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名著思辨性阅读指导的路径和方法
【作者】 林玉堂
【机构】 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莆田锦江中学
【正文】 【摘 要】 教师执行名著导读教学方案时,要有整合创新设计的意识,对名著阅读内容做梳理,设计投放有些阅读思考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思辨性学习,为学生提供阅读辩论方法,延伸阅读训练长度,都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名著导读与思辨性学习相结合,其实践效果显著,教师要做好思路规划,确保名著阅读学习顺利展开。
【关键词】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路径方法
名著导读是初中语文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在具体执教时,需要有明晰的教学规划,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机会,能够顺利调动学生思辨思维,在互动讨论中内化阅读认知。名著篇幅都比较长,学生阅读名著需要大量时间,而学生学习紧张,如何才能解决这个矛盾,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设计一些思辨性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话题讨论、传授一些思考方法、延伸阅读训练设计,都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些学习启示,大幅度提升其阅读效率,满足学生阅读需求。
一、整合名著阅读资源,设计思辨问题
名著内容极为丰富,教师在名著导读设计时,需要从内容整合角度展开思考规划。名著大多由一些章节组成,教师在内容整合环节,要对名著内容做深入分析,精心选择一些内容做重点推介,让学生将关注点放在一些重要章节上,这样可以为学生阅读规划清晰路径。
如阅读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这篇小说围绕祥子核心人物展开情节设计,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文信息,对这篇小说成文背景做具体介绍,然后设计一些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做阅读思考和讨论:祥子是怎样一个人?其性格成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祥子这个人物?阅读相关章节后,你会产生哪些思考?你最喜欢哪些片段内容?说说具体理由。学生要理清这些问题,需要对小说内容做梳理性阅读,如果教师定期展开话题讨论,可以为学生带来具体的阅读指向。学生在阅读中互动交流,在具体讨论中深入阅读,在解决阅读问题的同时,建立名著阅读整体认知。
二、组织名著阅读活动,强化思辨体验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名著阅读时,要利用信息搜集展示、话题讨论、方法交流、读写评价等活动形式,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和讨论的机会,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如名著阅读讨论活动,学生有主动交流的意愿,教师设计具体问题和学习任务,都能够带来更多学习效果。学生对名著读写活动也比较有感觉,教师不妨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让学生在名著读后感、读书笔记、阅读反思等互动交流过程中实现认知内化。
学生对互动辨析活动有比较高的期待,教师要围绕学生关注焦点问题展开活动组织,这样能够成功激发学生思辨热情。如阅读名著《海底两万里》,教师设计了阅读活动:这部名著内容很丰富,阅读需要时间,更需要方法,每一个人在阅读学习时,都有一些方法积累,我们要定期举行阅读汇报活动,其中就包括学法交流内容。大家要做好学法归结和梳理,准备让大家分享你的好方法,以提升阅读效率。在学法交流环节,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介绍,并对相关方法做归结和推荐,让学生在充分借鉴基础上建立阅读认知。一个学法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辨机会。
三、传授名著阅读方法,提升思辨效率
名著内容众多,学生面对诸多信息,需要运用适合的方法做处理,教师及时传授一些学法,特别是思考的方法,这对提升其阅读品质有一定帮助。名著都有深邃的思想,初中学生阅读经历比较浅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深度发掘,在思辨中建立阅读认知。
