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论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实践策略
【作者】 杨雅琴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南川东路小学
【正文】 【摘 要】 小学科学是一门内容涉及多个学科的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科。本文阐述了小学科学走有效教学之路所需要的更新实验材料、更新资源获取渠道、更新教学形式等三条实践策略。
【关键词】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实践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有着数学的严谨、语文的优美、物理的神奇, 也有着哲学的道理, 小学科学不是一门学科, 而是多种学科的综合体。学习好科学, 便会为未来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新时代的召唤中要走上有效教学之路, 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应该从哪些实践途径来实现预期呢?带着这个追求我开启了实践模式。
一、拓展实验材料渠道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而实验又离不开实验材料。小学科学实验所需的材料大多来自于学校的实验室, 也有部分来自于学生的生活,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 教师越来越倾向于让学生自主收集材料和自制材料, 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和创新的能力。但是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进步, 很多教材中的实验材料在生活中已经找不到了, 这时候就需要转变思路, 更新实验的材料。
例如,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有一单元内容为“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主要通过让学生实践“养蚕”来获取“动物生命周期”的有关信息, 在以往的教学中, 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本单元实验所需的材料, 但是现如今养蚕的人少了, 想要找到蚕种和蚕叶几乎没有任何的可能, 那么怎么办呢?是加大精力继续寻找, 还是放弃材料寻找转向理论教学?其实教师完全可以换一种思路, 让学生到淘宝网等网站上去收集养蚕的材料, 学生会发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收集的材料在淘宝上应有尽有, 大大简化了学生材料收集的难度。
二、扩充教学资源来源
传统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教材知识的呈现和教师的扩充, 学生在知识获取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 很多时候教师想要给学生扩充一些科学知识, 下课铃声就响起了, 我们难以想象, 一节课40分钟, 学生能完成几个实验?教师能讲几个知识点?学生能笑几次?所以说如何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仅凭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在现代化教学背景下, 科学课堂已然不是曾经那个过于依赖教师和教材的课堂了, 学生拥有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 现在的科学课堂是开放的、共享的, 只要学生愿意去了解, 便可以随时随地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现如今, 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多种多样, 可以是各种学习网站和平台, 学生只需要输入关键词, 有关的信息便会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学习。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生命周期”时,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会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有关养蚕的要求、过程等, 学生除了提前阅读教材, 很难通过其他方式提前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 造成了教学的滞后性, 现在, 学生拥有了更多获取资源的渠道, 教师在教学之前便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养蚕的有关知识, 由于学生已经提前获取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在新课学习中就不会感到陌生和无从下手, 对于教师讲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也会很快掌握, 大大提高了科学教学的效率。
三、更新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决定了授课知识将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也决定了学生是否可以高效吸收所学习的科学知识, 这对于科学教学来说非常重要。科学课程中虽然有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 但更多的是有趣的故事和实验, 学生本应该在快乐中完成科学的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一些学生并不喜欢上科学课, 他们有的抱怨科学知识太难懂了, 根本想象不出来;有的学生抱怨教学的形式太古板, 接受起来非常困难;更有的学生直接表示出对科学学习的反感, 可见这门神秘有趣的课程却带给学生如此不堪的感受, 实在是教师教学的失误。我认为在新时期教学中, 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方式, 以全新的面貌来呈现学科知识, 让学生爱上科学, 爱上探索。
比如,在教学到“液体混合前后体积变化”有关内容时, 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两种液体混合后体积会小于混合前两种液体体积的和。”我想学生一定不会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感兴趣吧。其中涉及到的密度等较为抽象的问题也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这时, 教师不妨换一种教学形式, 以“激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去主动探究和学习。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示一个问题:“同学们, 老师现在手里有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 你们猜一猜如果将这两种液体融合在一起, 会有几百毫升呢?记住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学运算哦。”虽然教师一再提醒学生不能用数学思维来解答这个问题, 但是几乎所有的学生还是会认为答案应该是200毫升, 在学生肯定的眼神中, 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分别装有100毫升水和酒精的烧杯倒进同一个大烧杯中, 然后将液体充分摇匀, 奇迹出现了, 大烧杯中的刻度并没有到200毫升, 学生表示不敢相信, 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再尝试一遍, 结果还是出奇的一致。
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 他们迫切的想要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于是新课知识便得以高效的引入。此外, 教师还可以更新更多的教学形式,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要紧跟时代,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 要敢于更新和尝试全新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科学知识, 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慧,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力涌现[J],黑河教育,2019年。
