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构建“新耕读教育”模式 探究小学劳动教育创新路径
【作者】 李 斌
【机构】 福建省福清市滨江小学
【正文】 【摘 要】 以“耕”开新,以“读”固本,探索“新耕读教育”模式,建立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将耕读教育与劳动教育、生命教育和中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教育紧密结合,将耕读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坚持以创新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个性化劳动教育,丰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在春风化雨地浸润下启蒙学生劳动意识,推动小学劳动教育工作逐步形成完善的机制。
【关键词】 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创新路径
“耕读传家躬行久,诗书继世雅韵长。”自古以来,晴耕雨织、昼耕夜读、耕读并重的教育理念就是中华民族独特教育智慧的体现。2021年中央文件明确提出“开展耕读文化”,由于城区耕读教育的空间局限,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被忽视。为此,借鉴耕读文化历史,学校在“天籁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更加坚定劳动教育初心,站在五育并举、培育全人的视角,探索“新耕读教育”模式,建立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让教育回归生活,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推进小学劳动教育有效落地。
一、创建多元化劳动课程体系,实现学科联动,以劳致知
学校以“劳动教育”为施力点,整体规划实施,把劳动教育纳入育人全过程,赋能于“双减”,全方位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全新的学科融合育人模式。
㈠上好劳动技术课,使实践课程多元化
劳动课教学是学生劳动教育的主渠道,而它的核心在于劳动技能的培养。劳
动课程进课表,指导学生系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手脑并用,知识和技能并行;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量力而行,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项目和内容;注重思想教育的全过程渗透;注重综合性,把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家务劳动、志愿服务等结合起来,实现课内外有机结合。
㈡实现多学科融合,使系列课程项目化
多学科融合是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一大亮点。各门学科都有劳动元素,
将劳动教育融合到学科教学之中,实现学科交叉和课程整合。比如主题班会课,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除了挖掘节气里的非遗文化,还可以挖掘节气里的劳动元素,引导学生了解时令和农作物相互联系,相机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劳动实践能力;语文学科中,老师引导学生在劳动中观察,用日记、手抄报等形式记录,一笔一划无不为语文教学提供真实良好的写作素材,在观察、思考与表达中赋能学生成长;数学学科中,记录植物生长的高度、测量劳动基地的长和宽,计算劳动基地的周长等实践活动,劳动中检验学生课内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美术学科上,同学们在美术老师的带领下亲临“种植园”写生,在绘画中链接“种植园”里的种植劳动初体验;科学课上,从科学的角度交给学生掌握“铁锹”的使用方法、发力技巧、注意事项,分析“铁锹”的工作原理。这样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的课程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㈢开设劳动小社团,使校本课程特色化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开设精彩纷呈的劳动社团,如手工DIY、电子百拼、
拼豆、十字绣、毛线编织、插花、服装设计、折纸、扎染等,将劳动教育寓于特色社团活动中,丰富学生们的劳动体验,探索劳动活动背后深刻的文化內涵,让劳动成为学生的一种技能态度和修养。比如“青铜器和染布坊创作社团”,让学生们了解染料的提取,扎染的技巧,扎染背后的美术工艺等,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培养审美情操和创新精神;电子百拼社团汇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生动手实践,拼出数百种变幻无穷的趣味电路,乐趣无限,感受到劳动创造生活,科技改变生活的美好。
