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优化教学策略,构建素养提升新课堂
【作者】 张宝安
【机构】 黑龙江省依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正文】 要深入实施、扎实推进“八个优化教学策略”,着力“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新课堂”。
一、优化单元整合
教师在备课时,改变过去那种只备一篇文章的习惯,按照单元备课,把一个单元看作是一个整体,整体安排和设计。设置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引导学生领悟整个单元的编者意图,理清一个单元的知识脉络,而不是教给学生一些知识的碎片。在教学一篇课文或一节教材时,整体进行建构,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单元和某一节教材,让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网状性结构而不是点状性结构,网状结构的知识便于理解和记忆。按照“单元整体→每篇课文→单元整体”思路进行教学,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索,做到以一点串一线、联一面,将单元内容纵横向联系和比较,构建知识网络。通过单元统整,落实学科素养目标,遵循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整体的认知规律。教师对教材进行系统整合,通过单元式教学,加强知识联系。在每一个学习阶段,进行一次由单元组成的主题式或者是专题式教学,让学生明晰知识模块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大的知识板块,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见小森林再到见大森林。
二、优化情境设置
课堂上教师从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开发和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维与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教师用“奇、精、新、美、艺术”等策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背景内容、激趣内容、重复呈现、模拟演示、实物演示、图表演示”等形式刺激问题;通过“活动情景、实验情景、故事情景、成功激励”等方法,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的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习效能。给学生布置情境化学习任务,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生成灵活知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让学生于不经意间擦出“奇思妙想”的创新火花,让课堂精彩纷呈。
三、优化讲解点拨
教师是引路人,是助跑器,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自我对话、与情境对话;教师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予以导引,促其通畅思维;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予以导引,促其深刻理解;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予以导引,促其领悟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予以导引,促其明晰彻悟;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予以导引,促其开阔拓展。教师把表达的自由权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绝不包办和“霸权”。教师要相信孩子学习的潜力和天赋,抓住激发学生兴趣、情感、想象的关键点进行“点拨”,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重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后解答,知识结论放手让学生自己概括,知识规律放手让学生独立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自我构建。教师侧重于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发生与发展过程,讲明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课上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教师的“教”力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切中肯綮,“好刀用在刀刃上”。教师也可采用“放羊式”方法,解放所有的学生,促其“易学、乐学、善学”。
四、优化问题创设
“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是点燃学生的思维火把,要注重唤醒和激励。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来“惹事”,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最大限度催生教学成果。要善于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激发思维碰撞。教师要善于提出高层次思维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质疑推理、凸显重点、总结观点,引导他们突破思维模式,创造性地接受并建构知识。教师的“设疑”应成为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黏和剂。教师设计问题,要“不多不少、不早不晚、不深不浅”,力求变“解惑”为“思辨”,变“消事”为“惹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敏感度,开发学生高阶思维和智能。教师宜在课题、重点、衔接、联系、谬误、疑难、运用上进行设疑,竭力把握问题的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成为有“问题”的人,在学生最需要的时机为其搭建最为适合的脚手架。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留白”,“留白”后学生的“思维喷发”,是智慧的闪光、知识的积淀、真情的展示。
五、优化训练习得
课堂练习要少而精,课堂上要向学生提供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练习。要通过深度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倾听、思考、协作交流以及迁移应用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存在感、获得感、幸福感,激发学生自发的、自主的内在学习动机,促其全身心投入深度学习,让深度学习成为撬动优化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和发力点。展示是激发学习内驱力的“催化剂”,是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金钥匙”,展示如同一根扁担,挑起备学与反馈这两种学习活动,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展示之前的精心准备与展示之后的真实反馈上,要善于把聚焦点从展示转移到反馈上,二者不可简单割裂,应力求课堂生命活力与教学质量双赢。
六、优化分层教学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禀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各具特色、各展才华、各领风骚。应注重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应立足于“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实施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评价应打破“齐步走”的做法,推行“梯队式”举措,分层实施、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产生共振效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进步。可通过自主学、对桌学、小组学、组际学等方式实施先学后教,教后再学;要运用好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项目式等学习方式,着力打造促进学生发展的生态、生长、生活以及主动、生动、互动的新课堂。
七、优化教学评价
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兴趣、爱好、专长,把阶段性评价结果与学生的“从前”进行纵向比较,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对学生的评价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不能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而要致力于促进每一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进步,对少数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要进行特殊评价。评价既要有师评,还应有自评、互评,也可以实行“捆绑式”小组评,最后要做出既有定量又有定性的全面评价。要着力构建以发展性、互动性、即时性、情境性为主要特征的评价体系,让评价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八、优化作业设计
语文教师应着力通过选编、改编、创编等方式,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的语文作业,促进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升华思维品质,形成关键能力。要善于设计“以点带面”、“以题带类”作业,可从单元整体系统构思作业安排,使作业结构化、区块化,避免碎片化。要善于设计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口头表达作业,鼓励布置实践活动类作业,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布置难易适度的作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分类布置有梯度作业。要根据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需求,设计弹性化作业。要赋予学生作业的自主选择权,指导他们给自己留最有价值的作业。教师要加强作业指导,搭建学习支架,提供学习资源,及时解疑释惑,及时批改作业,认真记录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优秀范例和典型错例,对出现的问题做好归因分析。教师要及时讲评,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要善于指导学生积极反思,自主订正作业中的错误,引导学生触类旁通。
