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基于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改进——以“血流的管道——血管”(第1课时)为例

【作者】 饶 华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红旗教育集团



【正文】  【摘 要】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尝试对“血流的管道——血管”一节的课堂教学予以改进,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为学生合作探究为主,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帮助学生在探究中构建概念,感受生命,锻炼思维,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教学改进

  1、背景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个概念,并明确提出“要加快制定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把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具体到生物学科,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通过中学阶段的生物学习,发展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4方面的核心素养。这些素养的形成,主要依托学生在校期间对生物学课程的习得和巩固,是基于每一节课的有效学习来实现的。
  2、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背景,本节教学旨在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尽量摒弃说教和灌输,淡化对知识单纯的背记,提供实物,改进实验教学,为学生探究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悟。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在相关任务驱动下自主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构建概念,感受生命,锻炼思维,培养能力,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3、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本节内容以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为主,辅以血管实物,区分动脉、静脉的结构和功能特点以及三种血管内的流动情况。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动脉和静脉的概念、以及血液在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和心脏之间流动的关系的,为下一节心脏和血液循环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内容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的良好契机,也是学生感受生命的鲜活、关爱生命,体会“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观点的难得的教学情境,教师应该予以挖掘利用。
  4、学习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较强,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对探究实验有浓厚的兴趣,但本节需要学生亲手触摸牛血管及在显微镜下观察活鱼体内血液的流动,学生会兴奋、期待,但也有学生可能会有些许胆怯,总之,实验具有一定挑战性。在前概念方面,学生知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也知道我们身体内有不同的血管,但不能明确界定三种血管以及它们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对三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也不清楚。教学中一方面可以利用学生渴望了解“血液在血管内是如何流动的”来激发其探究欲望,另一方面要做好各项探究的指导和学习过程的引导。
  5、教学目标
  5.1 知识目标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尝试区分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分辨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