二、创设多样性劳动实践平台,实现五育并举,以劳促行
㈠开辟劳动基地,体验劳动之趣,不断向上
结合各校区实际,围绕劳动课程设置,因地制宜在三大校区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滨江总部的“耕读园”、霞盛校区的“采薇园”和观溪校区的“天籁园”,在校区交流的纽带作用下形成了“集群发展”态势,助力集团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对劳动实践基地采用承包制,每个班级承包一块责任实践田,根据时令种植适宜的蔬菜,学生们参与果蔬种植、田间管理、采摘、农事探究等力所能及形式多样的劳动,在这一实践平台,他们快乐着、体验着、成长着,开阔了视野,收获了幸福。
1.耕读园——参与的是劳动,传承的是文化
耕以强身,读以励志;勤读立耕,立己达人。滨江校区的“耕读园”里生
机无限。各班劳动小分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家长志愿者的指导下开耕拓土、开垄播种、灌溉除草,垦出一片葱荣的天地。孩子们在这“方寸天地”耕作劳动,所学习到的远远大于“种植”本身。新的时代,我们必须赋予“耕读传家”更新的时代内涵,以劳动教育为载体,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晨诵暮省,倾听生命拔节;春夏秋冬,酝酿耕植校园。
2.采薇园——实践的是劳动,学到的是知识
谁知孤竹夷齐子,正向空山赋采薇。霞盛校区的“采薇园”里一片绿意。每天放学后,家长志愿者们和孩子们齐聚“采薇园”,参与菜园的日常管理,锄地撒种、浇水施肥、采摘烹饪,全程体验种植劳动中的酸甜苦乐,全面了解生长过程里的点滴知识,在获取劳动技能和经验的同时,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达到“知行合一”。
3.天籁园——付出的是劳动,收获的是快乐
自然天籁鸣,独行幽耳听。观溪校区的“天籁园”里阵阵笑意。每个班级认领一方块田,通过小径、篱笆等组合设计,层次分明,种植种类虽多,却各归其位,给人错落有致之感。一方小小天地,蕴藏了寒来暑往、春种秋收的生活智慧,从播种、浇水、施肥、除草到采摘,田间的耕作情景均被“搬”到了校园里,孩子们亲近自然、体验劳动、收获成果,激发天籁童趣,释放天籁童心。小小的“天籁园”俨然成了孩子们的幸福乐园,时时弥漫着欢乐的气氛。
㈡开展研学旅行,让劳动成为一种能力,不断向好
以“劳动教育”为主线,在研学活动中嵌入劳动教育,实现融合共通,无缝
衔接,充分发挥研学旅行活动在促进学生深化劳动生活体验和技能学习的作用,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
1.就近取材,确立研学主题
学校根据学段和地域特色,以当地的乡土乡情为主,走进三华农场、东张南
湖茶山、园林园艺、种植园等劳动实践基地,探寻福清光饼、海蛎饼、番薯丸等特色美食文化,实现做中学,学中思,在动手劳动实践中促进学生生成文化记忆,培养乡土情感,传承乡土文化。
2.内外融通,深化研学体验
学校劳动研学旅行活动融通课内与课外、家庭与社会的多种资源,采用“3+5”模式,“3”指三个阶段:研学前、研学中、研学后;“5”指五条途径,是组建启彩团队、构建启思课堂、开展启乐游学、动建启行家长和搭建启趣秀场。
研学前,由跨学科骨干教师、本土文化名人、专业人士等组成的启彩团队通过专题教育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充分感知,构思选题,在问思辨的思维模式中确立富有挑战性的驱动问题,主动参与劳动研学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在小组中讨论不断优化完善方案。研学准备工作精心组织,周密计划,以保障劳动研学旅行活动有效实施。
研学中,在老师或启行家长的带领开启劳动研学,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亲身经历分工合作、调查采访、记录交流等体验,现场参与劳动实践,全方位深度整合资料,探究问题解决策略等,建立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真正体悟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的实践价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研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在劳动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最终解决的办法,进行反思,撰写研学报告,同时为学生搭建多元“启趣秀场”的成果展示平台,比如摄影展、手工作品展等,表彰一批优秀学生或优秀团队,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不断挖掘劳动潜力,增强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
㈢打破界限,让劳动成为一种美德,不断向善