一、优化单元整合
教师在备课时,改变过去那种只备一篇文章的习惯,按照单元备课,把一个单元看作是一个整体,整体安排和设计。设置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引导学生领悟整个单元的编者意图,理清一个单元的知识脉络,而不是教给学生一些知识的碎片。在教学一篇课文或一节教材时,整体进行建构,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一个单元和某一节教材,让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网状性结构而不是点状性结构,网状结构的知识便于理解和记忆。按照“单元整体→每篇课文→单元整体”思路进行教学,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结,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索,做到以一点串一线、联一面,将单元内容纵横向联系和比较,构建知识网络。通过单元统整,落实学科素养目标,遵循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回归整体的认知规律。教师对教材进行系统整合,通过单元式教学,加强知识联系。在每一个学习阶段,进行一次由单元组成的主题式或者是专题式教学,让学生明晰知识模块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大的知识板块,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见小森林再到见大森林。
二、优化情境设置
课堂上教师从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开发和利用相关的教学资源,强化学生对问题的观察,思维与记忆……不断巩固学习成果。教师用“奇、精、新、美、艺术”等策略,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以“背景内容、激趣内容、重复呈现、模拟演示、实物演示、图表演示”等形式刺激问题;通过“活动情景、实验情景、故事情景、成功激励”等方法,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引导学生在互动交流的学习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习效能。给学生布置情境化学习任务,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生成灵活知识;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让学生于不经意间擦出“奇思妙想”的创新火花,让课堂精彩纷呈。
三、优化讲解点拨
教师是引路人,是助跑器,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自我对话、与情境对话;教师在学生思维受阻、困惑不解时予以导引,促其通畅思维;在学生理解肤浅、就事论事时予以导引,促其深刻理解;在学生观点错误,出现失误时予以导引,促其领悟正确;在学生思路偏离,南辕北辙时予以导引,促其明晰彻悟;在学生思维局限、难以拓展时予以导引,促其开阔拓展。教师把表达的自由权还给学生,把判断权交给学生,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创新的机会让给学生,绝不包办和“霸权”。教师要相信孩子学习的潜力和天赋,抓住激发学生兴趣、情感、想象的关键点进行“点拨”,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重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后解答,知识结论放手让学生自己概括,知识规律放手让学生独立寻找,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自我构建。教师侧重于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发生与发展过程,讲明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课上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教师的“教”力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切中肯綮,“好刀用在刀刃上”。教师也可采用“放羊式”方法,解放所有的学生,促其“易学、乐学、善学”。
四、优化问题创设
“头脑不是一个需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是点燃学生的思维火把,要注重唤醒和激励。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来“惹事”,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最大限度催生教学成果。要善于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激发思维碰撞。教师要善于提出高层次思维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质疑推理、凸显重点、总结观点,引导他们突破思维模式,创造性地接受并建构知识。教师的“设疑”应成为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黏和剂。教师设计问题,要“不多不少、不早不晚、不深不浅”,力求变“解惑”为“思辨”,变“消事”为“惹事”,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敏感度,开发学生高阶思维和智能。教师宜在课题、重点、衔接、联系、谬误、疑难、运用上进行设疑,竭力把握问题的目的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成为有“问题”的人,在学生最需要的时机为其搭建最为适合的脚手架。教师要善于在课堂中“留白”,“留白”后学生的“思维喷发”,是智慧的闪光、知识的积淀、真情的展示。
五、优化训练习得
课堂练习要少而精,课堂上要向学生提供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练习。要通过深度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倾听、思考、协作交流以及迁移应用的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存在感、获得感、幸福感,激发学生自发的、自主的内在学习动机,促其全身心投入深度学习,让深度学习成为撬动优化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和发力点。展示是激发学习内驱力的“催化剂”,是构建优质高效课堂的“金钥匙”,展示如同一根扁担,挑起备学与反馈这两种学习活动,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展示之前的精心准备与展示之后的真实反馈上,要善于把聚焦点从展示转移到反馈上,二者不可简单割裂,应力求课堂生命活力与教学质量双赢。
六、优化分层教学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禀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各具特色、各展才华、各领风骚。应注重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应立足于“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实施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教学评价应打破“齐步走”的做法,推行“梯队式”举措,分层实施、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产生共振效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进步。可通过自主学、对桌学、小组学、组际学等方式实施先学后教,教后再学;要运用好启发式、合作式、探究式、项目式等学习方式,着力打造促进学生发展的生态、生长、生活以及主动、生动、互动的新课堂。
七、优化教学评价
教师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兴趣、爱好、专长,把阶段性评价结果与学生的“从前”进行纵向比较,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对学生的评价要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不能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而要致力于促进每一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进步,对少数有个性特长的学生要进行特殊评价。评价既要有师评,还应有自评、互评,也可以实行“捆绑式”小组评,最后要做出既有定量又有定性的全面评价。要着力构建以发展性、互动性、即时性、情境性为主要特征的评价体系,让评价成为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成长、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八、优化作业设计
语文教师应着力通过选编、改编、创编等方式,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的语文作业,促进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升华思维品质,形成关键能力。要善于设计“以点带面”、“以题带类”作业,可从单元整体系统构思作业安排,使作业结构化、区块化,避免碎片化。要善于设计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口头表达作业,鼓励布置实践活动类作业,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生活情境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要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布置难易适度的作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分类布置有梯度作业。要根据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需求,设计弹性化作业。要赋予学生作业的自主选择权,指导他们给自己留最有价值的作业。教师要加强作业指导,搭建学习支架,提供学习资源,及时解疑释惑,及时批改作业,认真记录学生作业中出现的优秀范例和典型错例,对出现的问题做好归因分析。教师要及时讲评,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要善于指导学生积极反思,自主订正作业中的错误,引导学生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