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外课程资源融合
【作者】 顾元华
【机构】 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
【正文】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采取独立组织形态,不受学科束缚,所以课程的实施也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意识,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模式,也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价值。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保证课堂质量,应当合理应用校外课程资源,文章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校外课程资源意义为切入点,提出课程资源融合措施,从而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外课程;资源融合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强调,在中小学的教学课程体系下,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积极价值,满足新时代人才市场需求。因此,综合实践课程中,应当采取“融合实施”方式,将社会资源转化为课程主题学习方法与策略,寻找校外资源与综合课程契合点,从而实现教育育人的目标,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校外课程资源意义
综合实践课是立足于学生经验,联系学生社会生活、自身生活,综合知识应用的实践课程,关注学生知识获得的情感、过程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综合能力的成长和进步,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悟社会与自然,培养期社会责任感与综合实践能力[1]。综合实践课的实施与开发,强调学生操作、探究与实践,保证学生经过实践学习,亲身经历,优化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此过程中,需融合校外课程资源,深层次利用社会、影视等方面资源,不仅能够完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形式,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外课程资源融合措施
1.做好顶层设计
综合实践课程中,开发课程资源应当以教研部门为引领,结合地区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合理、科学开发方案,提前做好实践课程研究、考察工作,为教师、学校开展课程,开发资源奠定基础。可按照综合实践课活动主题,对校外资源进行分类:①保护古迹,探究历史,以北京为例,有八达岭长城、延庆硅化木地质公园、古崖居风景名胜区、颐和园、圆明园等;②生态文明、热爱自然,可引领学生走进湿地自然保护区、红叶岭景区、野生动物救治中心、野生动物世界、博物院、国家自然保护区等;③环保教育、科技开发,引领学生走进新能源民宿旅游村、科技公司等;④文物考察、文化探究,利用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带领学生探究博物馆内各种文物的“秘密”与“历史”。开发实践活动中,各地区需结合活动主题,选择相应校外活动基地,组织多学科教师对基地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融合课程资源[2]。此过程中,对于活动路线、地理位置、考察路线、资源点以图示方式标注出来,为学生、教师开展活动提供参考,还要结合资源描述,开发实践课程,预设教育活动,设计活动方案,把握建设课程资源整体方向。
2.利用社区资源
(1)家校互动
综合实践课程中,开发社区资源较为常见,可利用家长及当地特有文化环境资源,设计活动课程。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深,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也会给予学校和教师足够的支持。而作为校方和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和交流,比如可邀请部分家长为学校的访谈嘉宾,这不仅可拓展教育素材,还能搭建平台,促进家长与学生坦诚对话,让家长通过自己的阅历和社会经验,对孩子形成更多的启发,同时学生也能对代沟重新审视,体会父母生活不易,感受父母关爱[3]。通过此种方法,使得学生与家长能够深入交流,了解彼此,和家长进一步沟通,认识到家校互动十分重要。
(2)社会机构
社会团体、职业组织及公共机构需为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支持,比如政府部门要充分体现出自身的引领价值,让公安、医疗以及消防等具有公共属性的单位或者组织进入到校园之中,为学生讲述国家的使命以及职业的担当。尤其在特殊的假日,如清明节,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到扫墓活动之中,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稳定生活是无数烈士的牺牲而换来的。通过独特的教育资源,对学校教风、校风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开发媒体资源
社会媒体资源多种多样,包括电视、电影、报纸等,教师需结合综合实践课内容,选择恰当媒体资源。一方面电影电视作为重要艺术形式,诸多优秀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包括《茶馆》、《雷雨》、《祝福》等,电影题材、内容丰富多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根据主题播放相应电影电视,便于学生理解活动内容,激发参与兴趣,让学生辨析电影中不同人物的立场、人物之间的差异,品评优劣,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现有条件,组织学生看电影、电视,尽管部分电视对白浅显、情节曲折,导致学生沉迷其中,却也不可否认,优质电视栏目的教育意义同样非常巨大,比如《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这样的新闻类节目,学生看完后记录自身真实感受,不仅可提高学生认识水平,还能拓展写作内容;另一方面,学生在接收了这些时政新闻信息之后,也会对社会形成更多的了解,学生的视野得以拓宽,社会经验也会更加丰富,更加重要的是,基于这些电视新闻,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安排更多的课程任务,比如组织读报活动,让学生结合时政的热门话题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收集报刊资料,在课堂上汇报成果。
总结: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自我发现课题,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课程由于开放型强,突破传统学科教学体系,教师应合理融合校外资源,通过做好顶层设计、利用社区资源、开发媒体资源的方式,将各种具有教育价值的项目、资源用于课堂上,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吕涛.浅谈推进数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融合的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2(09):63-65.
[2]张迪.“五育融合”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问题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2(07):66-69.