《孟子》中记载:“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长期以来,劳动教育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以劳立德、以劳育美的重要任务,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有着重大意义。
1.公益劳动——举手之劳,服务他人
学生志愿者来到福清市图书馆开展公益劳动活动。在活动开始前,图书馆工
作人员耐心地讲解图书摆放和清理的要求,根据参加活动人数以及需要打扫整理的书库,对在场人员进行了分工;小志愿者们在明确相关注意事项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穿梭在书架间整理书籍、擦拭灰尘,充分展示了勤奋认真、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忙碌的身影在图书馆中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小志愿者们还经常走进社区清扫、垃圾分类,走进养老院,通过劳动为孤寡老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的公益劳动不仅仅是一次体验,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付出。
2.田园劳动——瓜果之礼,奉献他人
劳动基地的收获是孩子们悉心培育、辛苦劳动的成果。丰收节上,孩子们
把收获的各种蔬果打包成“爱心包”, 开展“蔬果送温暖”活动。他们手捧沉甸甸的劳动果实,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默默付出的交警、车辆引导员、农业指导员、保洁员、保安叔叔分享劳动成果。这一刻,建立学生与社会联结的一条纽带,一场劳动育人的教育风暴正在真真切切地发生。
3.指尖劳动——奉献之礼,温暖他人
在“垃圾再生”创意大赛主题活动中,学生们变废为宝,用双手制作了独具
匠心的立体手工、手工贴画、创意生活美术作品和趣味科技作品,经过爱心义买义卖活动,将善款捐献给手拉手社工服务中心。当勤劳的双手制作出一份份精美作品时,当灵巧的指尖传递这一点点温暖爱意时,也奏响颂扬学生们美好心灵的劳动赞歌。
三、创新激励式劳动评价机制,实现融合共生以劳怡情
㈠合“我是劳动小能手”评选活动
开展“我是劳动小能手”评选主题活动,通过“劳动小能手成长日记”设置六个方面内容:扫地、拖地板、擦桌子、叠衣服、叠被子、整理书包。在两个月时间里,孩子围绕内容进行技能训练,锻炼自我,家长每天将根据孩子的表现情况给予相应的星星颗数。学生们积极参与活动、深入体验实践,用照片、微视频等方式记录下自己进行劳动的过程和成果,学校从中评选出“劳动小能手”并予以表彰。这样日常化的劳动评价在孩子的心灵埋下劳动最光荣的种子,在活动中养成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㈡结合“劳动技能大比拼”竞赛活动
开展“劳动技能大比拼”竞赛活动,各班利用班队课,设置多种劳动技能
大比拼项目,比赛内容丰富多彩,有系鞋带、整理作业袋、穿衣服、剥鸡蛋等,激发每一个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才能,体验幸福,并潜移默化地接受劳动最美的教育,为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同步发展创造了生命成长的和谐。
㈢结合“红领巾奖章”争章活动
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充分利用寒暑假、节假日或“劳动周”等契机,积极推进红领巾奖章“劳动章”的争章活动。各年级根据年龄特点制定不同的“劳动章”获章标准,并给予争章活动指导,如分担家务劳动,参与生活中的劳动实践,在家进行21天家务劳动打卡活动;学唱歌曲《劳动最光荣》;学习劳动模范人物,交流学习体会等。各中队联合家校合作,引导队员们开展实践体验和劳动技能训练。接着,老师们对队员争章过程中的照片、视频、心得等过程性材料进行考察与认定,进而颁发“劳动章”。各班还设置“争章园地”充分展示获得“劳动章”队员的风采。这样“劳动章”的争章过程,促使队员在坚持劳动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成就感,增强光荣感。
“新耕读教育”模式教育遵循学生成长和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依托学校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化劳动教育多元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空间和创新路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让儿童在希望的田野上成长,汲耕读之精气,理耕读之本源,育耕读之情怀,打造更加系统化、精细化、特色化的学校劳动教育。
参考文献:
[1]曹东勃.构建新时代耕读教育范式的着力点[J].教育家,2021(18):15-16.
[2]王超.耕读不辍 以劳育人—一所农村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索[J].河北教育,2021(12):45-46.
[3]尤竹青.传承耕读文化 彰显劳动育人价值—以“习农耕读”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例[J].成才,2022(02):12-14.
