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历史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作者】 邓德铭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大木厂镇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初中阶段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各项意识和能力逐渐成熟,对生活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所以,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培养和积极引导显得尤为关键。初中历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学习历史,是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一门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所倡导的热点,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是教师需要重视和关注的课题,对此进行深入的探究分析。
  【关键词】 历史;教学;学习兴趣

  历史属于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但迫于应试教育压力并没有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重视,同时由于历史知识点庞杂、繁琐,需要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致使学生对历史学习积极性不够,学习效率无法有效提升。为了增强初中历史教学效率,教师要学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一、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营造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大多以“灌输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相关知识点,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这一现象与新课程改革相背离,各历史教师必须要不断创新,以符合当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营造轻松平等的学习氛围,能够促使师生彼此相互尊重、有效交流,建立零距离感的学习渠道。轻松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不再畏惧教师,而享受和谐的学习氛围,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例如,教师在讲“三国鼎立”这一教学内容时,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来激发听课兴趣。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三组,分别让学生扮演曹操、刘备、孙权,让学生通过这样的联系实际产生兴趣,进而主动融入历史课堂中来,亲自体验和感受历史事件,并通过教师提问让学生去讨论,三国鼎立是一个怎样的局势,再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进而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二)教师以身作则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作为日常教学的引导者,承担着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更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教师能够通过人格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责任心强、有爱心的教师深受学生喜爱,进而更愿意学习该科目。所以,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时刻保持良好状态,让学生喜爱教师,进而喜爱历史课程。
  二、利用好的课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课程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例如,在讲解“九一八”事变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我的家在东北》《小拜年》《松花江上》等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东北风光,仿佛置身于东北体会其中的民俗风情,然后再结合日本侵略中国给东北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带动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课程导入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在情境中深入分析和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习效率。  
  三、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领域,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更是大有裨益,借助多媒体能够将枯燥、难以理解的历史知识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学习。例如,在讲解《夏、商、西周的兴亡》这一教学时,对于禅让制、分封制、王位世袭制等历史概念非常容易混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动画的形式,让其更直观地展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制度的特点,对知识点更加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多媒体的直观展示,深受广大师生喜爱。例如,在讲解《五四运动》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当时的游行场面,以及学生的爱国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震撼,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爱国精神。 
  四、利用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形象的插图,生动有趣、直观形象,教师要合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利用插图结合教材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将教材内容与插图有机结合,给学生细致讲解,引发学生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在教学《战国七雄》时,教材中有一幅《商鞅舌战图》,而该课的重点内容是商鞅变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商鞅变法的情况,我先从这幅图开始讲起。这幅图画的是当时商鞅与大臣们舌战的情景,中间坐着的就是秦孝公,手拿竹简、振振有词,与大臣进行辩论的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商鞅,商鞅在辩论中喊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意思是说只要变法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这一历史性的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做决定,他同意商鞅进行变法,这才使得商鞅变法得以实施。学生深深地被这个故事吸引,产生了求知欲望,接下来再通过具体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商鞅本人的气概和才华、改革的不易和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学生从历史事实中概括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为其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打下基础。这样,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学生对这一历史事实的记忆更为深刻,对这一事实引发的历史作用以及对历史趋势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按照自己的理解组织语言、表达观点。
  综上所述,历史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科目,对学生价值观的构建具有重要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以创新的教学方式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历史知识惟妙惟肖地讲解给学生,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和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