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论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路径
【作者】 周有红
【机构】 江苏华罗庚实验学校西宁分校
【正文】 【摘 要】 使音乐课堂实现有效教学这个预期是促使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作用的结果。传统音乐教学缺失这方面引导而导致效果低下。本文由此展开,阐述了重视学生主体性培养、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挖掘潜能等三亲实施路径。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实施路径
“三活课堂增智”是我县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抓手和理念,是学科教学摆脱传统“教以应考”做法的重要指导思想。传统音乐教学由于在“活用教法”没有做足功夫,导致课堂实施手段单一,方法简单,学生主体性未能充分张扬,没有形成师生互动共唱一台戏的局面,故而效果低,育人质量不高。在全面启动教学提效改革的浪潮中,作为“五育合一”课改践行者,我们如何应改革之东风扬起课堂改革之鞭直奔高效之路就成为着力思考之课题。在这几年高效实施路径探寻中我发现这样几条还可以值得我们信赖。下面,我将音乐提效教学的实施路径作一分享。
一、重视学生主体性培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传统教学观虽然也认为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建构,但在作法上往往没有让学生以主体的姿态来进行,很大程度上还是通过“灌”的方式实现知识的“转移”与“复制”,并没有突出主体性的建构容纳。在今天,明确要求课堂师生的角色各应发挥作用。而教师就需化教为导突出导的角色效果,在引领、释疑、点拨等方面发挥而不是通过“满堂灌”的方式展开。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教学中很大用意就应是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只有将他们主体性激发出来了,他们有了“我要学”需求,才会主动站出来与教师“唱合戏”。音乐看似一门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科目,但到乐理知识学习时他们又往往“打了退堂鼓”,甚至有的连兴趣都没有了。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主体性激发,使其产生乐于学音乐的好学之需,进而增强情感和自信,把自我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到音乐课堂所需要的唱跳动等活动中来。这样就会有了学生这样的主体支持,教师便可向效教学又接近一步。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流动的音乐所具有语义不确定性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利器。充分发挥这种特性施教不仅可活跃课堂增进气氛还可让学生创造力得到充分培养。对于音乐课堂中的合唱,其教学实施不仅可实现上述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甚至让学生在合唱中感受到音乐变化的趣味性和受到美的熏陶。难怪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合唱教学”的要求。例如,新疆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教学,如何把这首节奏感很强的歌曲通过其生动的意境呈现表达出来就成为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要探讨焦点。教学前我尽量将歌词表述中的青青牧场、皑皑雪山、雪白毡房、肥壮牛羊等视角元素挖掘出来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动态课件,让学生在阅读歌词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美丽夏牧场的哈萨克牧民的快乐生活。因此,在其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课件作用通过画面和节奏明快的音乐激发学生感受草原美、赞美草原情的音乐实践动力,并引导学生想象优美歌声中那些美术元素。在这首歌曲的练习阶段,我安排了合唱加创编的练习实践来开展,引导学生在分声部合唱的过程中利用衬词和衬音的方式进行仿歌,同时也其旋律伴唱。这虽然是最简单的二声部训练方式,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是会很乐意接受这种合作学习方式的。过程中为了把学生主体性增强,进一步激发他们歌曲表现兴趣和创作欲望,鼓励学生利用律动、舞蹈伴着歌曲节奏来展开创作。如果发现学生表现不够积极和有效果的,我们还可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再鼓励学生根据多媒体呈现的夏牧场美景和配上当地牧民特有的舞蹈这样的视频冲击他们感官,从而让学生根据歌曲旋律再创动作。在这样的过程中,虽然学生表现不是很好,但他们开心愉悦,课堂氛围浓郁,主体性强,还得到创造个性的培养。
三、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挖掘潜能
人是有差异的,其潜能更是不同的。在音乐方面,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更加明显。因材施教理念告诉我们,针对这样的学情我们更加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而展开针对性教学。再加之音乐教育是培养大众音乐耳朵的教育。这样的学科是全面展开素质教育的应面向全体学生。基于这两种思想,我们在有效教学的实现过程中就应基于注重个体差异教学的同时更要分层施教,让每一名学生音乐潜能都得到挖掘和发展才是我们今天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的原因所在。每名学生既独特有个性,又在教育共性问题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这就决定了课堂音乐教学要在“齐步走”的前提下因人施教,注重个体培养的同时又不忘整体推进。为实现这样的效果,我们可尝试情境创设施教,让学生参与到有背景音乐的情境剧中深情地朗诵着歌词,同时伴着音乐的旋律、节奏进行艺术美的感知。这样,不同的学生其感知的收获就各有不同,但都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绝对是一个不错的培养契机。如《花蛤蟆》这歌曲的教学,该歌曲歌词语言诙谐幽默,具有独特风格,强烈的节奏感是学生欢迎的重要原因。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视频并思考:一池美的荷花迎风舞动,在星光斑班的夏天夜晚,很多青蛙蛤蟆跳出来与荷花作伴,还唱着歌儿表达他们快乐的心情。这时,大屏出现一个问号——你“们能用青蛙的叫声来营造荷塘欢歌的景象吗?”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其为几组,要求学生践行。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学生参与积极,都能发挥自己主体作用,发挥创造才能,享受音乐乐趣。
当然,让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得以实现具有丰富的实施路径,不同教师可能不同,但让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并得到充分发展则是相同的。故而,在音乐课堂践行“三活课堂增智”理念中我们应把发展学生为其奠基作为教学追求,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具有温度的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康青青,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的路径[J].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