此文为2021年度福州市中小学思政德育研究立项课题,编号:FZDY2021069;课题《构建“新耕读教育”模式,探究城区小学劳动教育创新路径》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 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创新路径
“耕读传家躬行久,诗书继世雅韵长。”自古以来,晴耕雨织、昼耕夜读、耕读并重的教育理念就是中华民族独特教育智慧的体现。2021年中央文件明确提出“开展耕读文化”,由于城区耕读教育的空间局限,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被忽视。为此,借鉴耕读文化历史,学校在“天籁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更加坚定劳动教育初心,站在五育并举、培育全人的视角,探索“新耕读教育”模式,建立小学劳动教育的创新路径,让教育回归生活,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推进小学劳动教育有效落地。
一、创建多元化劳动课程体系,实现学科联动,以劳致知
学校以“劳动教育”为施力点,整体规划实施,把劳动教育纳入育人全过程,赋能于“双减”,全方位构建体现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打造全新的学科融合育人模式。
㈠上好劳动技术课,使实践课程多元化
劳动课教学是学生劳动教育的主渠道,而它的核心在于劳动技能的培养。劳
动课程进课表,指导学生系统学习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做到手脑并用,知识和技能并行;注重联系学生的实际,量力而行,选择学生力所能及的项目和内容;注重思想教育的全过程渗透;注重综合性,把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家务劳动、志愿服务等结合起来,实现课内外有机结合。
㈡实现多学科融合,使系列课程项目化
多学科融合是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的一大亮点。各门学科都有劳动元素,
将劳动教育融合到学科教学之中,实现学科交叉和课程整合。比如主题班会课,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除了挖掘节气里的非遗文化,还可以挖掘节气里的劳动元素,引导学生了解时令和农作物相互联系,相机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劳动实践能力;语文学科中,老师引导学生在劳动中观察,用日记、手抄报等形式记录,一笔一划无不为语文教学提供真实良好的写作素材,在观察、思考与表达中赋能学生成长;数学学科中,记录植物生长的高度、测量劳动基地的长和宽,计算劳动基地的周长等实践活动,劳动中检验学生课内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美术学科上,同学们在美术老师的带领下亲临“种植园”写生,在绘画中链接“种植园”里的种植劳动初体验;科学课上,从科学的角度交给学生掌握“铁锹”的使用方法、发力技巧、注意事项,分析“铁锹”的工作原理。这样体验式、参与式、互动式的课程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㈢开设劳动小社团,使校本课程特色化
在“双减”背景下,学校开设精彩纷呈的劳动社团,如手工DIY、电子百拼、
拼豆、十字绣、毛线编织、插花、服装设计、折纸、扎染等,将劳动教育寓于特色社团活动中,丰富学生们的劳动体验,探索劳动活动背后深刻的文化內涵,让劳动成为学生的一种技能态度和修养。比如“青铜器和染布坊创作社团”,让学生们了解染料的提取,扎染的技巧,扎染背后的美术工艺等,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培养审美情操和创新精神;电子百拼社团汇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学生动手实践,拼出数百种变幻无穷的趣味电路,乐趣无限,感受到劳动创造生活,科技改变生活的美好。
二、创设多样性劳动实践平台,实现五育并举,以劳促行
㈠开辟劳动基地,体验劳动之趣,不断向上
结合各校区实际,围绕劳动课程设置,因地制宜在三大校区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滨江总部的“耕读园”、霞盛校区的“采薇园”和观溪校区的“天籁园”,在校区交流的纽带作用下形成了“集群发展”态势,助力集团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学校对劳动实践基地采用承包制,每个班级承包一块责任实践田,根据时令种植适宜的蔬菜,学生们参与果蔬种植、田间管理、采摘、农事探究等力所能及形式多样的劳动,在这一实践平台,他们快乐着、体验着、成长着,开阔了视野,收获了幸福。
