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传统文化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面旗帜
【作者】 郑 俊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实验学校
【正文】 【摘 要】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要求建立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教育体系。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从小学到高中的各个学段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教育部就《纲要》答记者问中也提到,在各个学段的教学要点和教学任务中,要做到“学科课程全覆盖,将教育内容体现到德育、语文、体育、艺术等主要课程中去”。这是国家和教育部在学科教学方面对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提出的具体要求。与其他学科相比,作为母语教育的主要载体,语文学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的关联,也因此成为传统文化学科渗透的关键学科
【关键词】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渗透
语文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我们有风、骚、辞、赋,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我们还有“文死谏,武死战”,“不淫、不屈、不移”的民族傲骨和浩然正气;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责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值得我们自豪的精神资源。我们应该把它融入我们的生命,使之成为“中国人”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并作了有益的尝试。
一、汉字教学
在进行汉字的教学时,我首先简要地告诉学生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造字特点,引导根据造字特点的进行形义联想,如:会意字中的“美”,羊大为美,它的本义是“美味”,传递的是“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与现在常用的“美丽”“漂亮”的意思有所不同。形声字中的“红、绿、纱、经、纬”的形旁都是“绞丝旁”,它们的字义都与纺织品有关,说明丝织品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产品,因而“蚕”就成了天底下最好的虫——天虫。带“女”字的字多含有贬义,封建社会歧视妇女,而且还把许多坏人坏事和妇女联系在一起。比如:“奴”、“奸”、“婪”。
汉字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每一个汉字都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着先民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社会习俗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内涵,探寻偏旁的含义,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效果。同时,学生形义联想的过程,也是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
二、对联学习
小学语文课本中安排了对联的基本常识学习:“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我在教学中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先让学生认识近义对和反义对这两种基本的对联形式,从“一字对”开始慢慢尝试,形式简单,难度适中,学生比较轻松地就发现了对联的一些简单规律,比如对联要词性相对:动作对动作,颜色对颜色,数字对数字,事物对事物等,有趣又有效。在对“一字对”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就让学生大胆地自己试着对简单的对子,然后再全班交流,这样既激发了对对子的兴趣又能展现自己的智慧和风采。 虽然对联本身有较强的趣味性,但总是只是枯燥的练习学生也会有所倦怠,因此课堂中穿插讲一些关于对联的故事调节课堂气氛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做法。比如我给学生讲述明朝解缙家的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这个故事的时候,就让学生根据故事的进程给对联添字,让学生在聆听故事的同时得到训练,新奇而有趣。
三、诵读积累
熟读成诵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黑板报上开辟了每周一诗专栏,安排每一周抄写一首课外的古诗,周一上语文课时由老师先讲解诗的意思,以后上语文课就用师生同背古诗代替师生问好,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每天的早午读时间也安排学生对语文百花园中的古诗、谚语和成语等内容反复朗读。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传递的是一种惜时的观念;“温故知新、循序渐进”是正确学习方法的传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告诉学生要学会从基础做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让学生懂得了一分辛劳一分收获……传统经典文化是集文学、哲学、历史于一体的,她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四、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讲解正确使用标点的重要性时让学生给“没有鸡鸭也可以没有鱼肉也可以青菜萝卜不可以少”加标点,替财主和教书先生评评理;讲解学习的重要性时让学生听听“琵琶不是此枇杷,只怪主人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管弦尽开花。”这首诗的故事。这些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语言训练的趣味性,让学生明白汉字的标点、多音字、同音字、语序的变化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此外,在清明节、端午节,我让学生认识了介子推、屈原;《三字经》让学生了解了黄香和孔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把我们带回了遥远的三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大宝藏,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自觉地去挖掘。
实践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认知范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以达到文化熏陶,完善自我,净化心灵,启迪智慧,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这样的语文教学才具有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 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渗透
语文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我们有风、骚、辞、赋,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我们还有“文死谏,武死战”,“不淫、不屈、不移”的民族傲骨和浩然正气;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责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这些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值得我们自豪的精神资源。我们应该把它融入我们的生命,使之成为“中国人”这个概念的本质属性。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并作了有益的尝试。
一、汉字教学
在进行汉字的教学时,我首先简要地告诉学生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造字特点,引导根据造字特点的进行形义联想,如:会意字中的“美”,羊大为美,它的本义是“美味”,传递的是“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与现在常用的“美丽”“漂亮”的意思有所不同。形声字中的“红、绿、纱、经、纬”的形旁都是“绞丝旁”,它们的字义都与纺织品有关,说明丝织品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产品,因而“蚕”就成了天底下最好的虫——天虫。带“女”字的字多含有贬义,封建社会歧视妇女,而且还把许多坏人坏事和妇女联系在一起。比如:“奴”、“奸”、“婪”。
汉字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每一个汉字都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着先民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社会习俗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内涵,探寻偏旁的含义,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效果。同时,学生形义联想的过程,也是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
二、对联学习
小学语文课本中安排了对联的基本常识学习:“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我在教学中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先让学生认识近义对和反义对这两种基本的对联形式,从“一字对”开始慢慢尝试,形式简单,难度适中,学生比较轻松地就发现了对联的一些简单规律,比如对联要词性相对:动作对动作,颜色对颜色,数字对数字,事物对事物等,有趣又有效。在对“一字对”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就让学生大胆地自己试着对简单的对子,然后再全班交流,这样既激发了对对子的兴趣又能展现自己的智慧和风采。 虽然对联本身有较强的趣味性,但总是只是枯燥的练习学生也会有所倦怠,因此课堂中穿插讲一些关于对联的故事调节课堂气氛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做法。比如我给学生讲述明朝解缙家的对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这个故事的时候,就让学生根据故事的进程给对联添字,让学生在聆听故事的同时得到训练,新奇而有趣。
三、诵读积累
熟读成诵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黑板报上开辟了每周一诗专栏,安排每一周抄写一首课外的古诗,周一上语文课时由老师先讲解诗的意思,以后上语文课就用师生同背古诗代替师生问好,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每天的早午读时间也安排学生对语文百花园中的古诗、谚语和成语等内容反复朗读。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传递的是一种惜时的观念;“温故知新、循序渐进”是正确学习方法的传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告诉学生要学会从基础做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让学生懂得了一分辛劳一分收获……传统经典文化是集文学、哲学、历史于一体的,她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四、趣味训练
训练是语言学习的手段,也是文化传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训练内容,能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美妙。讲解正确使用标点的重要性时让学生给“没有鸡鸭也可以没有鱼肉也可以青菜萝卜不可以少”加标点,替财主和教书先生评评理;讲解学习的重要性时让学生听听“琵琶不是此枇杷,只怪主人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管弦尽开花。”这首诗的故事。这些训练使学生了解了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语言训练的趣味性,让学生明白汉字的标点、多音字、同音字、语序的变化等都能使我们的表达更丰富更灵活。此外,在清明节、端午节,我让学生认识了介子推、屈原;《三字经》让学生了解了黄香和孔融;“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把我们带回了遥远的三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大宝藏,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自觉地去挖掘。
实践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认知范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以达到文化熏陶,完善自我,净化心灵,启迪智慧,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这样的语文教学才具有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