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议对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做法
【作者】 许海山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城厢镇初级中学
【正文】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与实施,对农村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是始终贯穿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必须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发挥其基础学科的作用。
一、当前农村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有些脱离实际
农村中学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但实际上任务的重点在后一“为”上。能升学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仍然要留在农村。然而,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单一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书本知识,缺乏适应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能力,更有少数学生没有扎根农村,建设家乡的打算。这种教育背离农村实际,与社会需要脱节,使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就如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如果升不上学.则所学知识在农村无甚大用,而有用的又学得少或没有学。最近几年发现本校学生在屡次测试中对“应用文”写作,如一般书信、介绍信、证明信等格式等甚至请假条都写错或不会写。这说明现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对应用文的教学很不重视。
二、结合农村实际进行语文教学
如今,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高速发展,使“语文”更有了用武之地。如何使语文教学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认为根本出路就在于接通农村生活这个源头,在注重第一课堂的同时,也要注意丰富第二课堂,促进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具体做法如下:
(一)适应农村需要,加强应用文教学
应用文体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作用。农村中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要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对他们来说,会写各类应用文就是种实用本领。
(1)从发展农村经济现实来说,要让学生学会写合同、广告词、请示报告、产品说明书、发票、契约等。
(2)从民俗礼仪来说,应让学生掌握祝辞、题词、讣告等应用文的写作方法。
(3)从参与行政管理来说,学生要能写会议记录、计划、总结等。
(4)从宣传与民事活动来说,要能写通讯报道、演唱材料、广播稿等。
(5)从普法方面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法制观念越来越增强了,知法、执法、护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要能写起诉写、答辩状等。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必须结合农村的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语文的实用价值。教师可组织学生调查专业户和重点户让学生了解某些产品的制作过程,然后再要求他们进行练习试写有关应用文。在指导学生写应用文时,最好能借助实例,着重使学生领会每种应用文的性质、作用,学会每种应用文的格式,掌握习惯用语、术语或专有名词,并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真正掌握握,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为止。
(二)选择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文章作为补充教材或乡土教材
应在深入调查基础上,根据农村初中的培养目标,加快教材改革步伐,选择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文章作为教材,以填补统编教材的不足,使学生学有所用,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三)结合农村社会调调查、进行写作训练指导
调查前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的基本要求。
1.说,是调查时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在调查中应让学生着重把握以下环节:
(1)提问(向对方提出要了的问题)
(2)引问(被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可能偏离主题,怎样引导他回到正题来);
(3)层递(怎样使提出的问题层层深人地围绕主地围绕主题发展下去);
(4)趣味(采访时注意语言的趣味性、生动性,使双方都进人角色);
2.听,着重于“听记”方法的指导,应让学生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抓在契机。有的内容很重要,而说话者常作简述,,这时就应指导学生抓住时机,让对方进行深人的表达。
(2)以点带面。即由一点想到与此相关的“面”,从而纵观全局。
(3)提纲挈领。对被采访对象的言论进行过滤,分析、归纳、综合,再作记录。
3.读,着重于写作鉴赏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心中有一个“参照物”。
4.写,这是写调查报告重要环节。先讲写作方法,进而“导写”勾画写作系列线,确立专题,划分小组→观察与采访笔记→调查报告→通讯或特写→议论感受→“采珠”,搜集生动形象、丰富简明的群众口语,借鉴运用→谈整个写作过程。
这种写作训练在课堂内是无法进行直接有效训练的,应借下乡调查之机(每当农村学校放周末回家或农忙假时,我总借此之际布置学生搜集作文素材要他们在与父母亲、亲戚同劳动、同交谈中,调查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的精神面貌的变化,物质生活的提高等状况。如习作《家乡巨变》、《秋假见闻》等,让学生在调查中写,在写中调查;在调查中改,在改中调查。这样去训练作文。
(四)结合生活进行适应农村特点的语言交际训练
当前农村文化站(室)大多已经建立,需要大批文艺节目创作和表演人才:村广播室也需要采编人员和插音人员。所以,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的辅导也是必要的。可确定专题,进行有效的训练。联系农村的实际设立专题:(1)当前农民的心理:(2)当前农民对知识的探索:(3)当前农民对末来的展望和畅想:(4)当前农民的思想动向、农村难点和热点问题等。可采用下列形式进行训练:(1)复述;(2)讲述故事、事件;(3)发表议论(4)交谈;(5)即席讲话;(6)演讲;(7)讨论;(8)辩论;(9)说明事物;(10)口头报告等。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给广大农村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对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也必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让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接近农村生活,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实用人才。