1.耕读园——参与的是劳动,传承的是文化
耕以强身,读以励志;勤读立耕,立己达人。滨江校区的“耕读园”里生
机无限。各班劳动小分队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家长志愿者的指导下开耕拓土、开垄播种、灌溉除草,垦出一片葱荣的天地。孩子们在这“方寸天地”耕作劳动,所学习到的远远大于“种植”本身。新的时代,我们必须赋予“耕读传家”更新的时代内涵,以劳动教育为载体,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晨诵暮省,倾听生命拔节;春夏秋冬,酝酿耕植校园。
2.采薇园——实践的是劳动,学到的是知识
谁知孤竹夷齐子,正向空山赋采薇。霞盛校区的“采薇园”里一片绿意。每天放学后,家长志愿者们和孩子们齐聚“采薇园”,参与菜园的日常管理,锄地撒种、浇水施肥、采摘烹饪,全程体验种植劳动中的酸甜苦乐,全面了解生长过程里的点滴知识,在获取劳动技能和经验的同时,体会劳动的艰辛和快乐,达到“知行合一”。
3.天籁园——付出的是劳动,收获的是快乐
自然天籁鸣,独行幽耳听。观溪校区的“天籁园”里阵阵笑意。每个班级认领一方块田,通过小径、篱笆等组合设计,层次分明,种植种类虽多,却各归其位,给人错落有致之感。一方小小天地,蕴藏了寒来暑往、春种秋收的生活智慧,从播种、浇水、施肥、除草到采摘,田间的耕作情景均被“搬”到了校园里,孩子们亲近自然、体验劳动、收获成果,激发天籁童趣,释放天籁童心。小小的“天籁园”俨然成了孩子们的幸福乐园,时时弥漫着欢乐的气氛。
㈡开展研学旅行,让劳动成为一种能力,不断向好
以“劳动教育”为主线,在研学活动中嵌入劳动教育,实现融合共通,无缝
衔接,充分发挥研学旅行活动在促进学生深化劳动生活体验和技能学习的作用,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3]。
1.就近取材,确立研学主题
学校根据学段和地域特色,以当地的乡土乡情为主,走进三华农场、东张南
湖茶山、园林园艺、种植园等劳动实践基地,探寻福清光饼、海蛎饼、番薯丸等特色美食文化,实现做中学,学中思,在动手劳动实践中促进学生生成文化记忆,培养乡土情感,传承乡土文化。
2.内外融通,深化研学体验
学校劳动研学旅行活动融通课内与课外、家庭与社会的多种资源,采用“3+5”模式,“3”指三个阶段:研学前、研学中、研学后;“5”指五条途径,是组建启彩团队、构建启思课堂、开展启乐游学、动建启行家长和搭建启趣秀场。
研学前,由跨学科骨干教师、本土文化名人、专业人士等组成的启彩团队通过专题教育课,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充分感知,构思选题,在问思辨的思维模式中确立富有挑战性的驱动问题,主动参与劳动研学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在小组中讨论不断优化完善方案。研学准备工作精心组织,周密计划,以保障劳动研学旅行活动有效实施。
研学中,在老师或启行家长的带领开启劳动研学,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亲身经历分工合作、调查采访、记录交流等体验,现场参与劳动实践,全方位深度整合资料,探究问题解决策略等,建立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真正体悟劳动教育与研学旅行的实践价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研学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在劳动中遇到的困难以及最终解决的办法,进行反思,撰写研学报告,同时为学生搭建多元“启趣秀场”的成果展示平台,比如摄影展、手工作品展等,表彰一批优秀学生或优秀团队,激发学生的劳动积极性,不断挖掘劳动潜力,增强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
㈢打破界限,让劳动成为一种美德,不断向善
《孟子》中记载:“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长期以来,劳动教育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以劳立德、以劳育美的重要任务,对推动劳动创新、建设教育强国有着重大意义。
1.公益劳动——举手之劳,服务他人
学生志愿者来到福清市图书馆开展公益劳动活动。在活动开始前,图书馆工
