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语用理念下统编教材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
【作者】 林开惠
【机构】 广西北流市实验小学
【正文】 【摘 要】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略读课文在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更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绝佳载体。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整体把握教材,立足于学生实际,找准迁移点,让学生在略读中运用实践,在课堂上习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得到语文能力的提升。
【关键字】 统编教材;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言文字运用提出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就是言语运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在“语用”上。在《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中略读课文的比重也在逐步增加,而略读课文的教学常常让人犯难,“略读课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略’的尺度又应如何把握”等问题常困扰着我们。于是,我在略读课文的教学实践中边实践边反思,从“课前检测”“课中学习”“多元交流”三方面进行尝试,探索有效策略,力求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多样化检测——巧作铺垫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是读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阅读方法的巩固与运用、检测与检验,阅读能力的实践与提升,指向学生语文习惯、语文能力的养成。在进行略读课文教学前,应对学生已有的知识、预习的所得有一个较全面的检测和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1.巧用预学单。作为学生预习的凭借,预学单的有效利用将很好地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首先,预学单上要有预习目标,让学生明确预习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评估我的预习是否达标了;其次,预习单上的内容要简单,学生看得明白,易于操作;再次,将一些知识点有机串接起来变成一些小问题,寓学于无形,从而更好的起到导读、导学的作用。在学生自主预习后,配套制作“预习检测卡”,请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检查预习。这样一方面督促学生自觉地进行预习,对课文、学习要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有了检查的依据,无形之中也解决了预习作业难检查的困难。
2.扎实课前练。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前,利用几分钟让学生做一些小练习,也能较好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课前小练习也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学习还有哪些不足,和同学间有哪些差距,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3.学会质疑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问难在学生学习过程非常重要。但是学生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往往缺少“质疑问难”的习惯。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引导孩子在学习前结合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前面精读课文的练习先自己找问题、提问题、解问题、留问题。经过这样的自主学习,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已非常熟悉,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课堂上更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效果更精彩纷呈。
二、多方位学习——精略交互
叶圣陶先生也讲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不同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不能面面俱到,但具体教什么则应该因课文而异,因单元而异,因学生而异。略读课文的教学应选准训练点,有的放矢,精略交互。
1.文本内容自管自来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化阅读越来越受我们的重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就有很多孩子是“陪太子读书”,他们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只听不讲”、“听听就过”的不好习惯。所以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是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讲少分析,多一些指导、引领和点拨。
2.读书方法手把手来教。略读课文重在将前面精读课文所学的内容进行一个巩固和内化,所以课堂上应该更多地自主学习,更多地阅读实践。这就需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将自主学习的方法手把手地教会学生。比如在第二学段学习的起步阶段,我们可以尝试老师拿着书本和学生一起批注,老师圈圈、划划、写写,学生也照猫画虎一样做。第三学段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时,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进行自主批注,然后请学生展示批注并交流,也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教师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循序的意识,那学生的批注水平肯定也会有渐进的效果,久而久之,学生的读书方法、语文能力肯定会有提高。
3.语用点实打实来练。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要从教材出发,根据教材的特点恰当地选取“语用训练点”,再根据选取的“语用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练习,让学生真的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所收获,做到一课一得。
4.拓展延伸时不时来用。拓展延伸并非每篇课文都适用,用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课堂的容量等。比如教师在教学《梅花魂》中,课始以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一诗引入,奠定了“思乡”的情感基调;课末又拓展阅读《水是故乡甜》,还进行了“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花是 ,雨是 , ……”的练笔。这样的拓展延伸,除了紧扣单元“思乡”的主题,也让孩子进行了课外的积累,品读了作者的同类著作。学生在回顾与碰撞中感悟、习得。
三、多元化交流——自主合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都应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略读课文的教学基于它本身的定位,更应注重这种学习方式的练习和养成。其实一种学习方式的养成并不在于创设多么花哨的学习形式,而是我们怎样将简单实用的学习方式进行到底。
1.自主学习——该放手时就放手。余文森教授称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即:“先学后教”“先教后学”“温故知新”。简简单单一句话,不仅充分指明了有效教学的方向,更明确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功效。例如六年级上册《灯光》中引导学生围绕“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与课题又有什么联系”读课文,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研读文本的过程,学生能解决这两个问题,那么这篇文章的内容学生就基本都掌握了。所以教师在这个时候选择了“隐退”,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权,学习的兴致也异常高涨了。
2.合作学习——我的地盘我做主。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的平台,在合作交流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倾听”“表达”的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条件和氛围。例如教师在执教六年级《故宫博物院》中,小组合作选择任务阅读材料,在这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与自己兴趣相同的同伴一起学习,体验合作的默契、参与的快乐,产生共鸣,碰撞思想的火花,从而让自主学习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3.集体交流——该出手时就出手。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略读课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但仍需要教师进行调控,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否则课堂学习将失去方向。比如在教学《在柏林》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后,大多数学生对故事情节兴趣盎然,侃侃而谈,将本单元的“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一学习要素抛之脑后。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站出来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学习主线展开,这样的学习才更有效。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更要整体把握教材,关注学段目标,领会编者意图,立足于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找准迁移点,拎出兴奋点,敢于抓大放小,以点带面,让学生在略读中运用实践,在课堂上习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语文能力定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婵《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小学教学研究(学生版)》2020年第5期。
