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探非遗视角下皮影戏艺术进校园的课程建设

【作者】 张超楠

【机构】 安徽省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东校区



【正文】  【摘 要】 皮影戏艺术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背景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以兽皮刻制、纸板、仿皮纸等多种材料做成物体剪影,并配合其他道具进行故事表演的民间戏剧,曾以生动的表演、多变的唱腔和丰富的内容深受人们的喜爱,在多地广泛流传。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传统的皮影戏表演渐渐淡出视野,甚至面临失传的危机。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21)提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皮影戏艺术,开发出适用于当代审美和使用观念的皮影艺术课程是我们应思考的重点,本文将从非遗进校园的优势以及课程内容和形式进行初步探索,
  【关键词】 非遗;皮影戏艺术;传统文化;继承发展

  一、皮影戏艺术进校园的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作为固本工程和铸魂工程来抓。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数千年岁月的洗礼,是前辈们智慧的结晶,孩子们虽年龄较小,但同样能感受到文化的博大精深。皮影戏于方寸之间演绎人生百态,寓教于乐,也有益于传统文化渗透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文化传承在少儿心中生根发芽。
  二、皮影戏艺术进校园的课程建设初探
  (一)课程嫁接
  皮影戏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各个地区有各具特色的皮影流派,有些版本的教材也把皮影戏编入课程,广泛普及皮影戏艺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将不同版本教材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例如本人执教的“灯下舞影——皮影戏”中,将湘美版与苏少版教材融合,以三年级学生为主,并结合安徽本地皮影流派特点,围绕皮影戏的历史背景、制作表演以及发扬创新三方面展开探究,从认识制作到编排表演。两套课程的融合,旨在让学生全面深刻的认识并掌握制作皮影的基本技法,在实践中提升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
  (二)内容设置
  1.信息技术学情分析
  在信息技术2.0时代,可以借助智慧课堂技术,设置课前问卷调查环节,在智慧平台上提前设置好相关调查内容,如皮影的制作材料已经组成部分等。学生收到任务后在线作答,同时后台将会统计出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以便更好的了解学情。
  2.分课时设置目标重难点
  由于皮影戏是综合性艺术,内容博大精深。结合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将本课分为初识、传承和发扬三个维度,设置三个课时,逐一完成各课时教学任务。让学生初步了解皮影戏在表现内容、色彩、形式上的特色,并能抓住人物的造型特征和动态特点,运用中国元素传统图案来装饰皮影戏中人物的服饰。             
  3.方法策略
  结合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可以采取创设情景、观察欣赏、思考讨论、延伸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授是学习皮影戏的基础。教师可以去当地皮影流派传承地学习皮影制作和表演技术,同时邀请皮影传承人进校园,更好的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技术保障。再者,学校可以成立皮影社团,让感兴趣的孩子进一步深入学习皮影戏相关知识。最后,可以让一批学习较精深的孩子组成表演团队,在校内和校区间进行表演,进一步传播皮影戏艺术。
  4.内容实施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每个教学环节以任务驱动模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第一课时《初识》以欣赏·评述为主,让学生观看各种类型的皮影和依托皮影创作的动画片,在欣赏中侧重让学生自己评述分析总结,用视频演示,教师讲授,学生观察、讨论法,主要是接受式和探究式教学法的结合。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皮影的历史发展与传播创新,掌握皮影的造型特点,感受皮影艺术的绘画、雕刻、演唱、动作之美。
  第二课时《传承》以造型·表现为主,让学生学会利用先分解、再组合的方法来制作影偶,教师示范制作步骤要点,学生实验,合作完成,是自主式和合作式教学法的结合。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皮影的制作工艺流程,尝试用透明胶片或纸板设计制作造型新颖、别致的皮影作品。
  第三课时《发扬》以综合·探索为主,让学生分工合作,用自制影偶、自编自演,主要由学生游戏、表演,是自主式和合作式、探究式教学法的组合。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皮影戏的简单操作表演方法,展示作品,确定游戏表演的主题内容,小组合作自编自演,自述创作体会及收获,体验探索的成功感和表演的愉悦感。课后做学习评价问卷,回顾总结学习过程的体验及收获。
  (三)学科融合
  在制作皮影与表演皮影戏的过程中,从剧本的创作到编排再到表演,孩子们全程参与。剧本创作环节,孩子们选择了最喜欢的名著《西游记》,对故事内容进行简化。音乐老师也加入其中,帮助学生们学习如何运用乐器镲进行配乐。表演环节,学生们互相帮助互相协调,充分体现了研究性实践性课程的意义。
  (四)皮影戏艺术在校园内的发展创新
  单一的技术传承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在皮影艺术的传承中,需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我们初步设想并制作以皮影元素为主题,并结合语文、音乐、舞蹈、体育等学科,设计制作视频短片,服务于各个学科,如语文学科每周积累、英语学科绘本等等。
  三、皮影戏艺术课程在实施中的问题与反思
  皮影戏课程从开始的皮影制作技术,就是一项艰难的任务。传统皮影戏制作工序繁多复杂,学生很难掌握,尤其是选皮制皮,因此只能通过其它媒材进行替代。其次,涉及到多学科融合的环节,需要多方力量共同协助完成。对皮影艺术的创新也是一项重要工程,如何在继承这门传统技艺的同时,又能将其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位艺术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并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