作人员耐心地讲解图书摆放和清理的要求,根据参加活动人数以及需要打扫整理的书库,对在场人员进行了分工;小志愿者们在明确相关注意事项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穿梭在书架间整理书籍、擦拭灰尘,充分展示了勤奋认真、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忙碌的身影在图书馆中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小志愿者们还经常走进社区清扫、垃圾分类,走进养老院,通过劳动为孤寡老人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的公益劳动不仅仅是一次体验,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付出。
2.田园劳动——瓜果之礼,奉献他人
劳动基地的收获是孩子们悉心培育、辛苦劳动的成果。丰收节上,孩子们
把收获的各种蔬果打包成“爱心包”, 开展“蔬果送温暖”活动。他们手捧沉甸甸的劳动果实,为平安校园、文明校园默默付出的交警、车辆引导员、农业指导员、保洁员、保安叔叔分享劳动成果。这一刻,建立学生与社会联结的一条纽带,一场劳动育人的教育风暴正在真真切切地发生。
3.指尖劳动——奉献之礼,温暖他人
在“垃圾再生”创意大赛主题活动中,学生们变废为宝,用双手制作了独具
匠心的立体手工、手工贴画、创意生活美术作品和趣味科技作品,经过爱心义买义卖活动,将善款捐献给手拉手社工服务中心。当勤劳的双手制作出一份份精美作品时,当灵巧的指尖传递这一点点温暖爱意时,也奏响颂扬学生们美好心灵的劳动赞歌。
三、创新激励式劳动评价机制,实现融合共生以劳怡情
㈠合“我是劳动小能手”评选活动
开展“我是劳动小能手”评选主题活动,通过“劳动小能手成长日记”设置六个方面内容:扫地、拖地板、擦桌子、叠衣服、叠被子、整理书包。在两个月时间里,孩子围绕内容进行技能训练,锻炼自我,家长每天将根据孩子的表现情况给予相应的星星颗数。学生们积极参与活动、深入体验实践,用照片、微视频等方式记录下自己进行劳动的过程和成果,学校从中评选出“劳动小能手”并予以表彰。这样日常化的劳动评价在孩子的心灵埋下劳动最光荣的种子,在活动中养成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㈡结合“劳动技能大比拼”竞赛活动
开展“劳动技能大比拼”竞赛活动,各班利用班队课,设置多种劳动技能
大比拼项目,比赛内容丰富多彩,有系鞋带、整理作业袋、穿衣服、剥鸡蛋等,激发每一个学生展示自己的劳动才能,体验幸福,并潜移默化地接受劳动最美的教育,为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同步发展创造了生命成长的和谐。
㈢结合“红领巾奖章”争章活动
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充分利用寒暑假、节假日或“劳动周”等契机,积极推进红领巾奖章“劳动章”的争章活动。各年级根据年龄特点制定不同的“劳动章”获章标准,并给予争章活动指导,如分担家务劳动,参与生活中的劳动实践,在家进行21天家务劳动打卡活动;学唱歌曲《劳动最光荣》;学习劳动模范人物,交流学习体会等。各中队联合家校合作,引导队员们开展实践体验和劳动技能训练。接着,老师们对队员争章过程中的照片、视频、心得等过程性材料进行考察与认定,进而颁发“劳动章”。各班还设置“争章园地”充分展示获得“劳动章”队员的风采。这样“劳动章”的争章过程,促使队员在坚持劳动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成就感,增强光荣感。
“新耕读教育”模式教育遵循学生成长和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依托学校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优化劳动教育多元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发展空间和创新路径,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让儿童在希望的田野上成长,汲耕读之精气,理耕读之本源,育耕读之情怀,打造更加系统化、精细化、特色化的学校劳动教育。
参考文献:
[1]曹东勃.构建新时代耕读教育范式的着力点[J].教育家,2021(18):15-16.
[2]王超.耕读不辍 以劳育人—一所农村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探索[J].河北教育,2021(12):45-46.
[3]尤竹青.传承耕读文化 彰显劳动育人价值—以“习农耕读”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为例[J].成才,2022(02):12-14.
此文为2021年度福州市中小学思政德育研究立项课题,编号:FZDY2021069;课题《构建“新耕读教育”模式,探究城区小学劳动教育创新路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