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陶雪平
【机构】 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阁镇小学校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具帮助学生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数学学具;课堂教学;重要应用
伴随着新课程的成长,学具走进了课堂。学具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为教重视,这是因为它不仅具有真实、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的重难点,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主体实践、合作交流,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操作学具,谈谈一些体会.
一、利用学具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生的对问题的思考都相对于局部,虽然能够比较深入,但在整体性上相对不够。有些数学问题比较复杂,直接解答过程会比较繁琐,思考的完整性更高。如果在结构和数量关系相似的情况下,利用学具,就能使学生找到更简单的方法。例如求“台阶上铺地毯的面积”,首先学生明确计算地毯的面积是台阶的前面和上面的面积之和。利用学具,让学生用纸在上面铺一铺,然后还原成长方形,明确这个过程中面积不变,由此得出题目中虽然要求的面很多,其实只要求《宽+高)x长的面积。借助学具,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不仅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还能清楚地发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本质的特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通过学具操作认识理解抽象的数
数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要让适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小学儿童认识理解这一抽象概念,就必须把这一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而把数具体化、形象化的最好方法是用一个能较全面体现数特征的具体实物来把数模型化,这一具体实物就是认数的学具。由于小学生实际经验太少,缺乏一些必要的数概念形成实践基础。因此小学生在认识数概念时只有通过对学具的具体操作学习才能充分地认识理解到数的意义、数的顺序和大小、十进制计数法,以及数的一些运算性质、定律等。否则,对数的认识就只能是些死记硬背的死知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形成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的分析,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努力教给学生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手段。
三、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创造的火花
“科学始于好奇”。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正是引起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巧妙地安排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例如,教学“6的认识”时,教师没有急于切入正题,而是利 用学生天性好动和好奇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先用手中的6根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们兴趣高涨,很快摆出了如正六边形、电视机模型、大众的众字、篱笆等形状。教师师趁机启发学生思考:“6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摆法最多?”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孩子们争强好胜的性格,把学生由直观操作引入抽象分析,无形当中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这时学生的兴致更高了,个个聚精会神地寻找合成6的儿组数。紧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摆的方法,学生们很快发现规律并找出组成6的儿组数。这样,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互相讨论,认识了组成6的两个数、三个数……直至6个1组成6。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集中练习两个数组成6的几组数,为计算加减法打好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由一开始饶有兴趣的直观操作,到后来的急于求得奥秘,每一次新的发现都会令孩子们兴奋不已,充分尝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仅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还提出了课本上没有的独到的见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创造的火花。
四、学具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助成器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既是学习数学自身的需要,也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因而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首要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是通过多次的“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训练发展形成起来的。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训练,这种训练在小学中就主要来自于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时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生活中具体实物间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符号表达式,靠的是学具的媒介帮助。因此学具就成了“具体——形象——抽象”思维训练的一个桥梁,成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助成器。
五、利用学具,提高独立操作能力,培养发散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人深处都有种根状管固的高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传统的教学大多是在教师的控制下,学生被动地完成教师一个接一个指令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圈套”。窒息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发展。而利用学具操作,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后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述说独到的看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一课时,出示23-7,让学生先摆小棒寻求答案,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出很多算法。
六、数学学具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武器、法宝
由于学生在学习认识数的意义和数的运算等方面知识时,是靠学具把数具体化后通过对学具的操作和想象来理解认识的。因此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学具的操作实验,自己探索发现有关数的意义和数的运算方面的知识;并再通过学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探索研究出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这就是说,小学数学学具既是把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转换器;又是学生探究性学生的探测仪;它既能理论联系实际让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连接在一起;又能把学习生活化,让学生快乐、有趣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因此说小学数学学具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武器法宝。是形成探究式学习的开路先锋。
总之,由于儿童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所以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的学具操作,借助学具操作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索,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数学学具;课堂教学;重要应用
伴随着新课程的成长,学具走进了课堂。学具在教学中的作用也越来越为教重视,这是因为它不仅具有真实、具体、直观、形象的特点,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的重难点,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主体实践、合作交流,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操作学具,谈谈一些体会.
