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培养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策略探究

【作者】 张 杰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思源实验学校



【正文】  【摘 要】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是学生的启蒙时期,学生能否打好基础是非常重要的。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是要对题目有准确理解,这就需要仔细审题,具备一定审题能力。因为只要做到快速、有效的审题,才能获取更为全面的题目信息,理清各种条件间的关系,进而从正确角度解决问题。
  【关键词】 审题能力;培养习惯;教授技巧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这些知识不仅仅是数学教材中的知识,还包括教师自己总结的经验、方法,如果学生不了解如何审题,那么我们教师就需要给他们一些指导,教授他们一些经验、方法,让学生快速地掌握数学审题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关键――良好习惯的培养   
  拥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会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素质,让学生在长期的积累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因此对教师来说,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习惯。研究表明,当一个人连续21天都做一件同样的事情的时候,他们就会养成做这件事情的习惯,在以后的生活中会不经意地表现出来。我们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给学生进行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我在教学的时候经常在课堂上讲解习题,而在讲解习题之前,笔者都会让学生自己先把题目看一遍,然后再进行讲解。  
  二、教师教授学生审题的技巧,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审题的方法   
  1、“转化式”:读题——忌“咬文嚼字不到位”  
  学生如果只是就题读题,置身于题外,很有可能无法正确解答问题。因此,要让学生进行“转化式”读题,将生疏的问题转化为自己熟知的问题去解决,真正融入题境。例如,在教学“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课,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科技园上午有游客852人,中午有265人离去。下午又来了403位游客,这时园内有多少游客?全天园内来了多少游客?”这一道题目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由于数量关系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就能够解决。但是,对于“全天园内来了多少游客”这一个问题学生往往无从下手,因为这一个问题的题境学生不熟悉。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先认真地把题目默读两遍,再提示学生:“小朋友们,我们能不能把第二个问题转化为一种更让人明白的说法?”此言一出,学生再一次认真读题,并纷纷进行讨论。这时,一位学生把这一个问题进行这样转化:“科技园上午来了852人,就卖出了852张门票;下午又来了403人,又卖出了403张门票,全天园内来了多少游客就是求全天共卖出了多少张门票。”这样,学生就从原来不熟悉的问题中抽取出有效信息,转化为他们熟悉的问题情境,使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得以简化,题目中的障碍也就迎刃而解了。 
  2、“关键式”:圈点——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在引导学生进行审题时,要让学生对题目中的一些关键词句进行推敲,对其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圈点,从而巧妙突破题目的难点。例如,在教学“比多比少”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京广中心大厦是北京市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楼,高206米,它比中央电视塔约矮196米。你知道中央电视塔有多少高吗?”在题目中“它比中央电视塔约矮196米”这句话是逆向叙述的,很容易给学生的思考造成障碍,又由于二年级的学生容易把问题简单化,因此很容易把这一道题错解成206-196=10(米)。教师引导学生审题时要紧紧抓准“它比中央电视塔约矮196米”这句关键句进行审题,具体可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步,让学生在题目中把这个关键句圈出来,并认真地读一读。第二步,把相关条件补充完成,使题目明朗化。把“它比中央电视塔约矮196米”补充成“京广中心大厦比中央电视塔约矮196米”,并说一说谁比谁高,谁比谁矮。第三步,变逆为顺。把“京广中心大厦比中央电视塔约矮196米”改成“中央电视塔比京广中心大厦约高196米”,最后进行解答。这样,经过对关键句的分析与深入,条件读顺了,数量关系也就理顺了,学生解答起来自然顺手。
  3、“对比式”:分析——忌“是非曲直难分辨”
  某些数学题目,有时一些表面的现象会掩盖本身的事实,给学生的解题带来影响。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一课中,有这样一道练习:“一块梯形麦地,上底与下底的和是90米,高40米。求这块麦地的面积。”原本我以为学生已经掌握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再加上这一题比学生平时的练习题要简单得多,因此解答应该很容易。但是,学生对这一道题却无从下手,没有几个学生会解。原因何在?课后,我找了几名学生进行了解。学生说:“老师,您不是说了,要求梯形的面积,要知道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这一道题的高是知道的,但是上底和下底是多少并没有告诉我们呀!老师,是不是你题目出错了?”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当学生对解题方法熟练掌握时会形成思维定式。因此,在对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后,就要出一些扰乱学生思维定势的题目,促使学生进行正确审题。
  在第二个班级的教学中,我改变了教学策略,出了以下一组对比题让学生做,用来克服他们的思维定势。①一块梯形麦地,上底40米,下底50米,高40米,求这块麦地的面积。②一块梯形麦地,上底与下底的和是90米,高40米,求这块麦地的面积。③一块梯形麦地,上底90米,高40米,求这块麦地的面积。出示这一组题目后,我这样引导学生审题:①这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哪几道题是能求出麦地的面积的?②把能求出面积的进行列式解答。③第一题和第二题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第三题为什么不能求出它的面积?这样,通过以上对比题组引导学生审题,能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从而进行正确解题。
  综上所述,审题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数学学习能力,我们教师需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教师首先需要培养学生审题的良好习惯,然后给学生做一些习题审题的示范,再布置一些习题给学生做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之后熟练地掌握数学审题的技巧,提升自身的数学审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