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导扶放结合”教学模式探讨及心理辅导的渗透——《奇异的植物世界》第二课时教学案例评析

【作者】 陆 忠

【机构】 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六圩镇肯研小学



【正文】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如何既发挥“学”的主动作用,又不失“教”的主导作用呢?“导扶放结合”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导”是教师的引导,就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接受能力等,将教材内容重新组合,确立新的课堂教学目标,采用多种导的方法,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为学生架起通向新知的桥梁。“扶”是教师的诱导、点拨,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经过导的程序后,对尚未达到目标的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扶住其达到目标。“放”是放手让学生实践,也正是为了不教的的体现,就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导扶”的教学程序训练,在学生具备了各种能力之后,大胆的开放,把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天赋条件和潜在的智能因素。在新课标理念的引导下,我们只有打破传统教学的预设与封闭,大胆的“放手”,巧妙的“搀扶”,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下面就《奇异的植物世界》第二课时为例来谈谈我的看法。
  教学案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出示图片,根据图片说植物名称。生作答,师随机板书。
  (哈哈树 带电花 蜡烛树 醉 捕蝇草 水笛荷)
  3、作者用了许多好词描写了这些植物,大家齐读。
  4、每组词语各写了一种植物,同学们猜猜第一组是(哈哈树)从哪个词可以知道?其他组呢?请同学们依次说出植物名称。
  【确立新的课堂教学目标,采用多种导的方法,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为学生架起通向新知的桥梁。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为学习课文热身】
  二、精读课文,品学体味
  过渡:李叔叔向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植物,到底这些植物奇异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一起到文中找寻答案吧!
  1、引导学习第2、3自然段课文,教给学习方法。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用“~~~”画出哈哈树奇异的地方,用“——”画出大家是怎么发现的句子。
  (2)、汇报自读情况。
  课文写了哪种植物?(哈哈树)课件展示哈哈树的样子。是怎样写的?(先写大家听到笑声,感到奇怪;再写李叔叔的介绍。)它奇异的地方是什么?(板书:发出哈哈的笑声)
  (3)指导朗读。
  “这儿明明没有别的游客,哪儿来的笑声呢?”(这个问句是有疑而问,要读得短而上扬,读出因好奇而急切想知道其中缘由的心情。)
  自由练读 抽生读    
  李叔叔的话又应该怎么读呢?(读得平和亲切,表现出长者的平易慈祥,循循善诱,充满智慧。)
  (4)带着自己的体会读第2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
  (1)课文写了哪种植物?(带电花)课件展示“带电花”。是怎样写的?(先写小星触摸叶子触电而惊叫;再写李叔叔的介绍。)它奇异的地方是什么?(板书:叶子带电)
  (2)指导朗读。
  “小星越看越喜欢,便伸手去摸……‘啊!’他惊叫着把手缩了回来,显得很紧张。”(要联系上下文,读出小星的心情和他的情感变化。)
  自由练读 抽生读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读第3段。
  【对学生进行“扶”学,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对尚未达到目标的的学生伸出援助之手,扶住其达到目标。】
  3、小结第2、3自然段的学习方法:先找出植物的名称,然后找参观者的位置,再找观察方法,最后找出它的奇异之处。
  【放手让学生实践,也正是为了不教的的体现,就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导扶”的教学程序训练。】
  4、用学习第2、3自然段的方法,自主学习第4——7段。
  (1)生自由读文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个别生汇报展示,师随机引导。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5、引导学生理解最后一句话,知道这是全文的中心句。体会“奇异”的含义。
  指导学生带上感情朗读最后一段。(“多么奇异”要重读,整个句子要求读得响亮抒情,把作者的感叹和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三、疏理全文,体会写法
  1、用“——”画出文中描写同学们行走路线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好不好?为什么?
  (这样写不仅显示了参观的过程,而且使得文章前后自然地衔接起来,结构也因之紧凑。让学生感悟到依照参观顺序,移步换景是参观记常用的方法。)
  2、课堂小练笔:美丽的校园
  3、创设情境:课件出示图片,让学生欣赏,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开放性作业促进学生思维的开放,给学生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还会运用多元化方式吸取只是营养】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师小结:这篇课文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奇异的植物世界,我们今天算是大开眼界,认识了不少奇异的植物。但是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需要我们去了解,去探索。那么,大自然中还有些什么奇异的植物呢?同学们可以课后查找资料,去了解更多的奇异植物。
  教后感悟:
  《奇异的植物世界》这篇课文富有情趣,有新奇性。课文主要介绍了哈哈树、带电花、蜡烛树、醉草、捕蝇草、水笛荷,这六种奇异的植物。通过学习和了解它们的奇异之处,让学生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课文是紧紧围绕课题“奇异的植物世界”展开叙述的。本节课主要本着把课堂有效还给学生的思想,教者杨桂宁老师以“奇异”一词为主线导入新授,在开课时创设情境:出示图片,根据图片说植物名称。生作答,师随机板书和读词语猜植物名称这两个情境,确立新的课堂教学目标,采用多种导的方法,利用新旧知识的迁移,为学生架起通向新知的桥梁。以生动形象的课件演示,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欲望,为学习课文热身。然后在细读课文这个环节,先引导学生详细具体地分析了第一、二种植物的主要奇异之处,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学习方法,然后出示表格,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方法自主探究学习,把课堂时间有效地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孩子朗读水平的培养,教者先自由练读,再有目的地指导朗读,最后抽生读。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来感受植物的奇异之处的同时,教学时,教者还围绕课题这个中心意思,让学生按照参观的顺序,以第2—7自然段为重点逐段学习,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者采用了“导——扶——放”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第二自然段为导学切入点,以第三自然段为衔接来“扶”学,以四——七自然段为实践放手让学生自主、合作来完成。在导学中,教者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并和他们一起总结出学法来。出示学法,以便对学生进行“扶”学,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学习。在“导——扶”的过程中,教者注重对学生语文基本素质的提高,如对字词的理解、认识打比方句、对重点语句的训练、通过读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等,为学生将来的学习打下一块块坚实的基石。我们知道,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多少篇课文或学会多少道题,而是教给他们如何去自学的能力和方法。由于2——7自然段的结构相同,基于以上两个原因,教者在后面的教学中,大胆放手给学生。让他们的能力和学生自主性充分得以展示和调动,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感悟学习方法,然后出示表格,让学生利用所学到的方法自主探究学习,把课堂时间有效地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汇报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导出学法出示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者本着以多鼓励少批评为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同时,深入了解作者通过人们的感官来描写事物的主要特征的写作手法以及移步换景的叙事方式,为写作做好铺垫,最后通过一个小练笔把所学到的知识落实到实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勤动口、勤动手、勤动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另外本节课还注意了心理辅导的渗透。我们都知道,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理紧紧抓住。抓住学生的心理,一是为了想方设法把课上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二是为了针对学生的心理缺陷,利用语文科的心理辅导因素,修心滋性,陶冶情操,让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内化思想,端正态度,不断进步。基于这些认识,在本课的教学中,教者注意挖掘和充分利用语文丰富的心理辅导资源,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的心理紧紧地抓住。再有就是精心设计课件,在欣赏图片中抓住学生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文中这些奇异的植物,学生连听都没听过,更是没见过。教者在课堂上带来了大量的图片,满足了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忍不住啧啧称赞。大大提高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是一节“安静而热烈”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