学生进入阅读互动环节后,教师要跟进观察,对学生学法掌握应用情况做客观分析,以便做出具体指导。《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学生对其中的几篇内容比较熟悉,自然有阅读思考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时,针对性做出学法引导:鲁迅先生散文大多带有回忆性质,阅读时,要注意联系当时的背景,关注社会现实,这样才能建立正确的阅读体验。鲁迅先生是革命斗士,其文章大多带有批判性质,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引导,为学生提供深度思考的启示。再进入鲁迅文章时,自然会调整思考方向,从抨击时弊角度展开思考,为阅读学习提供更多思考启示。为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主动性,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写阅读日记,并定期做展示交流。学生主动记阅读笔记,这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也有积极意义,教师要做好优化设计,让学生自然建立学习意识。
四、延伸名著阅读训练,促进思辨内化
名著阅读不能局限在学校课堂上,需要做延伸处理,教师适时设计一些延伸训练任务,要求学生做对接思考,无疑能够提升名著阅读品质。为提升阅读效率,教师鼓励学生借助网络搜集相关信息,通过阅读名著鉴赏、搜集作者作品信息、展开网络交互活动,促进名著阅读的深度探索。
学生对《西游记》这部小说最为熟悉,这部小说内容很多,教师在阅读训练设计时,推出了亲子阅读任务:回家之后,与父母展开阅读互动交流,并将互动情况做记录,准备做学习汇报。阅读交流内容众多,可以是人物讨论,也可以是情节梳理,还可以是鉴赏分析。家庭名著阅读交流活动没有固定格式,教师设计一部分阅读问题,与学生家长展开多重交流,共同协商推出一些阅读活动任务,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讨论的机会。为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主动性,教师在班级设计专栏,将亲子阅读活动情况以图文形式呈现出来,并将相关信息展示到家校微信群之中,让更多人参与到名著阅读讨论活动之中。名著阅读不能是学生的单独行动,学生很容易产生懈怠思想,推出一些活动,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名著阅读属于整本书阅读范畴,学生对名著阅读有浓厚兴趣,但阅读名著需要大块时间,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名著内容,还要对名著情节、人物展开具体分析,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名著导读需要方法支持,教师要深度思考,学生也需要多重讨论,思辨性学习活动自然形成,唯有达成更多共识,才能确保名著阅读学习进入良性互动环节。
参考文献:
[1]丰金梅.浅谈名著思辨性阅读指导的路径和方法[J].名师在线,2020(11):36-38.
[2]陈明晶.基于思辨性角度探究名著阅读教学—以《骆驼祥子》为例[J].教师,2021(06):75-77.
[3]王彬力.名著思辨性阅读指导的路径和方法—以《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导读为例[J].语文天地,2022(02):61-63.
【关键词】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路径方法
名著导读是初中语文重要教学内容,教师在具体执教时,需要有明晰的教学规划,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机会,能够顺利调动学生思辨思维,在互动讨论中内化阅读认知。名著篇幅都比较长,学生阅读名著需要大量时间,而学生学习紧张,如何才能解决这个矛盾,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设计一些思辨性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话题讨论、传授一些思考方法、延伸阅读训练设计,都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些学习启示,大幅度提升其阅读效率,满足学生阅读需求。
一、整合名著阅读资源,设计思辨问题
名著内容极为丰富,教师在名著导读设计时,需要从内容整合角度展开思考规划。名著大多由一些章节组成,教师在内容整合环节,要对名著内容做深入分析,精心选择一些内容做重点推介,让学生将关注点放在一些重要章节上,这样可以为学生阅读规划清晰路径。
如阅读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这篇小说围绕祥子核心人物展开情节设计,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文信息,对这篇小说成文背景做具体介绍,然后设计一些思考问题,要求学生做阅读思考和讨论:祥子是怎样一个人?其性格成因有哪些?你如何看待祥子这个人物?阅读相关章节后,你会产生哪些思考?你最喜欢哪些片段内容?说说具体理由。学生要理清这些问题,需要对小说内容做梳理性阅读,如果教师定期展开话题讨论,可以为学生带来具体的阅读指向。学生在阅读中互动交流,在具体讨论中深入阅读,在解决阅读问题的同时,建立名著阅读整体认知。
