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互动-探究式教学实践与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作者】 刘青云

【机构】 山东齐河县第四实验小学



【正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价值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数学教学仍存在通过搞题海战术,提高学生成绩的现象。学生整天钻进作业堆里,厌学情绪较为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与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精神相违背。互动-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与人合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我作为老教师带领我校数学教师进行“互动-探究式教学实践与研究”,力求探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改变现行课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探索,构建自主互动高效优质的课堂。
  二、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界定
  对教师而言,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不是相对静止的物,这就决定了教师面对的教育情景具有不确定性和即时性,需要教师去解决、去探究。对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由未知到已知的过程,即探究过程。教育起源于交往活动,包括认知、情感、实践活动的互动。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研究主题,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多维互动,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教育模式。
  三、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
  1.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学模式。让师生都卷入创造性的学习过程,注重“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注重挖掘学生的本质力量。
  2.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过程是不确定的,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建构性,教学中的“节外生枝”需要教师有纯熟的教育技艺,对教材达到熟知化的程度。
  3.互动-探究教学模式的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为教学相长。师生在教学中共同促进,精神、知识在建构中共同发展。教师靠自己的学识力量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的教育理念。
  4.互动-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信息源、教材、师生关系、教学过程、课型都是开放的。
  四、活动安排
  1.定期进行理论学习,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如: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嘎斯基的“合作掌握学习的策略”等。
  2.定期组织课题组会议,交流情况,讨论心得体会。
  3.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分析总结前一阶段研究工作的收获和失误,明确各阶段的主要方向。
  4.认真分析总结研究成果,形成文稿。
  5.教研组展开听课活动,各成员互相学习和交流、找出恰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
  6.收集整理研究资料。
  7.编写课题研究总结,并将研究成果推广实施。
  五、课题组的研究成果
  1.该教学模式强调目标的导向作用。教师根据大纲的要求以及教材的重、难点,学生依据书后课后练习,共同制定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明确学习目标,然后教师启发引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逐渐过渡到师生、生生互动的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重在提出问题、为学生搭建从已知到未知的过渡桥梁,学生重在独立学习思考,初步感知教学内容。复习巩固阶段,学生对照目标,自我检测目标达成度,再通过课堂检测,师生共同查看目标达成度。学生不理解的问题继续向老师提出,解决疑点,完成学习目标。
  2.构建以学生探究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善于提出问题,以材料为依托,以背景为衬托,增强问题的探索性、启发性、扩展性、现实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自学、合作、辩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注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中,激发学习的动力。
  3.以教师的启发指导、提供信息为导航,以学生自我探索为主体,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获取新知识,培养科学探索创新能力。
  4.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按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等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组6人,按长方形围坐,进行小组讨论。在组内交流之前,每位学生先独立思考、自学。在小组讨论阶段,教师对小组学习做必要的指导、调控。组内交流方式可以是中心发言式、指定发言式等,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小组间交流汇报,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或者是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从课本或资料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让学生相互检查,彼此互助。而教师则针对各小组的目标掌握情况、互助情况作出鼓励性评价。培养学生的交往、合作和创新能力。
  5.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搜集信息、发现问题。在学生遇到困难与障碍时教师给予及时的点拨与指导,使学生克服困难。
  6.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问难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其求知欲,由被动的去学转变为主动地去学。
  7.学生是教学的资源,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学生间的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擅于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性资源。
  8.课堂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存在不确定性,教师要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闪出了许多火花,使得整个学习过程的信息十分丰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特别高,这自然是好现象。但在有限的课堂里,教师不可能去点燃所有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捕捉、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
  9.初步形成互动-探究式教学的操作步骤:制定目标、创设情境或提供条件、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归纳总结、课堂检测与评估。
  总之,在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勇于质疑,积极创新,从而使学生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养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