[2]朱虹《语用理念下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课外语文》2019年第16期。
【关键字】 统编教材;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言文字运用提出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就是言语运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在“语用”上。在《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中略读课文的比重也在逐步增加,而略读课文的教学常常让人犯难,“略读课文到底教什么”,“怎么教”,“‘略’的尺度又应如何把握”等问题常困扰着我们。于是,我在略读课文的教学实践中边实践边反思,从“课前检测”“课中学习”“多元交流”三方面进行尝试,探索有效策略,力求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多样化检测——巧作铺垫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是读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阅读方法的巩固与运用、检测与检验,阅读能力的实践与提升,指向学生语文习惯、语文能力的养成。在进行略读课文教学前,应对学生已有的知识、预习的所得有一个较全面的检测和了解,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
1.巧用预学单。作为学生预习的凭借,预学单的有效利用将很好地提高学生预习的效果。首先,预学单上要有预习目标,让学生明确预习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评估我的预习是否达标了;其次,预习单上的内容要简单,学生看得明白,易于操作;再次,将一些知识点有机串接起来变成一些小问题,寓学于无形,从而更好的起到导读、导学的作用。在学生自主预习后,配套制作“预习检测卡”,请学生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检查预习。这样一方面督促学生自觉地进行预习,对课文、学习要点有一个初步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有了检查的依据,无形之中也解决了预习作业难检查的困难。
2.扎实课前练。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前,利用几分钟让学生做一些小练习,也能较好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课前小练习也让孩子明确自己的学习还有哪些不足,和同学间有哪些差距,从而更好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3.学会质疑难。“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问难在学生学习过程非常重要。但是学生在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往往缺少“质疑问难”的习惯。教师在这个时候就要引导孩子在学习前结合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前面精读课文的练习先自己找问题、提问题、解问题、留问题。经过这样的自主学习,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已非常熟悉,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课堂上更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效果更精彩纷呈。
二、多方位学习——精略交互
叶圣陶先生也讲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不同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不能面面俱到,但具体教什么则应该因课文而异,因单元而异,因学生而异。略读课文的教学应选准训练点,有的放矢,精略交互。
1.文本内容自管自来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化阅读越来越受我们的重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就有很多孩子是“陪太子读书”,他们很少发表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只听不讲”、“听听就过”的不好习惯。所以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是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少讲少分析,多一些指导、引领和点拨。
2.读书方法手把手来教。略读课文重在将前面精读课文所学的内容进行一个巩固和内化,所以课堂上应该更多地自主学习,更多地阅读实践。这就需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将自主学习的方法手把手地教会学生。比如在第二学段学习的起步阶段,我们可以尝试老师拿着书本和学生一起批注,老师圈圈、划划、写写,学生也照猫画虎一样做。第三学段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时,我们可以布置学生进行自主批注,然后请学生展示批注并交流,也可以提出建议和意见。教师心中有了这样一个循序的意识,那学生的批注水平肯定也会有渐进的效果,久而久之,学生的读书方法、语文能力肯定会有提高。
3.语用点实打实来练。叶圣陶老先生指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要从教材出发,根据教材的特点恰当地选取“语用训练点”,再根据选取的“语用点”进行针对性的学习、练习,让学生真的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所收获,做到一课一得。
4.拓展延伸时不时来用。拓展延伸并非每篇课文都适用,用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课堂的容量等。比如教师在教学《梅花魂》中,课始以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一诗引入,奠定了“思乡”的情感基调;课末又拓展阅读《水是故乡甜》,还进行了“月是故乡明,水是故乡甜,花是 ,雨是 , ……”的练笔。这样的拓展延伸,除了紧扣单元“思乡”的主题,也让孩子进行了课外的积累,品读了作者的同类著作。学生在回顾与碰撞中感悟、习得。
三、多元化交流——自主合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都应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略读课文的教学基于它本身的定位,更应注重这种学习方式的练习和养成。其实一种学习方式的养成并不在于创设多么花哨的学习形式,而是我们怎样将简单实用的学习方式进行到底。
1.自主学习——该放手时就放手。余文森教授称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即:“先学后教”“先教后学”“温故知新”。简简单单一句话,不仅充分指明了有效教学的方向,更明确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功效。例如六年级上册《灯光》中引导学生围绕“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它们与课题又有什么联系”读课文,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学生研读文本的过程,学生能解决这两个问题,那么这篇文章的内容学生就基本都掌握了。所以教师在这个时候选择了“隐退”,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权,学习的兴致也异常高涨了。
2.合作学习——我的地盘我做主。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的平台,在合作交流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倾听”“表达”的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条件和氛围。例如教师在执教六年级《故宫博物院》中,小组合作选择任务阅读材料,在这个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与自己兴趣相同的同伴一起学习,体验合作的默契、参与的快乐,产生共鸣,碰撞思想的火花,从而让自主学习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3.集体交流——该出手时就出手。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略读课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凸显,但仍需要教师进行调控,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否则课堂学习将失去方向。比如在教学《在柏林》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后,大多数学生对故事情节兴趣盎然,侃侃而谈,将本单元的“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这一学习要素抛之脑后。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站出来给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的学习始终围绕学习主线展开,这样的学习才更有效。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更要整体把握教材,关注学段目标,领会编者意图,立足于学生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找准迁移点,拎出兴奋点,敢于抓大放小,以点带面,让学生在略读中运用实践,在课堂上习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语文能力定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婵《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小学教学研究(学生版)》2020年第5期。
[2]朱虹《语用理念下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课外语文》2019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