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方法
【作者】 胡世英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思源实验学校
【正文】 【摘 要】 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学中日趋注重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学习效果。本文将针对当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提升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对策,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今后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小学数学;审题能力;创新教学;合作学习
小学阶段教育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的重要阶段,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是主要任务。为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应作为教学工作重点。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重视培养数学审题能力
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是要对题目有准确理解,这就需要仔细审题,具备一定审题能力。因为只要做到快速、有效的审题,才能获取更为全面的题目信息,理清各种条件间的关系,进而从正确角度解决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避免因题目中多个数字集中而理解错误。例如,题目“大猴子带着小猴子去摘桃,大猴子摘到28个桃,比小猴子多摘到6个,问:小猴子摘了几个桃?”有学生会将答案写成28+6=34(个)。因为没有仔细审题,出现思维定势,看到“多”就用加法。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数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由此,很多数学题目以图文结合方式呈现,更增加了学生从中找寻有效信息的难度。并且因为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题目的字数也在增多。例如,“小红与爸爸妈妈乘坐高铁从北京出发去广州的奶奶家,每张车票是280元,回来乘坐同样票价的高铁,问:此次出行高铁票一共花了多少钱?”题目中有很多无用信息,可让学生快速扫过这些信息,将主要时间用在阅读与数字有关的信息中,让学生将与解题不相关的文字用红色笔圈出来,有关的用蓝色笔圈出,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各个信息间的关联。同时,学会用图示题,可以将题目文字、符号等转化为图形,更为清晰的分辨信息。总之,通过培养学生审题能力,除了关注文字审读能力外,还要强化数学语言阅读能力的培养,题目有所明确以后,再用所学算法合理解答,启发数学思维,真正将解决问题的速度、准确率提高。
(二)巧设问题,创新课堂教学思路
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是“问题”,不同问题的解决可培养不同的思维,没有问题,思考将无从谈起。为此,需要注重“问题”的设置。首先,可以将问题情境创设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例如,“小光买了5盒饼干与5千克香蕉总共花了40.5元,饼干每盒3.5元,香蕉每千克多少钱?”具体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自主理解题目,然后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分布推理,将思维模型建立起来,最后通过解决验证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寻找问题中的条件,引发问题的思考。解决思路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数量关系式是怎么样的→这两个条件在题目中有关联吗→列出算式解答。饼干数量(5)×饼干单价(3.5)=饼干总数(17.5);两种物品总价(40.5)-饼干总价(17.5)=香蕉总价(23);香蕉总价(23)÷香蕉质量(5)=每千克香蕉的价格(4.6)。
以上问题链接的设置,能够将题目中主要数量关系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为清晰的解答题目。学生在对数量关系的问题链分析过程中,能够真正通过已知条件将最终“问题答案”推理出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以训练。
(三)倡导合作学习,增加实践活动
小学阶段学生有着非常高求知欲。可以多为学生创造自主思考的空间,帮助培养不同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合作学习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时间,还能与周围同学更好沟通与协作,相互弥补思路上的欠缺,增强学习参与度,提升积极性。可以将问题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去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与表面积》一节课中,教师可以将这样一道例题给出,“一顶帽子,它的高为25cm,帽顶的直径为18cm,制作这样一顶帽子需要花费多少面料?”可以分成不同学习小组对这一问题探讨,就“只需要求出圆柱表面积还是需要再算一算底面面积”等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每组派一个代表讲解解题的思路,然后依据学生回答做适当补充。通过这种相互间合作的学习方式,不同学生有不同思路,可以相互借鉴、补充,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把握好解决问题的方向,减少失误的几率。同时,多开展一些课堂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可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创设出一定的问题解决情境。教师可以选一些学生爱参与的活动,并与教材教学内容相联系,使学生学会结合实际解决问题。例如,在《圆锥的认识》一课中,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正确认知圆锥,教师可以带来一些形状各异的圣诞帽、斗篷、指挥棒等工具,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角色扮演,每组由一名学生头戴圣诞帽、身披斗篷扮演“魔法师”,其他同学扮演观看表演的人,“魔法师”手中的指挥棒随意一挥,帽子就会变成其他形状,有圆形的、圆锥形的、方形的等等,观看的同学要从中找出“魔法师”总共变出了多少顶圆锥形圣诞帽。在每组表演均结束后,可以让学生随意观察、触摸这些圣诞帽,并说出圆锥的特点,即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一个圆的面,进而将本节课教学任务完成。最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圆锥形状的物品,真正将问题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总之,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仍不够注重,缺乏一定方法及策略。为此,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把握整体教学计划,对教学方法灵活设计、应用,真正将理论与问题结合,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帮助其为今后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 小学数学;审题能力;创新教学;合作学习
