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篮球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王海波
【机构】 重庆市万州区南京小学
【正文】 【摘 要】 我国小学体育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便是篮球课程。我国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的篮球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全方位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我国小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篮球运动和体育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收获了大量的专业的篮球知识,培养了坚定毅力、顽强奋斗的体育精神。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越来越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校园篮球活动的有效应用,极大丰富了体育教学形式,提升了体育教学趣味性,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提高。因此,文章简要叙述了小学体育教师面对的不同篮球教学困境,并就篮球训练的有效途径展开探讨,旨在充分发掘小学生的潜能,通过合适的训练来增强其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篮球;策略
随着我们党和国家的一系列全民性体育课程教学思想的提倡,我国各级学校都积极地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组织开展了体育课程教学。篮球锻炼和教学活动课程作为现代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小学生身高和体育专业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探究和提高小学的篮球人才所培养的综合素质已经是十分必要的。球性和运动球感的培养是作为小学的篮球运动课程中最基本的一种篮球运动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一种基础性内容,对于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篮球的训练也无一例外。经过全面球性和球感培养的学生通常会比较高的篮球专业技术水平。因而本文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全新球性的篮球情境下的培养素质以及小学生篮球培养的质量。
1、小学篮球训练教学的必要性
篮球训练有效性是指在单位训练时间内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这也是检验老师在篮球训练课堂中有效性高低的标准但是在实际的学习当中篮球训练课堂有效性并不高,反观其原因有学生自身问题也有教师教学方法问题。首先作为刚刚接受教育的小学生来说一直以来都没有接触过篮球对于什么是篮球怎么进行篮球课堂等关于篮球的知识无从知晓认识度不高不深刻对于篮球即感兴趣又不知从何下手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情绪会受到影响;其次对于教师而言,由于新时代课程改革,教师思想理念依然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加之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捉摸不透和学生年龄较小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并且进行差别化对待,但是当这些不能很好的协调时就会导致有效性低下。为了使学生能够对篮球有充分的认识和提高教师的课堂有效性,有必要加强小学的篮球训练教学以达到加深小学生对篮球的认识从而加强锻炼增加学生体育运动量,激发学生激情和培养良好团队合作意识的目的。
2、小学开展篮球运动的现状
2.1对于运动的认知不到位
在开展篮球运动的过程中,一些学校对开展篮球运动的目的认知不精准,缺少系统的课程开发与规划,存在挂“蓝球特色学校”之牌开展形式化的篮球运动的嫌疑,运动的覆盖面、学生的参与度、课程开展的深度均不到位,无法发挥篮球运动对学生身心发展与人格发展的促进作用。
2.2训练方法失当
在小学阶段,篮球体能训练主要包括耐力训练、速度训练、协调性训练以及力量训练等多方面内容,针对于不同体能要点,训练方法具有差异性特征。但是,在实际的训练方法选择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师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训练强度统一,在小学阶段,学生间的身体素质存在差异,所能承受的训练强度有所不同,而部分体育教师在组织训练活动时,并未以学生个体身体素质为依据,制订差异性训练计划与训练标准,使部分学生对训练强度的适应度偏低,不仅不利于体能训练效果的提升,还极易让学生对体能训练产生排斥感,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存在偷懒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对体能训练的成效产生影响;其次,趣味性偏低,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在组织训练活动时,并未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体能训练中增加趣味性元素,更采用重复性、单一化的训练方式,使体能训练缺乏活跃性。
3、小学体育开展篮球教学的有效途径
3.1明确目标,设计科学训练计划