二、组织名著阅读活动,强化思辨体验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名著阅读时,要利用信息搜集展示、话题讨论、方法交流、读写评价等活动形式,让学生有充分思考和讨论的机会,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如名著阅读讨论活动,学生有主动交流的意愿,教师设计具体问题和学习任务,都能够带来更多学习效果。学生对名著读写活动也比较有感觉,教师不妨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让学生在名著读后感、读书笔记、阅读反思等互动交流过程中实现认知内化。
学生对互动辨析活动有比较高的期待,教师要围绕学生关注焦点问题展开活动组织,这样能够成功激发学生思辨热情。如阅读名著《海底两万里》,教师设计了阅读活动:这部名著内容很丰富,阅读需要时间,更需要方法,每一个人在阅读学习时,都有一些方法积累,我们要定期举行阅读汇报活动,其中就包括学法交流内容。大家要做好学法归结和梳理,准备让大家分享你的好方法,以提升阅读效率。在学法交流环节,教师鼓励学生主动介绍,并对相关方法做归结和推荐,让学生在充分借鉴基础上建立阅读认知。一个学法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辨机会。
三、传授名著阅读方法,提升思辨效率
名著内容众多,学生面对诸多信息,需要运用适合的方法做处理,教师及时传授一些学法,特别是思考的方法,这对提升其阅读品质有一定帮助。名著都有深邃的思想,初中学生阅读经历比较浅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深度发掘,在思辨中建立阅读认知。
学生进入阅读互动环节后,教师要跟进观察,对学生学法掌握应用情况做客观分析,以便做出具体指导。《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学生对其中的几篇内容比较熟悉,自然有阅读思考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时,针对性做出学法引导:鲁迅先生散文大多带有回忆性质,阅读时,要注意联系当时的背景,关注社会现实,这样才能建立正确的阅读体验。鲁迅先生是革命斗士,其文章大多带有批判性质,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引导,为学生提供深度思考的启示。再进入鲁迅文章时,自然会调整思考方向,从抨击时弊角度展开思考,为阅读学习提供更多思考启示。为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主动性,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写阅读日记,并定期做展示交流。学生主动记阅读笔记,这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也有积极意义,教师要做好优化设计,让学生自然建立学习意识。
四、延伸名著阅读训练,促进思辨内化
名著阅读不能局限在学校课堂上,需要做延伸处理,教师适时设计一些延伸训练任务,要求学生做对接思考,无疑能够提升名著阅读品质。为提升阅读效率,教师鼓励学生借助网络搜集相关信息,通过阅读名著鉴赏、搜集作者作品信息、展开网络交互活动,促进名著阅读的深度探索。
学生对《西游记》这部小说最为熟悉,这部小说内容很多,教师在阅读训练设计时,推出了亲子阅读任务:回家之后,与父母展开阅读互动交流,并将互动情况做记录,准备做学习汇报。阅读交流内容众多,可以是人物讨论,也可以是情节梳理,还可以是鉴赏分析。家庭名著阅读交流活动没有固定格式,教师设计一部分阅读问题,与学生家长展开多重交流,共同协商推出一些阅读活动任务,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讨论的机会。为调动学生阅读名著的主动性,教师在班级设计专栏,将亲子阅读活动情况以图文形式呈现出来,并将相关信息展示到家校微信群之中,让更多人参与到名著阅读讨论活动之中。名著阅读不能是学生的单独行动,学生很容易产生懈怠思想,推出一些活动,可以大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名著阅读属于整本书阅读范畴,学生对名著阅读有浓厚兴趣,但阅读名著需要大块时间,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名著内容,还要对名著情节、人物展开具体分析,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名著导读需要方法支持,教师要深度思考,学生也需要多重讨论,思辨性学习活动自然形成,唯有达成更多共识,才能确保名著阅读学习进入良性互动环节。
参考文献:
[1]丰金梅.浅谈名著思辨性阅读指导的路径和方法[J].名师在线,2020(11):36-38.
[2]陈明晶.基于思辨性角度探究名著阅读教学—以《骆驼祥子》为例[J].教师,2021(06):75-77.
[3]王彬力.名著思辨性阅读指导的路径和方法—以《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导读为例[J].语文天地,2022(02):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