会使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学生要有效地进行预习,就要知道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教师的指导要到位,以下几点是在指导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1.采用多种预习形式
  预习决不仅仅就是课前能把课堂上将学习的教材看一看,预习的形式有很多种,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布置预习任务,要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
  (1)对于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标记预习法。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准备。
  (2)对于计算类或解决问题类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尝试解题预习法。在预习时,让学生大胆尝试独立审题、解答例题,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然后再尝试解答书中习题。
  (3)对于空间与图形类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动手操作预习法。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
  (4)对于实践类的数学知识,可以采取调查预习法。如身份证编码、超市购物折扣、计算银行的利率、查看家里的水电记录等等。在预习时,可以利用网络或调查等多种渠道搜集信息、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
  2.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
  数学阅读不如语文阅读有趣,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学生预习的初期老师为学生提供预习提纲,学生可以依据预习提纲完成必要的预习项目,并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尝试解决。需要注意的是,预习提纲只能作为参考提供给学生,对于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教师则不必禁锢他们的思维,限定预习的思考内容,应允许学生按自己的方式进行预习。随着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提纲可日趋简要,直至最后让学生独立预习。
  3.重视指导学生做预习笔记
  我认为,仅靠在书上做批注或勾画的形式来完成预习作业,一不利于引起学生在思想上的重视,二不利于教师的检查监督,三不利于教师发现学生疑难问题。因此,在教给学生预习方法的同时,要重视指导学生做预习笔记,不仅要做简单的眉批笔记、摘录笔记,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
  4.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预习时间
  在学生还没有养成预习习惯,不会预习的时候,让学生在学校预习是很有必要的。教师为了教会学生预习,一开始可以在课堂上拿出一部分时间领着学生预习,边预习边指导,等学生掌握预习方法后再慢慢放手。为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预习,教师应适当减少其它笔头作业。
  5、让学生在预习时制定学习目标
  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可以使他们明确学习方向,培养概括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之后,会用行为动词对学习内容进行概括,制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教师怎样实施预习后的教,使教师的教适应于学生的学。对此,我认为:1.学生“看得懂”,教师就“倾听”。简单的知识,学生预习后已会,教学时教师就少说或不说,让学生自己汇报预习后的收获。2.学生“道不明”,教师就“点拨”。3.书上“看不到”的,教师就“补充”。有些知识是隐性的,学生在预习时难以看透教材,体会到教材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补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要创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平等相处,互相尊重。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着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肯定,赞扬敢提问题的勇气;在教育学生养成尊重别人发言良好习惯的同时,允许他们自由按自己的学习方式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与教生沟通信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问题”心理障碍,发现和提出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或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学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显得“多而杂”,这时老师可以组织讨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问题不是教材的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逐步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会逐渐养成善于质疑的好习惯。
  三、引导学生与人交流
  小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主要表现在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初步运用简约、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能理解他人的数学表达。
  学生与他人交流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多与他人思维进行交流与碰撞,以改变自己在认知方式上的单一性,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学生要有效地与他人交流,学生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学会准确、合理地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要会说、敢说,通过说去理清自己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述概念、知识;要说完整、要符合逻辑、要尽可能简练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2、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听的过程中能够独立思考,听后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3、学会正确对待不同的观点,汲取他人的长处,会纠正他人的错误,修正自己的观点;
  4、学会归纳众人的意见,能抓住重点、难点共同探讨,能归纳整理出有价值的有代表性的见解。
  (二)学生要有效地与他人交流,教师就要充分的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
  构建一个合理、有序、平等、情感化的交流情境。教师要淡化教师的身份,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在传授知识时教师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而是和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往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真实地坦陈自己的想法。
  2、加强数学语言训练,重视数学阅读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规范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要提高学生交流的实效性。老师可以让学生说连贯的、合乎逻辑的话进行训练。
  另外,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指导学生会读书,读课文中的“黑体字”,读课文中的“注意”,理解并掌握有关数学知识的读法,规范写法等,利用读“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挖掘交流因素,正确确定学生相互交流的内容
  不是任何问题都需要提出来让学生相互交流,有些认知水平较低的记忆性问题,学生只需要看着课本,读出教材中的原话也就理解和记住这些问题了,这样的问题交流的价值就不大。
  我认为,需要相互交流的问题大致可分为三类:
  (1)有不同见解的问题;
  (2)个人学习难以学会的问题;
  (3)共同参与才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必须挖掘教材中的交流因素,精心设计交流问题,并把握好提出问题的时机和方式,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交流。
  4、帮助学生建立交流小组
  为了保证多数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教师对交流小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在相互交流时,组内成员有分工,每个人都承担一定的角色和任务,但不要固定不变。
  5、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品质
  (1)善于倾听。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要善于在别人的见解上完善自己的见解。
  (2)敢于表达。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说话时声音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精练且重点突出。
  (3)善于交往。首先要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修改和补充自己原来的想法;其次,既要善于认识自己的情感,并能调控自己的情感状态,又要善于觉察别人的情感;第三,要加强交往中具体技能的训练。
  以上仅从自主预习、质疑、与人交流三个方面谈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除此之外,概括知识、确定学习目标、运用知识和自我评价也是自主学习重要因素。总之,自主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是现在和将来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只有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才能真正地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成为民主、合作的学习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