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明确训练目标,设计科学的计划,使篮球训练课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保障课堂教学有序进行。为了提高训练的科学性,体育教师应当考虑身体素质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五方面内容,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设计训练计划,着力提升篮球教学效果,利用各种教具来丰富训练计划,以体现出篮球教学的层次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在实际的计划设计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往往选择利用先进教具呈现运动动作,以章节为单位进行授课,而在特定的项目训练中,又选择变换授课顺序来保证教学进度,没有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以至于教学目标脱离实际,未能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由此可见,为提升训练计划的科学性,体育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从不同的身体素质出发,制订合适的分层训练计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技能水平的变化来调整篮球训练科目,不断提高计划的科学性,按照明确的教学目标来提升学生篮球技术,进而提升教学成效。
3.2加强资源整合,延展训练空间
在篮球运动开展期间,本校组织教师就“篮球运动为何开展”“篮球运动如何开展”“学生的篮球学习情况”等多个问题,展开了持续而深入的讨论。在讨论中有效协调了家校教育教学资源,深入拓展了可用的篮球训练空间,组织篮球校外训练活动。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延展了篮球运动训练空间,在保证学生正常学习的基础上合理地增加了篮球训练的时长,更好地发挥了篮球运动对提升学生体质与品质的促进作用。当然,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家长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对篮球训练计划进行调整,合理分配训练时间,保持文化课学习与体育训练之间的平衡。
3.3理论学习实践化
篮球训练的顺利推进需要有效的理论指导。有效的篮球理论指导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的。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了解篮球的场地、规则时,可将其带入篮球比赛现场,让其利用卷尺亲测场地,观看比赛、讨论规则。这样篮球理论知识就能成为学生的“新发现”,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篮球理论知识的记忆效果,也让篮球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具趣味性和体验性。
3.4鼓励创新,树立终身运动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鼓励学生创新,有助于激发其强烈的创新运动意识,使之积极主动地思考篮球技能的提升方法,树立终身运动理念。教师在训练中要渗透中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根据学生的篮球训练特点来创新学习方法,鼓励其不断思考创新的训练方法,形成优秀的创新学习思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是针对小学生的心理、身体锻炼展开的教育,从学生角度出发,改善体育教学现状,不断探索篮球训练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激发其学习兴趣,向其传授专业的篮球知识,使之在兴趣的驱使下参与训练,不断提升身体、心理素质,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各类篮球技能,树立终身运动理念,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卫煜.小学体育篮球教学之趣味教学策略[J].科技风,2020(14):94.
[2]卢自由.激励教学法在少儿篮球运球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10):110.
[3]王健,李良红.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22):154.
【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篮球;策略
随着我们党和国家的一系列全民性体育课程教学思想的提倡,我国各级学校都积极地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组织开展了体育课程教学。篮球锻炼和教学活动课程作为现代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小学生身高和体育专业核心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探究和提高小学的篮球人才所培养的综合素质已经是十分必要的。球性和运动球感的培养是作为小学的篮球运动课程中最基本的一种篮球运动理论和技术方法的一种基础性内容,对于激发和培养小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篮球的训练也无一例外。经过全面球性和球感培养的学生通常会比较高的篮球专业技术水平。因而本文将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全新球性的篮球情境下的培养素质以及小学生篮球培养的质量。
1、小学篮球训练教学的必要性
篮球训练有效性是指在单位训练时间内学生尽可能多的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这也是检验老师在篮球训练课堂中有效性高低的标准但是在实际的学习当中篮球训练课堂有效性并不高,反观其原因有学生自身问题也有教师教学方法问题。首先作为刚刚接受教育的小学生来说一直以来都没有接触过篮球对于什么是篮球怎么进行篮球课堂等关于篮球的知识无从知晓认识度不高不深刻对于篮球即感兴趣又不知从何下手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情绪会受到影响;其次对于教师而言,由于新时代课程改革,教师思想理念依然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不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加之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捉摸不透和学生年龄较小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并且进行差别化对待,但是当这些不能很好的协调时就会导致有效性低下。为了使学生能够对篮球有充分的认识和提高教师的课堂有效性,有必要加强小学的篮球训练教学以达到加深小学生对篮球的认识从而加强锻炼增加学生体育运动量,激发学生激情和培养良好团队合作意识的目的。
