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作者】 陈远芳

【机构】 重庆涪陵第十四中学校



【正文】  【摘 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是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亦即通常所说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 语感;熟读背诵;咬文嚼字;发挥想像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是要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亦即通常所说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就应该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应该下大功夫,加大力度,抓紧抓好。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指导学生熟读背诵。熟读背诵是感受语言、获得语感的基本途径和方面。这是被传统语文教学实践所证明了的。熟读背诵,把无声的文语言文字用声音再现出来,传达出文章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更容易领悟和感知文章的思想内容。好的文章能熟读并且背诵,就会潜移默化为敏锐的语感。心理学告诉我们,背诵能积累语言、增强记忆、发展思维能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在谈到背诵的作用时指出:“背诵是熟记材料,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背诵对于巩固字词,加深理解课文,提高读写能力,促进记忆的发展,均有积极的独特的作用。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在学生反复的背诵过程中,文章的风采格调、逻辑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都会对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可见,熟读背诵在培养敏锐的语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教学中强调熟读背诵是不是把课中的每一篇文章全都背下来呢?当然,能够全都背下来也并不是坏事。但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所有的语言材料全都毫无选择地记在脑子里。哪些该熟读,哪些该背诵,要看具体情况具体篇目而定。如果某篇课文内容健康、情文并茂,如朱自清的《春》、《背影》和其他优美的古诗文等,最好是熟读背诵。对于某篇文章中的某段精美文字感兴趣,也不妨熟读背诵。如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中雷电颂一节,气势磅礴,具有雷霆万钧之力,体现了屈原诅咒黑暗,渴望光明的思想感情和爱国爱发、忠贞不渝的崇高精神财富。背诵这些章节,会给人以美的享受,其乐无穷,终生受用。
  二、指导学生咬文嚼字,推敲揣摩。审慎的作家每写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都是经过字斟句酌的。他必须从众多的语言文字中选择那些能够表达他当时情趣的字眼。古人说“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代贾岛“推敲”的故事就是这种认真负责的写作态度的体现和概括。因此,我们阅读文章,应该慢慢咀嚼,推敲揣摩,细心体味,才能了解文章的大意,抓住作者的旨趣。叶圣陶先生说:“……没有受过相当咬文嚼字的训练或者没有下过相当的咬文嚼字的功夫,是不能了解大意的,至少了解不够正确。……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体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⑤这就是说咬文嚼字也是感受语言,获得语感的必不可少的方法。如鲁迅《故乡》里有一句话:“我到了自家的屋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普普通通的一个“飞”字,把孩子轻快敏捷地奔跑的欢乐姿态再现了出来。如果不是咬文嚼字就感受不出这个“飞”字的传神。可见,培养语感确实需要在读书时咬文嚼字,推敲揣摩。
  也许有人会说:“咬文嚼字,少慢差费,何时才能做到博览群书”。诚然,学生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的课堂内阅读文章,咬文嚼字,可能读得少一点,慢一点,费一点时间。然而,学生经过一节课一节课这样长时间的训练,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规律,日积月累,语感就会逐步地升华。
  三、指导学生发挥想像。对语言文字能作具体形象的感受,这是语感敏锐的表现。具有丰富的想像力,才有可能把死板的文字符号演变为生动活泼、色彩缤纷的艺术画面。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叶圣陶先生说:“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发挥我们的想像,才能够领会它。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弃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很多选文是文学作品,阅读这些作品必须学会发挥想像,才能领会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才能敏锐地感知语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如果拘于文字,不发挥想像,就只知道作者在诗中写明月、松林、清泉、浣女、渔舟等,而那言外之意——舒适恬淡的生活旨趣就体会不到了。
  怎样指导学生发挥想像呢?第一,通过语言文字再现作者所描写的生活画面——意境进行想像,领略文章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如《荷塘月色》对荷塘月夜下朦胧淡雅恬静的描写,再联系到当时作者求得片刻的平静的情景,就能体会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旨意。第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想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如鲁迅《药》中描写华大妈从枕头下掏出那包滴着他们夫妇血汗的洋钱,交给华老栓去买人血馒头治他们的儿子的病的情形,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体会那包钱的来这之不易。第三,借助文学常识进行想像。如《荷花淀》巧妙的题材选择:不写轰轰烈烈的抗日场面,而选白洋淀水乡一个家庭妇女支持丈夫抗日的故事,反映了抗日战争广泛动员群众坑战这样深刻的主题。学生通过这种想像,从而整体理解了课文的内容。第四,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想像。如《药》中对康大叔外貌的描写:“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从“披、散、捆”三个动词中,可以想像得出康大叔粗野、凶狠、横蛮的刽子手形象,等等。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途径千条万条,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能从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去认真进行训练,就能迅速提高学生的语感。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2]潘菽《教育心理学》
  [3]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年版《论学习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