小学阶段教育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的重要阶段,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是主要任务。为此,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应作为教学工作重点。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重视培养数学审题能力
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是要对题目有准确理解,这就需要仔细审题,具备一定审题能力。因为只要做到快速、有效的审题,才能获取更为全面的题目信息,理清各种条件间的关系,进而从正确角度解决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避免因题目中多个数字集中而理解错误。例如,题目“大猴子带着小猴子去摘桃,大猴子摘到28个桃,比小猴子多摘到6个,问:小猴子摘了几个桃?”有学生会将答案写成28+6=34(个)。因为没有仔细审题,出现思维定势,看到“多”就用加法。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数学要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由此,很多数学题目以图文结合方式呈现,更增加了学生从中找寻有效信息的难度。并且因为要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题目的字数也在增多。例如,“小红与爸爸妈妈乘坐高铁从北京出发去广州的奶奶家,每张车票是280元,回来乘坐同样票价的高铁,问:此次出行高铁票一共花了多少钱?”题目中有很多无用信息,可让学生快速扫过这些信息,将主要时间用在阅读与数字有关的信息中,让学生将与解题不相关的文字用红色笔圈出来,有关的用蓝色笔圈出,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各个信息间的关联。同时,学会用图示题,可以将题目文字、符号等转化为图形,更为清晰的分辨信息。总之,通过培养学生审题能力,除了关注文字审读能力外,还要强化数学语言阅读能力的培养,题目有所明确以后,再用所学算法合理解答,启发数学思维,真正将解决问题的速度、准确率提高。
(二)巧设问题,创新课堂教学思路
培养数学问题解决能力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是“问题”,不同问题的解决可培养不同的思维,没有问题,思考将无从谈起。为此,需要注重“问题”的设置。首先,可以将问题情境创设出来,引导学生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例如,“小光买了5盒饼干与5千克香蕉总共花了40.5元,饼干每盒3.5元,香蕉每千克多少钱?”具体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自主理解题目,然后设置“问题情境”;通过分布推理,将思维模型建立起来,最后通过解决验证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寻找问题中的条件,引发问题的思考。解决思路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数量关系式是怎么样的→这两个条件在题目中有关联吗→列出算式解答。饼干数量(5)×饼干单价(3.5)=饼干总数(17.5);两种物品总价(40.5)-饼干总价(17.5)=香蕉总价(23);香蕉总价(23)÷香蕉质量(5)=每千克香蕉的价格(4.6)。
以上问题链接的设置,能够将题目中主要数量关系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为清晰的解答题目。学生在对数量关系的问题链分析过程中,能够真正通过已知条件将最终“问题答案”推理出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以训练。
(三)倡导合作学习,增加实践活动
小学阶段学生有着非常高求知欲。可以多为学生创造自主思考的空间,帮助培养不同问题的解决能力,通过合作学习方式,不仅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时间,还能与周围同学更好沟通与协作,相互弥补思路上的欠缺,增强学习参与度,提升积极性。可以将问题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去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圆柱的认识与表面积》一节课中,教师可以将这样一道例题给出,“一顶帽子,它的高为25cm,帽顶的直径为18cm,制作这样一顶帽子需要花费多少面料?”可以分成不同学习小组对这一问题探讨,就“只需要求出圆柱表面积还是需要再算一算底面面积”等问题进行探讨。最后,每组派一个代表讲解解题的思路,然后依据学生回答做适当补充。通过这种相互间合作的学习方式,不同学生有不同思路,可以相互借鉴、补充,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把握好解决问题的方向,减少失误的几率。同时,多开展一些课堂活动。通过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可活跃课堂气氛,帮助创设出一定的问题解决情境。教师可以选一些学生爱参与的活动,并与教材教学内容相联系,使学生学会结合实际解决问题。例如,在《圆锥的认识》一课中,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正确认知圆锥,教师可以带来一些形状各异的圣诞帽、斗篷、指挥棒等工具,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角色扮演,每组由一名学生头戴圣诞帽、身披斗篷扮演“魔法师”,其他同学扮演观看表演的人,“魔法师”手中的指挥棒随意一挥,帽子就会变成其他形状,有圆形的、圆锥形的、方形的等等,观看的同学要从中找出“魔法师”总共变出了多少顶圆锥形圣诞帽。在每组表演均结束后,可以让学生随意观察、触摸这些圣诞帽,并说出圆锥的特点,即圆锥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一个圆的面,进而将本节课教学任务完成。最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圆锥形状的物品,真正将问题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总之,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仍不够注重,缺乏一定方法及策略。为此,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把握整体教学计划,对教学方法灵活设计、应用,真正将理论与问题结合,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帮助其为今后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