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 许美玲
【机构】 广西北流市新荣镇扶中小学
【正文】 【摘 要】 基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其学力的基础,要规划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从而构成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个独立学科研究中,我们还需要融入学科意识,自然就需要以独有性来让语文学科素养区别于其他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环境下的重要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依托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我们日益认识到,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的确有必要厘清,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可以做些什么,最需要做些什么。“素养”一词的内涵太大了,不是教育一己之力可以达成的。因而,教育需要聚焦在核心素养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环境下一个广泛热议的话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各学科的教师也在积极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的一线教师,对于如何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一些自己的见解,本文主要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做一个简单的分析论述,以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核心素养的根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
比起财富和权势,文化最长久;比起法律和制度,文化对人的影响最深刻,最温和。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过程中,无疑文化和文化自觉最为关键。文化和文化自觉首先应当归属语文的范畴。语文是什么?孔庆东教授说:“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从根本上说,语文就是文本解读。文本的背后是一颗高贵的灵魂。教师以文本为媒介,用灵魂塑造灵魂,用精神丰富精神,用情感涤荡情感。然而,我们的教学往往停留于知识教学的层面,注重于作者和背景介绍,注重于字词句篇的解释和分析,最多上升为文学审美的层面,对抽象意境、艺术手法、风格特色等加以引导和评析,而很难上升到文化审美的层面,很难从文化视角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这样就难以正确解读文本的思想意蕴,难以发挥文本的人文教育功用。所以,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细解文本,挖掘文本的文化价值,从文化的视角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唤醒学生心灵中的文化因子,强化其文化自觉,真正让语文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养料。
二、要以敬畏之心识记和书写规范的汉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因其承载着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汲取中华文化滋养的过程。但由于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书写越来越依赖于键盘,五笔字型和拼音输入系统,却严重影响了人们尤其是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加之近年来各省市语文中高考试题包括全国卷都取消掉了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考查,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识记和规范汉字书写的训练在教学中缺失,使汉字的规范书写问题愈来愈严重,硬笔书写堪忧,软笔书写已出现断层。所以,规范汉字书写,学习硬笔书写和软笔书写汉字还应常抓不懈。我们是不是还应该呼吁,中高考应重拾字音字形考查题。
三、将诗词、对联等传统文学艺术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
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只顾跟着中高考的指挥棒走了,缺乏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不够,渗透不力,学生自觉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很淡漠。比如对诗词和对联的态度就很冷漠,如果不是教材所选、中高考考查,几乎无人问津,也无暇问津,对其创作几乎是空白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唤醒学生对这些传统的文学艺术门类的认同。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名家或自创诗词、对联来导入、总结,落实汉字文化的训练,提升汉字文化的基本素养。
四、重视传统文化的动态演绎与创新
众所周知,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很多老师以为原因是古文的语言方式和我们现代人的差别太大,文字障碍太多,学生读不懂,所以教授文言文时重点强调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只要学生把这些东西记住了,一篇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但学生却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疑惑,觉得既然不学习古代人说话,为何要识记文言词汇和句法?鉴此,高明一点的老师会从文化的视角引领学生走进文言文本,走进作者生活的时代,认同文言语言言简意赅、简洁明快,微言大义的文化魅力,体验文言文作品中蕴含的情愫、哲理、美德等亘古不变的真善美和生命意义。
五、通过阅读、体验和写作培养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能力
我们所说的阅读,既指“篇”的阅读,更强调“本”的阅读。“本”与“篇”相比,其篇幅更长,主题更复杂,意蕴更丰富,更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评价美。学生从“整本”名著中汲取信息,丰富语言,比较对照,融合已知、浸入情感,使“整本”内容与成长经验相融合,使“整本”思想与个人思维相融合,使“整本”已然与所憧憬的未然相融合,从而获得人生感悟,获得情感体验,获得精神享受,获得自由想象,使阅读因升值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悦读”。在阅读中感受美不是语文美育的终极目的,小学生在长期欣赏文学形象之美,熏染科学严谨之美的基础上,还应该拓展视野,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体验自然万物的真实美,并学会融入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独立思考的创意表达,富有创意地表现美和表达美。
六、在名著阅读、生活体验和表达交流中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语文活动是学生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这一素养的培养有三个要求:要求学生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七、跳出文本但不脱离文本,强调育人更要坚守语文的本性
从文化审美的角度观照文本,强调文化育人,但前提条件是立足文本,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语文课首先要上成语言课,让学生在对语言涵泳、咀嚼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作者的伟大胸怀,进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不断完善自身人格。语感是语文永恒的主题,只要朝着培养语感的目标迈进,语文课就不会变味。语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使命之一是塑造人的灵魂。文本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从文化的视角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从而促进灵魂走向高贵和完美,完成“教人成人”的过程,这个过程留下的痕迹的轻重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文化视野、文化自信和文化审美能力。所以,核心素养的根,归根结底,在教师的文化和文化自觉。
总之,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我们扎实的日常教育教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
参考文献:
[1]吴昕宇;核心素养大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年02期.
[2]夏丽;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华少年;2019年19期.