2、小学开展篮球运动的现状
2.1对于运动的认知不到位
在开展篮球运动的过程中,一些学校对开展篮球运动的目的认知不精准,缺少系统的课程开发与规划,存在挂“蓝球特色学校”之牌开展形式化的篮球运动的嫌疑,运动的覆盖面、学生的参与度、课程开展的深度均不到位,无法发挥篮球运动对学生身心发展与人格发展的促进作用。
2.2训练方法失当
在小学阶段,篮球体能训练主要包括耐力训练、速度训练、协调性训练以及力量训练等多方面内容,针对于不同体能要点,训练方法具有差异性特征。但是,在实际的训练方法选择过程中,部分体育教师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训练强度统一,在小学阶段,学生间的身体素质存在差异,所能承受的训练强度有所不同,而部分体育教师在组织训练活动时,并未以学生个体身体素质为依据,制订差异性训练计划与训练标准,使部分学生对训练强度的适应度偏低,不仅不利于体能训练效果的提升,还极易让学生对体能训练产生排斥感,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存在偷懒等方面的问题,进而对体能训练的成效产生影响;其次,趣味性偏低,主要是指体育教师在组织训练活动时,并未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体能训练中增加趣味性元素,更采用重复性、单一化的训练方式,使体能训练缺乏活跃性。
3、小学体育开展篮球教学的有效途径
3.1明确目标,设计科学训练计划
教学目标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小学体育教师需要明确训练目标,设计科学的计划,使篮球训练课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保障课堂教学有序进行。为了提高训练的科学性,体育教师应当考虑身体素质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五方面内容,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设计训练计划,着力提升篮球教学效果,利用各种教具来丰富训练计划,以体现出篮球教学的层次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在实际的计划设计过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往往选择利用先进教具呈现运动动作,以章节为单位进行授课,而在特定的项目训练中,又选择变换授课顺序来保证教学进度,没有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以至于教学目标脱离实际,未能发挥重要的导向作用。由此可见,为提升训练计划的科学性,体育教师要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掌握学生的身体状况,从不同的身体素质出发,制订合适的分层训练计划。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技能水平的变化来调整篮球训练科目,不断提高计划的科学性,按照明确的教学目标来提升学生篮球技术,进而提升教学成效。
3.2加强资源整合,延展训练空间
在篮球运动开展期间,本校组织教师就“篮球运动为何开展”“篮球运动如何开展”“学生的篮球学习情况”等多个问题,展开了持续而深入的讨论。在讨论中有效协调了家校教育教学资源,深入拓展了可用的篮球训练空间,组织篮球校外训练活动。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延展了篮球运动训练空间,在保证学生正常学习的基础上合理地增加了篮球训练的时长,更好地发挥了篮球运动对提升学生体质与品质的促进作用。当然,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家长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对篮球训练计划进行调整,合理分配训练时间,保持文化课学习与体育训练之间的平衡。
3.3理论学习实践化
篮球训练的顺利推进需要有效的理论指导。有效的篮球理论指导是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的。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了解篮球的场地、规则时,可将其带入篮球比赛现场,让其利用卷尺亲测场地,观看比赛、讨论规则。这样篮球理论知识就能成为学生的“新发现”,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篮球理论知识的记忆效果,也让篮球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具趣味性和体验性。
3.4鼓励创新,树立终身运动理念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鼓励学生创新,有助于激发其强烈的创新运动意识,使之积极主动地思考篮球技能的提升方法,树立终身运动理念。教师在训练中要渗透中华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根据学生的篮球训练特点来创新学习方法,鼓励其不断思考创新的训练方法,形成优秀的创新学习思维。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是针对小学生的心理、身体锻炼展开的教育,从学生角度出发,改善体育教学现状,不断探索篮球训练的有效途径。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激发其学习兴趣,向其传授专业的篮球知识,使之在兴趣的驱使下参与训练,不断提升身体、心理素质,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各类篮球技能,树立终身运动理念,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参考文献:
[1]张卫煜.小学体育篮球教学之趣味教学策略[J].科技风,2020(14):94.
[2]卢自由.激励教学法在少儿篮球运球训练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20(10):110.
[3]王健,李良红.游戏教学在小学体育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2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