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生态史观渗透教育

【作者】 周立辉

【机构】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富裕县第三中学



【正文】  今天很荣幸能将自己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生态史观渗透教育的一些小小的感想与大家分享。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当今,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学生积极进行有意识地生态史观和生态环境教育不仅是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要求,也是历史学科自身向前发展的刚性需要,更是当今时代的需要。因此平常的教学活动中适当适时的进行生态文明史观渗透教育,从而初步树立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史观观念和概念。面对上述方面新的教育教学形势的需要,课堂教学中生态史观渗透教育成为我们历史学科所有一线教师面前不可回避的一个课题。下面,我将结合历史学科方面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浅谈一下自己在课堂中的如何渗透生态史观教育方面三点粗浅认识:
  一、努力结合教材,积极创设情境,树立学生生态史观的初步概念
  历史学科日常教学中经常使用是情境代入式教育教学方法,因此可以利用课外活动辅导课适当开展一些与生态文明教育和建设有关的讨论活动。可将班级学生分成意见相左的两个小组进行辩论。例如学习必修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时间,我在教学中特意设计了一节培养学生生态史观意识的辩论课,希望通过辩论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为了发展经济,由于缺乏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又导致遭到破坏的环境最终反而限制了经济的发展,进而增强学生认识到的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环保观念。我此节辩论课的主题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期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哪个更重要》,班级学生根据各自的观点分成正方和反方两队,然后相互合作,通过网络和相关书籍查找资料。甲方学生认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经济发展更为重要,乙方学生认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环境保护更为重要,支持甲方人数占多数,支持乙方的人较少,这使我认识到当今学生生态环境意识和生态史观教育的重要性。甲方普遍认为,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十年探索时期,此时的中国十分贫穷,综合国力孱弱,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党和人民最大的希望和任务就是尽快发展经济,提高总国力,老百姓过上富裕的生活。当时的老百姓尚过着贫穷的生活,怎么会有环境保护的意识。乙方普遍认为,我们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十年探索时期一味地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犯了急于求成的错误。当时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轻率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为提高粮食产量,以非常粗放简单的方式进行大面积的开垦荒地、林地、草原;为增加耕地又人为的向江海湖泊要土地,进行粗暴的围湖造田、围海造田;等等上述种种行为对当时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这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是短效的,将来反过来必会制约经济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认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环境保护更为重要。其实,历史辩题的辩论过程也是思想的交流、切磋的过程,激烈的辩论会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认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如此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树立学生历史学科生态史观的初步概念。 
  二、充分利用历史史料,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对学生生态史观认知度
  历史学科史料非常丰富,在历史史料中有意挑选一些与生态史观有关联的史料和知识进行着重讲解,刻意渗透生态史观教育和认知培养。诸如在学习《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这课时,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提出的一个观点:天与人“不相胜”。庄子认为人为是对自然的破会。人应该顺应自然。通过此课的学习让同学们了解到早在战国时期中国的古人就知道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就提出了人要顺应自然规律的观点。例如四川盆地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就是古人尊重自然,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造福人类的典型事例,从而初步树立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知。又比如在学习《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这一课时,让同学们掌握了由于从战国时期到隋唐阶段,历朝历代对关中地区的过渡开发以及战争等人为因素的破坏,使得关中地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造成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下降,最终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的经济重心也转移至长江中下游的江浙地区了。可知上述两种不同的行为,最终导致两种不同行为的产生,如此并将对我们产生一定的启示和教育。只有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此基础上的经济建设才会形成良性的发展态势。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如此通过第一手史料,使学生认识到古人是如何在经营农耕经济的时候保护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提升做为古代文明传承者的我们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
  三、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生态史观,促使学生生态史观的实际应用
  学生生态文明史观的树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需要从最初的概念认知培养发展到内涵精髓的强化的一个过程和程序的。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经常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视觉和感官的直观冲击,强化学生的生态史观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撰写小论文,开展课外活动等,也可在世界环境保护日组织公益活动感悟生态史观。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切身实际的投身到保护环境的活动中去,让学生生态史观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践,进而飞升。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今天,人类已经初尝到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苦果。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必将是是人类今后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必要的生态史观和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是历史学科生态史观教育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