[3]王兴兵;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知识窗(教师版);2019年03期.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方法
我们日益认识到,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的确有必要厘清,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可以做些什么,最需要做些什么。“素养”一词的内涵太大了,不是教育一己之力可以达成的。因而,教育需要聚焦在核心素养上。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环境下一个广泛热议的话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各学科的教师也在积极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的一线教师,对于如何通过小学语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一些自己的见解,本文主要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做一个简单的分析论述,以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核心素养的根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
比起财富和权势,文化最长久;比起法律和制度,文化对人的影响最深刻,最温和。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过程中,无疑文化和文化自觉最为关键。文化和文化自觉首先应当归属语文的范畴。语文是什么?孔庆东教授说:“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从根本上说,语文就是文本解读。文本的背后是一颗高贵的灵魂。教师以文本为媒介,用灵魂塑造灵魂,用精神丰富精神,用情感涤荡情感。然而,我们的教学往往停留于知识教学的层面,注重于作者和背景介绍,注重于字词句篇的解释和分析,最多上升为文学审美的层面,对抽象意境、艺术手法、风格特色等加以引导和评析,而很难上升到文化审美的层面,很难从文化视角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这样就难以正确解读文本的思想意蕴,难以发挥文本的人文教育功用。所以,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细解文本,挖掘文本的文化价值,从文化的视角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唤醒学生心灵中的文化因子,强化其文化自觉,真正让语文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养料。
二、要以敬畏之心识记和书写规范的汉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因其承载着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汲取中华文化滋养的过程。但由于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书写越来越依赖于键盘,五笔字型和拼音输入系统,却严重影响了人们尤其是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加之近年来各省市语文中高考试题包括全国卷都取消掉了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考查,导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识记和规范汉字书写的训练在教学中缺失,使汉字的规范书写问题愈来愈严重,硬笔书写堪忧,软笔书写已出现断层。所以,规范汉字书写,学习硬笔书写和软笔书写汉字还应常抓不懈。我们是不是还应该呼吁,中高考应重拾字音字形考查题。
三、将诗词、对联等传统文学艺术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
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只顾跟着中高考的指挥棒走了,缺乏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不够,渗透不力,学生自觉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很淡漠。比如对诗词和对联的态度就很冷漠,如果不是教材所选、中高考考查,几乎无人问津,也无暇问津,对其创作几乎是空白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唤醒学生对这些传统的文学艺术门类的认同。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名家或自创诗词、对联来导入、总结,落实汉字文化的训练,提升汉字文化的基本素养。
四、重视传统文化的动态演绎与创新
众所周知,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很多老师以为原因是古文的语言方式和我们现代人的差别太大,文字障碍太多,学生读不懂,所以教授文言文时重点强调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只要学生把这些东西记住了,一篇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但学生却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疑惑,觉得既然不学习古代人说话,为何要识记文言词汇和句法?鉴此,高明一点的老师会从文化的视角引领学生走进文言文本,走进作者生活的时代,认同文言语言言简意赅、简洁明快,微言大义的文化魅力,体验文言文作品中蕴含的情愫、哲理、美德等亘古不变的真善美和生命意义。
五、通过阅读、体验和写作培养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能力
我们所说的阅读,既指“篇”的阅读,更强调“本”的阅读。“本”与“篇”相比,其篇幅更长,主题更复杂,意蕴更丰富,更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评价美。学生从“整本”名著中汲取信息,丰富语言,比较对照,融合已知、浸入情感,使“整本”内容与成长经验相融合,使“整本”思想与个人思维相融合,使“整本”已然与所憧憬的未然相融合,从而获得人生感悟,获得情感体验,获得精神享受,获得自由想象,使阅读因升值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悦读”。在阅读中感受美不是语文美育的终极目的,小学生在长期欣赏文学形象之美,熏染科学严谨之美的基础上,还应该拓展视野,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体验自然万物的真实美,并学会融入自己独特的体验和独立思考的创意表达,富有创意地表现美和表达美。
六、在名著阅读、生活体验和表达交流中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语文活动是学生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这一素养的培养有三个要求:要求学生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七、跳出文本但不脱离文本,强调育人更要坚守语文的本性
从文化审美的角度观照文本,强调文化育人,但前提条件是立足文本,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语文课首先要上成语言课,让学生在对语言涵泳、咀嚼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领略作者的伟大胸怀,进而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不断完善自身人格。语感是语文永恒的主题,只要朝着培养语感的目标迈进,语文课就不会变味。语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课程的使命之一是塑造人的灵魂。文本架起了师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教师从文化的视角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从而促进灵魂走向高贵和完美,完成“教人成人”的过程,这个过程留下的痕迹的轻重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文化视野、文化自信和文化审美能力。所以,核心素养的根,归根结底,在教师的文化和文化自觉。
总之,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我们扎实的日常教育教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用好课堂这个主阵地。
参考文献:
[1]吴昕宇;核心素养大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年02期.
[2]夏丽;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中华少年;2019年19期.
[3]王兴兵;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J];知识窗(教师版);2019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