[3]申立菊.试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外课程资源融合[J].新课程研究,2021(22):53-54.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外课程;资源融合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强调,在中小学的教学课程体系下,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积极价值,满足新时代人才市场需求。因此,综合实践课程中,应当采取“融合实施”方式,将社会资源转化为课程主题学习方法与策略,寻找校外资源与综合课程契合点,从而实现教育育人的目标,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校外课程资源意义
综合实践课是立足于学生经验,联系学生社会生活、自身生活,综合知识应用的实践课程,关注学生知识获得的情感、过程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综合能力的成长和进步,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悟社会与自然,培养期社会责任感与综合实践能力[1]。综合实践课的实施与开发,强调学生操作、探究与实践,保证学生经过实践学习,亲身经历,优化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此过程中,需融合校外课程资源,深层次利用社会、影视等方面资源,不仅能够完善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形式,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外课程资源融合措施
1.做好顶层设计
综合实践课程中,开发课程资源应当以教研部门为引领,结合地区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合理、科学开发方案,提前做好实践课程研究、考察工作,为教师、学校开展课程,开发资源奠定基础。可按照综合实践课活动主题,对校外资源进行分类:①保护古迹,探究历史,以北京为例,有八达岭长城、延庆硅化木地质公园、古崖居风景名胜区、颐和园、圆明园等;②生态文明、热爱自然,可引领学生走进湿地自然保护区、红叶岭景区、野生动物救治中心、野生动物世界、博物院、国家自然保护区等;③环保教育、科技开发,引领学生走进新能源民宿旅游村、科技公司等;④文物考察、文化探究,利用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带领学生探究博物馆内各种文物的“秘密”与“历史”。开发实践活动中,各地区需结合活动主题,选择相应校外活动基地,组织多学科教师对基地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融合课程资源[2]。此过程中,对于活动路线、地理位置、考察路线、资源点以图示方式标注出来,为学生、教师开展活动提供参考,还要结合资源描述,开发实践课程,预设教育活动,设计活动方案,把握建设课程资源整体方向。
2.利用社区资源
(1)家校互动
综合实践课程中,开发社区资源较为常见,可利用家长及当地特有文化环境资源,设计活动课程。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深,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也会给予学校和教师足够的支持。而作为校方和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加强与家庭的合作和交流,比如可邀请部分家长为学校的访谈嘉宾,这不仅可拓展教育素材,还能搭建平台,促进家长与学生坦诚对话,让家长通过自己的阅历和社会经验,对孩子形成更多的启发,同时学生也能对代沟重新审视,体会父母生活不易,感受父母关爱[3]。通过此种方法,使得学生与家长能够深入交流,了解彼此,和家长进一步沟通,认识到家校互动十分重要。
(2)社会机构
社会团体、职业组织及公共机构需为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提供有效的支持,比如政府部门要充分体现出自身的引领价值,让公安、医疗以及消防等具有公共属性的单位或者组织进入到校园之中,为学生讲述国家的使命以及职业的担当。尤其在特殊的假日,如清明节,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到扫墓活动之中,让学生明白自己的稳定生活是无数烈士的牺牲而换来的。通过独特的教育资源,对学校教风、校风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3.开发媒体资源
社会媒体资源多种多样,包括电视、电影、报纸等,教师需结合综合实践课内容,选择恰当媒体资源。一方面电影电视作为重要艺术形式,诸多优秀作品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包括《茶馆》、《雷雨》、《祝福》等,电影题材、内容丰富多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可根据主题播放相应电影电视,便于学生理解活动内容,激发参与兴趣,让学生辨析电影中不同人物的立场、人物之间的差异,品评优劣,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现有条件,组织学生看电影、电视,尽管部分电视对白浅显、情节曲折,导致学生沉迷其中,却也不可否认,优质电视栏目的教育意义同样非常巨大,比如《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这样的新闻类节目,学生看完后记录自身真实感受,不仅可提高学生认识水平,还能拓展写作内容;另一方面,学生在接收了这些时政新闻信息之后,也会对社会形成更多的了解,学生的视野得以拓宽,社会经验也会更加丰富,更加重要的是,基于这些电视新闻,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安排更多的课程任务,比如组织读报活动,让学生结合时政的热门话题以兴趣小组的形式收集报刊资料,在课堂上汇报成果。
总结: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自我发现课题,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课程由于开放型强,突破传统学科教学体系,教师应合理融合校外资源,通过做好顶层设计、利用社区资源、开发媒体资源的方式,将各种具有教育价值的项目、资源用于课堂上,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吕涛.浅谈推进数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融合的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22(09):63-65.
[2]张迪.“五育融合”视域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问题与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2(07):66-69.
[3]申立菊.试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外课程资源融合[J].新课程研究,2021(2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