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作者】 顾士娟
【机构】 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任务,是每个教师在工作中践行的宗旨。文章通过调查法、观察法以及文献法研究立德树人理念下高中历史课堂构建策略,并对结果进行整理。先分析了当前高中历史德育教学现状,包括教学过程的“标签化”倾向与实践活动的“形式化”倾向等。结合研究结果,阐述了立德树人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策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基于以生为本优化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的历史实践活动。
【关键词】 立德树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代下教师肩负的使命,当下教育发展与研究的热点是寻找核心素养落脚点与着力点。而核心素养最终指向“全面发展的人”,它包括了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健康生活等要素。从中可以看出,“德”是核心素养根基。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指向立德树人制定教学方案,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效果并不理想,存在问题较多,本文就如何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构建高效历史课堂进行探讨。
一、高中历史德育教学现状
一方面,教学过程存在“标签化”倾向。在现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或者受到专业能力限制,无法找准历史课程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最佳契合点,或是为了强调德育而削弱了智育,或是强调智育而让德育教育流于形式,甚至出现“刻意拔高”“无病呻吟”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在分析历史事件时有意识地去挖掘历史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试图用这些品质去感染学生,一整节课都在称颂这个历史人物的高尚情操与优良美德,但是这种口头描述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整体效果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实践活动存在“形式化”倾向。由于“德”是一个很难去量化的对象,造成教师对“德”的评价标准以及方式不够科学,继而影响历史实践活动的展开。立德树人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活动”而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忽视了实际变化以及学生真正的内在需求。很多实践活动看上去十分热闹,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但实际上“假大空”,教师一味拔高,追求形式新颖,但没有真正触动学生心灵,在活动结束后一切都归于沉寂,学生收效甚微。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没有辅助教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反而造成资源浪费。
二、立德树人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奠定德育教育基础
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德育素材,但在传统历史课上,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将重点放在历史知识与应试技巧的讲解上,忽视了德育素材的挖掘。立德树人视域下,教师需要调整观念,有意识地去挖掘教材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为德育教育在历史课上的落地提供良好的资源支撑。
如讲解“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去挖掘素材,如儒家、道教、佛教的发展,或者从文学艺术角度去挖掘,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田园诗、民歌以及唐朝时的边塞诗、山水诗等,从学生熟悉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入手,阐述当时繁荣的文化,以此渗透文化自信教育,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此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从而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二)基于以生为本优化教学方法,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传统历史课上,教师采取“讲解-接受”式教学法,这让学生处于被动位置,即使是精彩的教学内容也很难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了避免德育形式化、流程化,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优化教学方法,采取能够实现学生真正参与的教学手段,如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游戏教学法等。
如讲解“五四运动”有关内容时,提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五四青年运动中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以此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又如,在讲解“辛亥革命”这部分知识时,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扮演辛亥革命的代表人物,对当时的场景进行还原,以此拓宽他们的历史感悟,增强教学感染力,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以及追求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品质。
(三)开展多样化的历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相较于理论讲解,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知行合一的精神品质。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并且结合教学需求开展多样化的历史实践活动,深化他们的学习感悟。
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的胜利”这部分知识点时,课后利用空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战争纪念馆等场地,让他们通过这些真实的历史痕迹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感恩,热爱生命,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找准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向,指向德育教育重构教学体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且以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为导向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等,此外要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从而发挥历史学科育人价值,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的高素质青少年。
参考文献:
[1]孙鲁迪.以史育人 德育共进——刍议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20):130-131.
[2]高智.德智并举——浅谈高中历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策略[J].学周刊,2021(21):55-56.
[3]王兆江.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初探[J].新课程,2021(23):234.
【关键词】 立德树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代下教师肩负的使命,当下教育发展与研究的热点是寻找核心素养落脚点与着力点。而核心素养最终指向“全面发展的人”,它包括了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健康生活等要素。从中可以看出,“德”是核心素养根基。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指向立德树人制定教学方案,培养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在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效果并不理想,存在问题较多,本文就如何基于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构建高效历史课堂进行探讨。
一、高中历史德育教学现状
一方面,教学过程存在“标签化”倾向。在现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或者受到专业能力限制,无法找准历史课程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最佳契合点,或是为了强调德育而削弱了智育,或是强调智育而让德育教育流于形式,甚至出现“刻意拔高”“无病呻吟”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在分析历史事件时有意识地去挖掘历史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试图用这些品质去感染学生,一整节课都在称颂这个历史人物的高尚情操与优良美德,但是这种口头描述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整体效果流于形式。
另一方面,实践活动存在“形式化”倾向。由于“德”是一个很难去量化的对象,造成教师对“德”的评价标准以及方式不够科学,继而影响历史实践活动的展开。立德树人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活动”而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忽视了实际变化以及学生真正的内在需求。很多实践活动看上去十分热闹,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但实际上“假大空”,教师一味拔高,追求形式新颖,但没有真正触动学生心灵,在活动结束后一切都归于沉寂,学生收效甚微。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没有辅助教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反而造成资源浪费。
二、立德树人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奠定德育教育基础
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德育素材,但在传统历史课上,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将重点放在历史知识与应试技巧的讲解上,忽视了德育素材的挖掘。立德树人视域下,教师需要调整观念,有意识地去挖掘教材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为德育教育在历史课上的落地提供良好的资源支撑。
如讲解“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去挖掘素材,如儒家、道教、佛教的发展,或者从文学艺术角度去挖掘,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田园诗、民歌以及唐朝时的边塞诗、山水诗等,从学生熟悉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入手,阐述当时繁荣的文化,以此渗透文化自信教育,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此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从而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二)基于以生为本优化教学方法,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传统历史课上,教师采取“讲解-接受”式教学法,这让学生处于被动位置,即使是精彩的教学内容也很难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为了避免德育形式化、流程化,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优化教学方法,采取能够实现学生真正参与的教学手段,如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游戏教学法等。
如讲解“五四运动”有关内容时,提出“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五四青年运动中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以此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又如,在讲解“辛亥革命”这部分知识时,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扮演辛亥革命的代表人物,对当时的场景进行还原,以此拓宽他们的历史感悟,增强教学感染力,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以及追求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品质。
(三)开展多样化的历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相较于理论讲解,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知行合一的精神品质。因此,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并且结合教学需求开展多样化的历史实践活动,深化他们的学习感悟。
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的胜利”这部分知识点时,课后利用空余时间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战争纪念馆等场地,让他们通过这些真实的历史痕迹感受到战争的残酷,认识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学会感恩,热爱生命,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的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找准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方向,指向德育教育重构教学体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且以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为导向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等,此外要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从而发挥历史学科育人价值,培养出更多品学兼优的高素质青少年。
参考文献:
[1]孙鲁迪.以史育人 德育共进——刍议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20):130-131.
[2]高智.德智并举——浅谈高中历史和德育教育的融合策略[J].学周刊,2021(21):55-56.
[3]王兆江.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路径初探[J].新课程,2021(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