[2]扈新春,浅析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J],教育研究,2019年。
【关键词】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实践策略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有着数学的严谨、语文的优美、物理的神奇, 也有着哲学的道理, 小学科学不是一门学科, 而是多种学科的综合体。学习好科学, 便会为未来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那么在新时代的召唤中要走上有效教学之路, 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应该从哪些实践途径来实现预期呢?带着这个追求我开启了实践模式。
一、拓展实验材料渠道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而实验又离不开实验材料。小学科学实验所需的材料大多来自于学校的实验室, 也有部分来自于学生的生活, 随着新课改的开展, 教师越来越倾向于让学生自主收集材料和自制材料, 这种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和创新的能力。但是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进步, 很多教材中的实验材料在生活中已经找不到了, 这时候就需要转变思路, 更新实验的材料。
例如,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有一单元内容为“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一单元主要通过让学生实践“养蚕”来获取“动物生命周期”的有关信息, 在以往的教学中, 学生很容易就能找到本单元实验所需的材料, 但是现如今养蚕的人少了, 想要找到蚕种和蚕叶几乎没有任何的可能, 那么怎么办呢?是加大精力继续寻找, 还是放弃材料寻找转向理论教学?其实教师完全可以换一种思路, 让学生到淘宝网等网站上去收集养蚕的材料, 学生会发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收集的材料在淘宝上应有尽有, 大大简化了学生材料收集的难度。
二、扩充教学资源来源
传统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教材知识的呈现和教师的扩充, 学生在知识获取上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 很多时候教师想要给学生扩充一些科学知识, 下课铃声就响起了, 我们难以想象, 一节课40分钟, 学生能完成几个实验?教师能讲几个知识点?学生能笑几次?所以说如何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仅凭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在现代化教学背景下, 科学课堂已然不是曾经那个过于依赖教师和教材的课堂了, 学生拥有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 现在的科学课堂是开放的、共享的, 只要学生愿意去了解, 便可以随时随地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现如今, 学生获取资源的途径多种多样, 可以是各种学习网站和平台, 学生只需要输入关键词, 有关的信息便会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 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去学习。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生命周期”时, 在以往的教学中, 教师会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有关养蚕的要求、过程等, 学生除了提前阅读教材, 很难通过其他方式提前了解养蚕的有关知识, 造成了教学的滞后性, 现在, 学生拥有了更多获取资源的渠道, 教师在教学之前便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养蚕的有关知识, 由于学生已经提前获取了很多有用的信息, 在新课学习中就不会感到陌生和无从下手, 对于教师讲到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也会很快掌握, 大大提高了科学教学的效率。
三、更新课堂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决定了授课知识将以怎样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也决定了学生是否可以高效吸收所学习的科学知识, 这对于科学教学来说非常重要。科学课程中虽然有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 但更多的是有趣的故事和实验, 学生本应该在快乐中完成科学的学习。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一些学生并不喜欢上科学课, 他们有的抱怨科学知识太难懂了, 根本想象不出来;有的学生抱怨教学的形式太古板, 接受起来非常困难;更有的学生直接表示出对科学学习的反感, 可见这门神秘有趣的课程却带给学生如此不堪的感受, 实在是教师教学的失误。我认为在新时期教学中, 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方式, 以全新的面貌来呈现学科知识, 让学生爱上科学, 爱上探索。
比如,在教学到“液体混合前后体积变化”有关内容时, 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两种液体混合后体积会小于混合前两种液体体积的和。”我想学生一定不会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感兴趣吧。其中涉及到的密度等较为抽象的问题也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这时, 教师不妨换一种教学形式, 以“激疑”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去主动探究和学习。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出示一个问题:“同学们, 老师现在手里有100毫升的水和100毫升的酒精, 你们猜一猜如果将这两种液体融合在一起, 会有几百毫升呢?记住这可不是简单的数学运算哦。”虽然教师一再提醒学生不能用数学思维来解答这个问题, 但是几乎所有的学生还是会认为答案应该是200毫升, 在学生肯定的眼神中, 教师可以将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分别装有100毫升水和酒精的烧杯倒进同一个大烧杯中, 然后将液体充分摇匀, 奇迹出现了, 大烧杯中的刻度并没有到200毫升, 学生表示不敢相信, 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再尝试一遍, 结果还是出奇的一致。
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 他们迫切的想要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于是新课知识便得以高效的引入。此外, 教师还可以更新更多的教学形式, 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要紧跟时代,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 要敢于更新和尝试全新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科学知识, 提高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慧,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力涌现[J],黑河教育,2019年。
[2]扈新春,浅析小学科学课的实验教学策略[J],教育研究,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