一、利用学具化繁为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生的对问题的思考都相对于局部,虽然能够比较深入,但在整体性上相对不够。有些数学问题比较复杂,直接解答过程会比较繁琐,思考的完整性更高。如果在结构和数量关系相似的情况下,利用学具,就能使学生找到更简单的方法。例如求“台阶上铺地毯的面积”,首先学生明确计算地毯的面积是台阶的前面和上面的面积之和。利用学具,让学生用纸在上面铺一铺,然后还原成长方形,明确这个过程中面积不变,由此得出题目中虽然要求的面很多,其实只要求《宽+高)x长的面积。借助学具,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不仅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还能清楚地发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本质的特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通过学具操作认识理解抽象的数
数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要让适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小学儿童认识理解这一抽象概念,就必须把这一概念具体化、形象化。而把数具体化、形象化的最好方法是用一个能较全面体现数特征的具体实物来把数模型化,这一具体实物就是认数的学具。由于小学生实际经验太少,缺乏一些必要的数概念形成实践基础。因此小学生在认识数概念时只有通过对学具的具体操作学习才能充分地认识理解到数的意义、数的顺序和大小、十进制计数法,以及数的一些运算性质、定律等。否则,对数的认识就只能是些死记硬背的死知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形成数学知识的认识过程的分析,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努力教给学生寻找真理和发现真理的手段。
三、利用学具操作,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创造的火花
“科学始于好奇”。小学生富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而这正是引起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巧妙地安排学生的动手操作,可以激发他们参与学的兴趣,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例如,教学“6的认识”时,教师没有急于切入正题,而是利 用学生天性好动和好奇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先用手中的6根小棒,摆出自己喜爱的图形,学生们兴趣高涨,很快摆出了如正六边形、电视机模型、大众的众字、篱笆等形状。教师师趁机启发学生思考:“6是由几和几合起来的?用小棒摆一摆、比一比,看谁摆法最多?”这里教师巧妙地利用孩子们争强好胜的性格,把学生由直观操作引入抽象分析,无形当中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这时学生的兴致更高了,个个聚精会神地寻找合成6的儿组数。紧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摆的方法,学生们很快发现规律并找出组成6的儿组数。这样,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互相讨论,认识了组成6的两个数、三个数……直至6个1组成6。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集中练习两个数组成6的几组数,为计算加减法打好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由一开始饶有兴趣的直观操作,到后来的急于求得奥秘,每一次新的发现都会令孩子们兴奋不已,充分尝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仅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还提出了课本上没有的独到的见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不知不觉中点燃了创造的火花。
四、学具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助成器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既是学习数学自身的需要,也是儿童成长发展的需要,因而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首要任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是通过多次的“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训练发展形成起来的。因此我们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训练,这种训练在小学中就主要来自于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时主要采用的学习方法。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生活中具体实物间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符号表达式,靠的是学具的媒介帮助。因此学具就成了“具体——形象——抽象”思维训练的一个桥梁,成了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助成器。
五、利用学具,提高独立操作能力,培养发散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人深处都有种根状管固的高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传统的教学大多是在教师的控制下,学生被动地完成教师一个接一个指令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圈套”。窒息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发展。而利用学具操作,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后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述说独到的看法。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一课时,出示23-7,让学生先摆小棒寻求答案,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出很多算法。
六、数学学具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武器、法宝
由于学生在学习认识数的意义和数的运算等方面知识时,是靠学具把数具体化后通过对学具的操作和想象来理解认识的。因此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对学具的操作实验,自己探索发现有关数的意义和数的运算方面的知识;并再通过学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探索研究出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这就是说,小学数学学具既是把抽象知识具体化的转换器;又是学生探究性学生的探测仪;它既能理论联系实际让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连接在一起;又能把学习生活化,让学生快乐、有趣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因此说小学数学学具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武器法宝。是形成探究式学习的开路先锋。
总之,由于儿童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所以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的学具操作,借助学具操作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索,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