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立德树人

【作者】 张春丽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绥滨县第一小学



【正文】  自2019年年末新冠疫情爆发以来,防控形势就异常严峻,但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医护工作者和社区志愿者等始终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扛起了中国人的使命担当、践行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
  处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看着这些正在为我们守卫生命防线的可爱人们,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好想为国家做些什么,哪怕不能上战场,丰富丰富自己的头脑也好。因此,我再一次拿起了《致教育》和《爱心与教育》这两本书......
  读书概要
  《致教育》告诉了我们要不忘初心,让教育回家。要明白教育的取向是让孩子学会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是让孩子们拥有对生命的一往情深的爱怜与呵护,对人生的一往情深的憧憬与向往,对天空的一往情深的仰望与膜拜。
  《爱心与教育》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要办教育?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真正的人才是除了有能力获取知识、吸收知识外,还能正确的处理社会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经历顺利和艰难、成功和挫折的考验。有知识、有理想、有坚强的意志和优良的品质的人。
  认识反思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工作,想到了我那些可爱的孩子们。我不禁反思: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当我的孩子们长大的时候,当我的孩子们有能力守护家人、国人的时候,他们是否也能扛起身上的责任,怀揣为国奋战的梦想毅然决然的冲在前线而无所畏惧?
  可事实上,还是有很多的学生、家长甚至教师,在平衡教育中智与德的天秤时,似乎还是更加偏重于智的一方。而这种重智轻德也似乎成了普遍现象。有人认为孩子的大脑就应该是装分数的容器,有人认为当今的社会就应该让孩子明白分数和升学率的重要,还有人认为学生的内心就是一个空荡荡的白板,教师画什么,他就是什么。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孩子也是人,也是活生生的人,他并非出生就是白纸,他也有自己的思想,也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虽然这种能力不是很强,但它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中写到的: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而我们的任务是什么呢?就是去扶正,去引导。都说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那我们又怎么可以只重教书而轻育人呢?还记得习近平总书记曾讲的一句话,他说:“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而这种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过程不正是立德树人的体现吗?
  学科结合
  而如何去立德树人似乎又成了问题的关键,以下就是我的一点浅显的见解:
  首先是开放。何为开放?实际上就是把教育的范围放宽,把“育人”从学校扩散出去,扩散到家庭,扩散到社会。可还是有很多家长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学校,就应该教师全权管理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对的,因为每一个人都需要走进社会,适应社会,到社会中去学习、去生活。实际上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游泳中学游泳,在种树中学种树,孩子的学习效果会更好。或者我可以用一个对比更加明显的事例进行说明,我们在学校会有防火演习训练,这是学校老师教的,实际上它也可以算是理想化的模拟训练,但真正当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遭遇火灾的时候,我们的处理方式,除了回忆教师在学校交给我们知识外,还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细节上进行调整和选择。再如我们这次遭遇的新型冠状病毒,我们都说让孩子勤洗手、多通风、少出门、戴口罩。如果只是单纯的在学校讲,效果是怎样的呢?跟现在的形势相比,是不是孩子经历了、看到了,才会更加深入的体会到事件的严峻性,安全的重要性呢?这就是教育开放的重要性,只有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相互融合在一起,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社会风浪中,明辨是非,经受考验。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家校合一,更确切一些可以说是家、社、校的三位一体。
  其次是因势象形。什么是因势象形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说的因材施教。我们不要把每一个孩子进行“批量生产”,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缺点,根据孩子原有的这些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引导,让孩子们可以在这种引导下无论是知识还是德行都能够有所提升,就像我们所说的雕刻艺术,孩子们原本都是原材料,我们做教师的不应该将这些原材料进行统一的雕刻,使他们成为一样的艺术品,而应该根据原材料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修饰,使他们都变成独具特色的“自己”,然后将自己呈现在人们面前,展现自己独特的美。
  再次是德育感染。顾名思义,德育感染就是用自己的德行去熏陶更多的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身作则。当然这种感染熏陶最好还是不要有明确的教育痕迹,不要让学生知道你这样做就是在教育他,这样很有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我们最好能做到淡化自己的教育痕迹,让学生能在不知不觉中,在“春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正向的德育教育。这不就是我们人类发展史中所说的“模仿”升级版吗?再者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最后一条也提到过“保密”:“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使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中。”相信这样无声无形的感染要比慷慨陈词的德育说教更为奏效。
  最后是宣传。宣传可以达到广为人知的效果。那这种宣传是不是只要我想到了,我就跟孩子们说一说,就跟孩子们一遍一遍地说,从而让孩子们知道我要突出的内容,表达的情感呢?当然不能,这可是下下策。我所说的宣传是要因地制宜的,是要因时而论的。也就是在不同的时期讲不同的话,做不同的宣传。就比如在清明节的时候,我们对孩子们说:“亲爱的孩子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眼下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忘长眠于地下的革命烈士......”我们在清明节这天去进行这样的宣传就要比平时强很多,也更能让学生接受和理解。再如,现在我们面临的疫情,显然在这个时候宣传“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去孤儿院和敬老院献爱心”等活动是不合适宜的,这既不符合当下的国情,也会混淆孩子们的注意力。那这个时候我们做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大爱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就会让爱国之情、感恩之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潜移默化的生根发芽。
  规划行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中国的将来靠什么?靠的当然是我们这些可爱的娃娃们,他们才是祖国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而他们成长为了什么样的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其实失去生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人有生命,而没有使命。使命从哪里来?就是我们做教师、做家长的任务了。我们要用我们的思想去引领孩子们的思想,用我们的行动去引领孩子们的行动,用我们的情怀去引领孩子们的情怀。
  让我们放低姿态、放慢脚步,适时学会开放,有针对性的进行因势象形,用我们的德育进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因地制宜、因时而论的做好宣传。与孩子们一起,以最纯真的视角,最善良的心灵去感受这片天地,去修饰自我、完善自我。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活”过来,才能放下对他人的冷淡,对生命的冷酷。才能面对鲜花有怦然心动的情怀;面对游鱼有乐不思蜀的畅快,面对困难有勇往直前的冲动;面对困苦有顽强不屈的毅力......
  这才是我们教师的幸福,这种幸福不是物质的收获,不是名利的光鲜,而是精神世界的丰盈,因为我们的孩子长大了,成为了实实在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