[2]李慧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外交流,2018年。
【关键词】 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实施路径
“三活课堂增智”是我县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抓手和理念,是学科教学摆脱传统“教以应考”做法的重要指导思想。传统音乐教学由于在“活用教法”没有做足功夫,导致课堂实施手段单一,方法简单,学生主体性未能充分张扬,没有形成师生互动共唱一台戏的局面,故而效果低,育人质量不高。在全面启动教学提效改革的浪潮中,作为“五育合一”课改践行者,我们如何应改革之东风扬起课堂改革之鞭直奔高效之路就成为着力思考之课题。在这几年高效实施路径探寻中我发现这样几条还可以值得我们信赖。下面,我将音乐提效教学的实施路径作一分享。
一、重视学生主体性培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传统教学观虽然也认为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建构,但在作法上往往没有让学生以主体的姿态来进行,很大程度上还是通过“灌”的方式实现知识的“转移”与“复制”,并没有突出主体性的建构容纳。在今天,明确要求课堂师生的角色各应发挥作用。而教师就需化教为导突出导的角色效果,在引领、释疑、点拨等方面发挥而不是通过“满堂灌”的方式展开。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教学中很大用意就应是学生主体性的激发,只有将他们主体性激发出来了,他们有了“我要学”需求,才会主动站出来与教师“唱合戏”。音乐看似一门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科目,但到乐理知识学习时他们又往往“打了退堂鼓”,甚至有的连兴趣都没有了。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主体性激发,使其产生乐于学音乐的好学之需,进而增强情感和自信,把自我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到音乐课堂所需要的唱跳动等活动中来。这样就会有了学生这样的主体支持,教师便可向效教学又接近一步。
二、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流动的音乐所具有语义不确定性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重要利器。充分发挥这种特性施教不仅可活跃课堂增进气氛还可让学生创造力得到充分培养。对于音乐课堂中的合唱,其教学实施不仅可实现上述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甚至让学生在合唱中感受到音乐变化的趣味性和受到美的熏陶。难怪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合唱教学”的要求。例如,新疆歌曲《美丽的夏牧场》的教学,如何把这首节奏感很强的歌曲通过其生动的意境呈现表达出来就成为教学设计与实施的重要探讨焦点。教学前我尽量将歌词表述中的青青牧场、皑皑雪山、雪白毡房、肥壮牛羊等视角元素挖掘出来并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动态课件,让学生在阅读歌词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美丽夏牧场的哈萨克牧民的快乐生活。因此,在其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利用课件作用通过画面和节奏明快的音乐激发学生感受草原美、赞美草原情的音乐实践动力,并引导学生想象优美歌声中那些美术元素。在这首歌曲的练习阶段,我安排了合唱加创编的练习实践来开展,引导学生在分声部合唱的过程中利用衬词和衬音的方式进行仿歌,同时也其旋律伴唱。这虽然是最简单的二声部训练方式,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是会很乐意接受这种合作学习方式的。过程中为了把学生主体性增强,进一步激发他们歌曲表现兴趣和创作欲望,鼓励学生利用律动、舞蹈伴着歌曲节奏来展开创作。如果发现学生表现不够积极和有效果的,我们还可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再鼓励学生根据多媒体呈现的夏牧场美景和配上当地牧民特有的舞蹈这样的视频冲击他们感官,从而让学生根据歌曲旋律再创动作。在这样的过程中,虽然学生表现不是很好,但他们开心愉悦,课堂氛围浓郁,主体性强,还得到创造个性的培养。
三、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挖掘潜能
人是有差异的,其潜能更是不同的。在音乐方面,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更加明显。因材施教理念告诉我们,针对这样的学情我们更加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而展开针对性教学。再加之音乐教育是培养大众音乐耳朵的教育。这样的学科是全面展开素质教育的应面向全体学生。基于这两种思想,我们在有效教学的实现过程中就应基于注重个体差异教学的同时更要分层施教,让每一名学生音乐潜能都得到挖掘和发展才是我们今天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的原因所在。每名学生既独特有个性,又在教育共性问题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这就决定了课堂音乐教学要在“齐步走”的前提下因人施教,注重个体培养的同时又不忘整体推进。为实现这样的效果,我们可尝试情境创设施教,让学生参与到有背景音乐的情境剧中深情地朗诵着歌词,同时伴着音乐的旋律、节奏进行艺术美的感知。这样,不同的学生其感知的收获就各有不同,但都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绝对是一个不错的培养契机。如《花蛤蟆》这歌曲的教学,该歌曲歌词语言诙谐幽默,具有独特风格,强烈的节奏感是学生欢迎的重要原因。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视频并思考:一池美的荷花迎风舞动,在星光斑班的夏天夜晚,很多青蛙蛤蟆跳出来与荷花作伴,还唱着歌儿表达他们快乐的心情。这时,大屏出现一个问号——你“们能用青蛙的叫声来营造荷塘欢歌的景象吗?”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其为几组,要求学生践行。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学生参与积极,都能发挥自己主体作用,发挥创造才能,享受音乐乐趣。
当然,让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得以实现具有丰富的实施路径,不同教师可能不同,但让学生都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并得到充分发展则是相同的。故而,在音乐课堂践行“三活课堂增智”理念中我们应把发展学生为其奠基作为教学追求,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具有温度的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康青青,提升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的路径[J].创新人才教育,2019年。
[2]李慧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外交流,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