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上好小学数学课的几点思考
【作者】 陈 思
【机构】 四川德阳市中江县城北小学校
【正文】 如何上好数学课,对于每一位小学数学老师来说,都有自己的经验和办法。但是,如何上好每堂数学课,使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识,提高数学成绩,这不仅需要我们备课精心设计,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要精益求精,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成为一线教师的共同追求。不同的人对什么样的课是好课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
一、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发课程资源。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过去是这样,现在依然应当这样做。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根据自己学生年龄特点及生活和学习经历去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才能让教学鲜活生动,使每个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都有所得。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境,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境的创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可引发思维的问题
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与课前的教学预设有着及大的关系。备课时把握不准教学目标,会使教学过程产生“东一榔头西一棍子”的不良局面,对课堂上所生成的现实问题教师束手无策。何时收、何时放,教师无法驾驭,教学如一盘散沙。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做出充分的教学预设。每提一个问题,学生会有几种答案,会有几种思考的角度,教师都要力求想全,并准备好每种情况的应对方法。只有胸有成竹,课堂才可以游刃有余。可见,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做好课前预设是上一节好课的前提。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陶冶,个性得以张扬。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必须要与学生原有的认识有较高水平,引起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想,这些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有何联系?这样能够促使学生紧张、内在的智力活动,去思考、去联想,也就是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有效的生成。
三、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J市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老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②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参与讨论;③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④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学生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过程中,数学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到“人本教育”,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激励”、“发展”学生。老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四、课堂上应多讨论、合作、交流
怎样才能做到互动生成呢?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鲜活有效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接着,教师诱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索解决,梳理构建、建立数学模型。这个过程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个体倾听、表达,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唤醒及建构的一个过程。如有位教师教学小括号的认识时是这样设计的:六一儿童节二年级一班的同学去春游,全班共29位男生、25位女生要划船,每条船只限乘9人,他们至少要租几条船。在现实情境中学生用已有知识能分步解答出来,但此时教师以趣导学,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学习障碍:租船处的要求是谁能用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上船。此时孩子们积极踊跃地尝试、探索、列综合算式的办法,大部分孩子列出的综合算式是25+29÷9或29+25÷9。对此,教师没有对算式的对错做出肯定和否定,而是说那就算算它的结果吧。在计算过程中,学生意外地发现,29或是25都不能被9除尽。于是学生发现这样列式不正确,教师没有就此罢休,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原来是因为不能除尽的原因,那好吧,我们把男生29人改为27人,这下可以了吧!学生大部分认可了。教师此时顺水推舟,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说那就讲讲这个算式的道理吧。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又发现这个算式还是不对,因为27÷9算出来的只是男生租船的条数,再加上女生的人数是无意义可讲的。此时课堂上又产生了新的认知冲突,教师学生双方互动,教师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那你们快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计算出男女生共租船的条数呢?此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说这道题不能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因为从列式看只能先算除,再算加,这样是无意义的。而有的学生却想,可以想办法先算加,后算除吗?教师发现此时时机成熟,是收的时候了。于是启发诱导:那我们求助一下智慧爷爷好吗?此时有的学生已经打开课本,寻找到了答案。这样,学生认识了小括号,建构了小括号的意义和作用。
五、注重数学的生活化、实用化
新数学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和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所以,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新课程体现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取得一个装知识的袋囊,而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他的全面发展是必须要首先考虑的,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以及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是更为重要的,它留给学生的是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
一、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发课程资源。教师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理解编者的意图,过去是这样,现在依然应当这样做。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根据自己学生年龄特点及生活和学习经历去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活动,才能让教学鲜活生动,使每个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都有所得。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创设生活情境,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积淀,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情境的创设,使数学问题生活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可使学生在数学活动的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感受、去经历,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二、教师在课堂上要提出富有挑战性的、可引发思维的问题
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与课前的教学预设有着及大的关系。备课时把握不准教学目标,会使教学过程产生“东一榔头西一棍子”的不良局面,对课堂上所生成的现实问题教师束手无策。何时收、何时放,教师无法驾驭,教学如一盘散沙。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做出充分的教学预设。每提一个问题,学生会有几种答案,会有几种思考的角度,教师都要力求想全,并准备好每种情况的应对方法。只有胸有成竹,课堂才可以游刃有余。可见,钻研教材,把握教学目标,做好课前预设是上一节好课的前提。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开发,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陶冶,个性得以张扬。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必须要与学生原有的认识有较高水平,引起思维的碰撞。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想,这些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有何联系?这样能够促使学生紧张、内在的智力活动,去思考、去联想,也就是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学生的探索欲望才能有效的生成。
三、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新课程提倡?在课堂上,生与生J市与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老师的教学活动过程大致是:①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完善课程设计,积累教育素材,提高教育水平;②引导、布置探索内容,参与讨论;③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④完善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学生应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过程中,数学教育从“文本教学”回归到“人本教育”,老师不再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而是学生的朋友和伙伴。老师主动走进学生的心灵,一方面要“尊重”、“保护”、“关爱”学生,另一方面又要“激励”、“发展”学生。老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
四、课堂上应多讨论、合作、交流
怎样才能做到互动生成呢?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鲜活有效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接着,教师诱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索解决,梳理构建、建立数学模型。这个过程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个体倾听、表达,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唤醒及建构的一个过程。如有位教师教学小括号的认识时是这样设计的:六一儿童节二年级一班的同学去春游,全班共29位男生、25位女生要划船,每条船只限乘9人,他们至少要租几条船。在现实情境中学生用已有知识能分步解答出来,但此时教师以趣导学,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学习障碍:租船处的要求是谁能用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才能上船。此时孩子们积极踊跃地尝试、探索、列综合算式的办法,大部分孩子列出的综合算式是25+29÷9或29+25÷9。对此,教师没有对算式的对错做出肯定和否定,而是说那就算算它的结果吧。在计算过程中,学生意外地发现,29或是25都不能被9除尽。于是学生发现这样列式不正确,教师没有就此罢休,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原来是因为不能除尽的原因,那好吧,我们把男生29人改为27人,这下可以了吧!学生大部分认可了。教师此时顺水推舟,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说那就讲讲这个算式的道理吧。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又发现这个算式还是不对,因为27÷9算出来的只是男生租船的条数,再加上女生的人数是无意义可讲的。此时课堂上又产生了新的认知冲突,教师学生双方互动,教师把学生的思维被激活。那你们快想想办法,怎样才能计算出男女生共租船的条数呢?此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的说这道题不能用列综合算式的方法解决,因为从列式看只能先算除,再算加,这样是无意义的。而有的学生却想,可以想办法先算加,后算除吗?教师发现此时时机成熟,是收的时候了。于是启发诱导:那我们求助一下智慧爷爷好吗?此时有的学生已经打开课本,寻找到了答案。这样,学生认识了小括号,建构了小括号的意义和作用。
五、注重数学的生活化、实用化
新数学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和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所以,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新课程体现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取得一个装知识的袋囊,而是从多方位、多角度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他的全面发展是必须要首先考虑的,学生如何获取知识,以及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是更为重要的,它留给学生的是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