一、当前农村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有些脱离实际
农村中学肩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后备力量的双重任务,但实际上任务的重点在后一“为”上。能升学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仍然要留在农村。然而,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单一的教材,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书本知识,缺乏适应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能力,更有少数学生没有扎根农村,建设家乡的打算。这种教育背离农村实际,与社会需要脱节,使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就如走进了一条死胡同。如果升不上学.则所学知识在农村无甚大用,而有用的又学得少或没有学。最近几年发现本校学生在屡次测试中对“应用文”写作,如一般书信、介绍信、证明信等格式等甚至请假条都写错或不会写。这说明现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对应用文的教学很不重视。
二、结合农村实际进行语文教学
如今,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高速发展,使“语文”更有了用武之地。如何使语文教学适应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认为根本出路就在于接通农村生活这个源头,在注重第一课堂的同时,也要注意丰富第二课堂,促进语文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具体做法如下:
(一)适应农村需要,加强应用文教学
应用文体在实际生活中有很大作用。农村中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要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对他们来说,会写各类应用文就是种实用本领。
(1)从发展农村经济现实来说,要让学生学会写合同、广告词、请示报告、产品说明书、发票、契约等。
(2)从民俗礼仪来说,应让学生掌握祝辞、题词、讣告等应用文的写作方法。
(3)从参与行政管理来说,学生要能写会议记录、计划、总结等。
(4)从宣传与民事活动来说,要能写通讯报道、演唱材料、广播稿等。
(5)从普法方面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的法制观念越来越增强了,知法、执法、护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要能写起诉写、答辩状等。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必须结合农村的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才能提高语文的实用价值。教师可组织学生调查专业户和重点户让学生了解某些产品的制作过程,然后再要求他们进行练习试写有关应用文。在指导学生写应用文时,最好能借助实例,着重使学生领会每种应用文的性质、作用,学会每种应用文的格式,掌握习惯用语、术语或专有名词,并要求学生反复练习,直到真正掌握握,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为止。
(二)选择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文章作为补充教材或乡土教材
应在深入调查基础上,根据农村初中的培养目标,加快教材改革步伐,选择反映农村生活的优秀文章作为教材,以填补统编教材的不足,使学生学有所用,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到发展农村经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三)结合农村社会调调查、进行写作训练指导
调查前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确听、说、读、写这四项能力的基本要求。
1.说,是调查时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在调查中应让学生着重把握以下环节:
(1)提问(向对方提出要了的问题)
(2)引问(被采访对象回答问题时可能偏离主题,怎样引导他回到正题来);
(3)层递(怎样使提出的问题层层深人地围绕主地围绕主题发展下去);
(4)趣味(采访时注意语言的趣味性、生动性,使双方都进人角色);
2.听,着重于“听记”方法的指导,应让学生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抓在契机。有的内容很重要,而说话者常作简述,,这时就应指导学生抓住时机,让对方进行深人的表达。
(2)以点带面。即由一点想到与此相关的“面”,从而纵观全局。
(3)提纲挈领。对被采访对象的言论进行过滤,分析、归纳、综合,再作记录。
3.读,着重于写作鉴赏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心中有一个“参照物”。
4.写,这是写调查报告重要环节。先讲写作方法,进而“导写”勾画写作系列线,确立专题,划分小组→观察与采访笔记→调查报告→通讯或特写→议论感受→“采珠”,搜集生动形象、丰富简明的群众口语,借鉴运用→谈整个写作过程。
这种写作训练在课堂内是无法进行直接有效训练的,应借下乡调查之机(每当农村学校放周末回家或农忙假时,我总借此之际布置学生搜集作文素材要他们在与父母亲、亲戚同劳动、同交谈中,调查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民的精神面貌的变化,物质生活的提高等状况。如习作《家乡巨变》、《秋假见闻》等,让学生在调查中写,在写中调查;在调查中改,在改中调查。这样去训练作文。
(四)结合生活进行适应农村特点的语言交际训练
当前农村文化站(室)大多已经建立,需要大批文艺节目创作和表演人才:村广播室也需要采编人员和插音人员。所以,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的辅导也是必要的。可确定专题,进行有效的训练。联系农村的实际设立专题:(1)当前农民的心理:(2)当前农民对知识的探索:(3)当前农民对末来的展望和畅想:(4)当前农民的思想动向、农村难点和热点问题等。可采用下列形式进行训练:(1)复述;(2)讲述故事、事件;(3)发表议论(4)交谈;(5)即席讲话;(6)演讲;(7)讨论;(8)辩论;(9)说明事物;(10)口头报告等。
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给广大农村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对民族地区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也必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让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接近农村生活,为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更多实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