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德育与小学语文的融合策略

【作者】 朱世存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虎台小学



【正文】  【摘 要】 新时代,德才兼备是新青年的本色,而小学是一个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形成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在小学阶段开展德育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思想与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三观”,为以后的生存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德行基础。在此情况下,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有效融合起来,真正发挥德育的育人作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小学;德育;语文教学

  教书育人是一线教育工作者永恒的使命,教授学生知识难,但是育人任务更加艰巨。小学语文教材里各个板块的精心设计,潜移默化地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小学语文教师要肩负德育使命,结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在教学全过程中树立德育意识,不断创新形式,使德育和语文教学有效融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一、立足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营造德育场景
  (一)利用教室,营造育人环境
  教室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教室为学生打造一个温馨的德育环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受到熏陶。教师可邀请同学设计主题黑板报,设计文化墙,定期组织如科技创新主题、做文明人主题、珍爱生命主题等黑板报活动,也可设计德育宣传栏,张贴学生照片,宣传学生先进事迹。同时,也可结合语文教学内容,让墙面“说话”,实现环境育人。在学习《北京的春节》之前,教师装扮教室墙壁,将福字、春联、门神、年画等贴墙上,并张贴“祭灶神”、“舞狮子”、“腊八粥”等图片,在窗户上挂上红通通的灯笼,为学生营造春节气氛。这能够使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兴趣,对课文中所传达的民俗文化内涵有深入了解,更好理解课文内容,并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细节,利用好“细节”,放大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功效。
  (二)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创设德育时机
  德育和语文教学要实现有效融合,教师需具备专业的课程开发能力。而在德育和语文教学融合过程中由于教师未及时更新思想,导致融合方式比较单一,语文学习内容和德育间的联系融合性不够自然,它们之间未能建构起有效的桥梁,导致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偏低,难以实现预期目标。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应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深入挖掘,不断为学生创设德育时机。因此,教师应立足教材,明确德育目标与德育主线,选择德育内容,构建高效的育人课堂。
  比如在学习《鲁滨逊漂流记》这一课时,教师紧紧抓住“勇敢面对问题,不怕挫折”这一主线,结合教学内容,事先让学生搜集并整理作者资料,初步了解写作背景。课堂教学时则让学生从文中寻找主人公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并对其进行理解分析。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会遇到哪些困难?你又是如何做的?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直面困难,勇敢战胜困难。或者及时完成一篇作文,先让学生观察身边勇于战胜困难的人,然后将其事迹写出来,不仅能受到优良品德的熏陶,还能锻炼写作能力。在学习《开国大典》时,在讲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将毛主席的一些事迹或其他人物的历史事迹渗透到课堂中,可播放相关视频,结合开国大典的视频,将内容具象化,强化记忆,提高小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等。小学语文教师应从根本上将教学内容和德育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德育素材,结合每一课内容,抓住德育“主线”,在课堂中将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渗透给小学生,从而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德育体验
  (一)开展体验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爱玩,有很强的表演欲,教师可针对这一特点设计“语文游戏”,通过沉浸式体验游戏,让小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不再觉得枯燥无趣,同时锻炼他们的各项能力。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结合课程内容,设计“语文游戏”,以“游戏”达到育人目的。在学习《慈母情深》这一课时,在文本中找出适合德育的“情感因素”,以“角色扮演”游戏引导学生体悟到母爱,感受“妈妈”身上存在的美好的品质与德行。教师让学生分组,各个小组合作改编这一文章,有的人负责改编,然后选角、排练,教师从旁指导,并让学生回家关注自己父母的工作情况等,帮助学生共情,体会父母的“不易”。各个小组在课堂上进行表演,由教师和其他小组打分。打分时,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则以赏识教育为主,旨在激励学生,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从而持续迸发出学习积极性。通过这一“体验式游戏”,学生在舞台上的言行举止又可展示他们对“母亲”的理解,理解“母爱”,加深对所学课文的理解。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抓牢可进行德育的机会,用孩子们喜欢的“语文游戏”开展教学,使德育取得最大成效。
  (二)利用问题情境,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由于课堂上要讲解的知识点比较多,又有课时压力,小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时间并不多,久而久之,他们习惯等待答案,或者不愿回答问题,思维得到不锻炼,他们独立思考能力自然欠缺。独立思考能力是一种优秀品格,培养学生思考能力,能帮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这对未来成长与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教师需利用“问题”驱动他们由易到难、一步一步探究文章内容,品味文章中情感因素。
  (三)贴近生活教学,培养德育素养
  日常生活是架起德育和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座桥梁,教师应注重结合现实生活,将德育、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确保德育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尤其是现在的小学生,由于家长溺爱,不重视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思考能力等,心理素质也比较低。所以,更应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展教育工作,在积累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培养良好品行,促使他们朝着更“美”的方向的发展。
  总而言之,让德育和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教师需注重德育的教学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更好发挥语文的优势与特点,通过体验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等创新方式,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真实感受语文中的情感,顺其自然受到熏陶,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晶晶.让“德育之花”在小学语文课堂精彩绽放[J].小学生(中旬刊),2021(11):14.
  [2]梁毅彬.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方法分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8):15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