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润“法”细无声——例谈法治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欧得永

【机构】 新疆阿克苏市天杭实验学校



【正文】  【摘 要】 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渗透法治教学机制,符合学生思想成长需求。教师精选一些生活案例,利用鲜活的法治案例展开教程设计,其教育价值更为丰富。学生对生活化案例内容比较有感觉,教师围绕案例展开教育和引导,组织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实践活动,对接生活做深度思考,都能够促进其法治思想的建立。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法治教育;教学渗透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内容,教师需要借助一些生活案例,对学生展开活生生的法治教育,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灵触动。在具体执行教学方案时,教师要深潜教材,搜集整合案例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创设案例情境,组织更多实践性活动,为学生带来更多鲜活的学习素材,促进法治教学机制的顺利渗透。初中学生思想还不成熟,其可塑性很高,也很容易被一些不良思潮所影响,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渗透法治教育内容,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精选案例内容,渗透法治教学机制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固定教材,教师对教材内容做梳理,搜集适合的案例信息,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素材。如果有需要,教师还可以借助校本课程,或者是网络搜集法治案例信息,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学生对生活化法治案例比较感兴趣,教师科学整合案例信息,利用多种辅助手段展开教程,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如教学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在导学环节,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要求学生做观察:这是道路拥堵时的情况,为什么会造成拥堵呢?很显然,有人不遵守交通规则,乱闯红灯,造成路口被堵住。我们常常要遇到这样的情况,从这个案例中你获得什么样的启示?学生开始展开思考和讨论。为激发学生学习思维,教师列举法治案例:最近某地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造成八人死亡的严重后果。一辆面包车,坐了14个人,严重超员,行驶中,司机出现误判,车辆翻滚到山涧里。这个案例很悲催,是一起严重违法的行为,司机面临牢狱之灾。你如何看待这个事情?学生对类似的新闻案例并不陌生,都能够主动联系学习内容,具体分析违法行为产生的原因,对违法行为造成危害进行分析,对避免此类违法行为出现措施展开集体讨论,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教师针对案例内容做法律解读,对接生活实践做法治教育,给学生提出更多学习要求。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借助案例展开教程,为学生带来更多心理触动。
  二、创设案例情境,提升法治教学品质
  法治案例大多带有生活化气息,教师在案例信息处理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做好教学对接,利用一些辅助手段,设计适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学习环节,在深度研究中掌握法治理论,形成思想借鉴。媒体展示、教师讲述、学生介绍、生活观察、社会参观等,都可以带来学习契机,对学生感官形成冲击,教师要精选情境创设方法,顺利启动法治教学程序。
  教师选择生活案例新闻短片做引导,能够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因为这些短片信息鲜活直观,学生感觉真实可信,自然能够顺利启动学习思维。如教学《做守法的公民》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在导学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新闻短片:2022年3月3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宣布,开除傅政华的党纪、公职,傅政华曾任公安部副部长、党委副书记、司法部部长等职务,属于正部级干部,因为违法乱纪,现被正式批捕。教师针对这个案例,设计了思考问题:损害国家利益,不管其官位有多高,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不妨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学生对这个案例并不是很熟悉,但对“打老虎”惩治贪官这个事情有一些认知,自然能够展开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认为,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滥用职权,搞帮派,贪污腐败,都是没有好下场的。我邻居就是一个例子,因为贪污违法,一个副局长,被判刑八年。也有学生说,违法法律就要接受惩罚,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师与学生展开多重互动,对学生发言做归结,自然渗透法治教育内容。
  三、组织案例活动,促进法治教学内化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研讨法治案例内容,深入生活展开法治实践活动,其感知体验会更为深刻。生活观察、信息搜集、社会调查、情景再现、话题辩论、实践体验等,都带有生活化特征,学生接受度更高,教师要针对法治案例内容实际,对活动程序做精心设计,为学生带来更多学法指导,提供更多活动线索和材料支持,都能够促进法治学习活动的顺利推进,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在教学《国家利益至上》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与学生一起研读教材内容,然后给学生设计了案例素材搜集任务: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深入到生活之中,展开观察活动,搜集一些真实的案例,围绕国家利益问题展开信息搜集,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反面的。学生对案例信息搜集比较感兴趣,自然能够积极响应,教师要求学生将典型案例信息展示到家校微信群中,并对学生搜集信息做整合处理。经过一番处理,教师推荐一些典型案例,要求学生做案例分析。如正面的案例,很多海外学成的科学家回到了祖国,参与国家建设,为现代化奉献力量。也有负面的,如关于国家安全方面的,最近有人出卖国家情报,被公安局立案调查。再如防疫方面的,李某故意隐瞒行程,造成不良后果,传染了他人,给当地带来更多损失,公安局立案调查。教师对这些案例信息做归结,组织学生选择案例做具体讨论,结合教材内容做深度思考,确保训练活动有效推进。
  法治教育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更多对接点,教师对此需要有清晰的认识,精选案例信息、创设案例情境、组织案例活动,为法治教育顺利渗透创造良好条件,为学生思想成长提供学习机会。学生对法治案例比较感兴趣,教师围绕案例内容做教学设计,能够创造更多教学起点,引导学生自然进入到学习核心,促使学生在深度分析和讨论探索中形成法治意识和素质。
  参考文献:
  [1]魏名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议题式教学实践与思考[J].名师在线,2020(03):75-77.
  [2]黄雅芳.情境模拟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作用[J].基础教育论坛,2021(06):63-65.
  [3]张小霞.道法合一,育德无痕——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四个“合一”[J].华夏教师,2021(12):31-33.
  [4]龚雪峰.隐性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J].青少年法治教育,2022(01):15-17.
  [5]查珍妮. 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策略[J].学苑教育,2020(0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