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学为中心”教师掌舵,学生自由航行——以贲友林《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
【作者】 1、任梦楠 2、祝丽娟
【机构】 1、安徽省合肥一六八玫瑰园学校 2、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实验小学
【正文】【片段一】
生1:请问谁能看出来,我在表格里加了什么东西,
生2:你的表格里写到7:00开始放水,生1没有把条件记录完整
生3:生1第一列写了现在的时间和前一个时间的变化,而第二列写的是这个时间和7:00开始放水的变化。
师:谁听懂他刚才讲什么?
生4:每小时依次下降了多少水位。
师:表格里有水位一和水位二,解释具体一点
师:水位一是什么意思?
生5:水位一是前一次测量和后一次测量水位下降了多少。
师:7时是0,到9时下降了(生:12厘米)然后11时下降的12是什么意思?生6:比9时又下降了12厘米。
师:那再解释一下水位二
生8:水位二就是不同时间和7时比下降了多少厘米。
老师,我觉得他刚才有句话说的特别准确,他刚才怎么说的。
生9:比7时下降了多少厘米。
【片段赏析】
女生展示了自己的学习单后并没有主动去讲解自己添了什么,而是询问其他学生,主动探索比被动接受更印象深刻,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的满足,还容易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贲老师又及时引导学生从具体出发详细讲解分析表格,这样学习就不仅仅只发生在反应快速、已经理解了的学生当中,还在懵懵懂懂的孩子也会因为这样具体的讲解而豁然开朗。
【片段二】
师:前面我们说整理条件要注意什么要求?
生:简明、准确、有序
师:今天我要写两个字(板书:优化)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优化的意思是先写一张小研究去把它弄到更好。
师:不仅仅只小研究,怎样整理可以把它做好,看起来更简单,更容易解决问题。这道题我们班有个学生整理的和你们不一样,掌声有请
【片段赏析】
整理条件的方法有许多,学生们充分交流后,贲老师从繁多的方法中,理清脉络,拎出重点,相机提出优化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整理条件除了要简明、准确、有序外,还要能从众多的方法中选择出最优的一个,通过具体案例感受优化的好处,体会优化的意义。
【片段三】
生1:根据使水位下降120厘米和每两小时下降12厘米可以求出每次观察隔了多少段.
师:没听明白,应该是根据两个条件吧,说清楚哪两个条件
生1:根据使水位下降120厘米和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
(打断)师:说着说着感觉三个条件都说了,你说两个条件
生1:根据使水位下降120厘米和每次水位下降12厘米,可以就求出每次观察隔了多少段(其余学生:一共多少次)
生2:我还有另一种说法,根据2小时和水位下降12厘米,可以求出1小时水位下降多少厘米,根据1小时水位下降多少厘米和多少小时水位下降120厘米,可以求出下降多少小时.
生3:你和刚才做了一个不同的想法,但我想提醒学生1最后你说分析的时候应该是根据观察了多少次和每次观察2小时可以求出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师:掌声送给她。生3首先说了生1,你刚才说的和生2说的不一样,回顾一下刚才学生1怎么说的
生1:根据120厘米和每次下降12厘米,可以求出一共下降多少次,根据一共要用多少次和每次下降2小时可以求出一共下降多少小时,
师:你自己说说,刚才你哪儿出了一点小问题。
【片段赏析】
生1一直不能将题意说清楚,贲老师细心引导,提示关键词,让学生一边说一边调整,但是男孩尝试后还是没有叙述清楚。此时生2补充了另一种思路,第三位同学不仅察觉到了两人思路的不同,还把男孩没有讲清楚的题意也叙述完整了。贲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引导男孩再次尝试叙述,并找找自己刚才哪儿出了一点小问题。
学习——课前开始
贲老师课前对本节课的研究单设置了四大问题,“我是这样整理体重条件的;我是这样分析的;我是这样解答的;我是这样检验的。”给学生提供了研究问题的基本骨架与方向,也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问题建立了基本的数学模型。我们从学习单上也能清楚地看到每位学生的思考过程与结果,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们会发现如果仅仅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点抄写下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更多自己的思考。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学习书本、理解书本,再逐渐脱离书本,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交流——学生主动为之
贲老师的课堂上时时刻刻能感受到他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从课堂开始学生们就开始了小组讨论,将自己写错的地方用红笔改过来。借助小组合作,可以初步订正一些浅显的错误,接着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几乎没有什么表达,除了关键点的点拨,其余的时间课堂都是学生的,学生们充分表达自己的学习研究的结果、对他人结果的疑问与补充,环节流畅自然,充满真实的讨论和深度的思辨
引领——顺势为之
这节课贲老师最大程度地将课堂还给学生,但放手不等于放弃,贲老师的适时引领起到了拨云见日的作用。当学生的互动出现难点和偏差时,贲老师总是主动出手找准学生学习的难点,提炼学生交流的中要点,放大学生想法的亮点,贲老师对课程的把控与点拨还体现在阶段性的回答与总结中,在整理条件结束后,相机板书优化二字,带着学生从繁多的整理条件的方法中跳出来,找到一个更简洁,更准确,更有序的方法,随机又展示了一位学生优化的整理样例,从整理环节自然的过度到了分析环节
错误表达——将错就错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的表达都是清晰的,逻辑严谨的,而这样的学生表达,优势反而是解决重难点的突破口,学生说的不清楚说明在他的认知中还存在难点,教师要根据他的语言表达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点拨,还可以利用其他学生示范等方法帮助他找到他的难点究竟在哪里,这个过程不仅仅锻炼了这位同学,同时也是对于和他一样一知半解的学生的思考进行点拨的过程,既深入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贲老师的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学生提前研究问题的细致,课堂交流的生机盎然,质疑下的深度思考,这样的课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1:请问谁能看出来,我在表格里加了什么东西,
生2:你的表格里写到7:00开始放水,生1没有把条件记录完整
生3:生1第一列写了现在的时间和前一个时间的变化,而第二列写的是这个时间和7:00开始放水的变化。
师:谁听懂他刚才讲什么?
生4:每小时依次下降了多少水位。
师:表格里有水位一和水位二,解释具体一点
师:水位一是什么意思?
生5:水位一是前一次测量和后一次测量水位下降了多少。
师:7时是0,到9时下降了(生:12厘米)然后11时下降的12是什么意思?生6:比9时又下降了12厘米。
师:那再解释一下水位二
生8:水位二就是不同时间和7时比下降了多少厘米。
老师,我觉得他刚才有句话说的特别准确,他刚才怎么说的。
生9:比7时下降了多少厘米。
【片段赏析】
女生展示了自己的学习单后并没有主动去讲解自己添了什么,而是询问其他学生,主动探索比被动接受更印象深刻,学生不但获得了知识的满足,还容易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贲老师又及时引导学生从具体出发详细讲解分析表格,这样学习就不仅仅只发生在反应快速、已经理解了的学生当中,还在懵懵懂懂的孩子也会因为这样具体的讲解而豁然开朗。
【片段二】
师:前面我们说整理条件要注意什么要求?
生:简明、准确、有序
师:今天我要写两个字(板书:优化)知道什么意思吗?
生:我觉得优化的意思是先写一张小研究去把它弄到更好。
师:不仅仅只小研究,怎样整理可以把它做好,看起来更简单,更容易解决问题。这道题我们班有个学生整理的和你们不一样,掌声有请
【片段赏析】
整理条件的方法有许多,学生们充分交流后,贲老师从繁多的方法中,理清脉络,拎出重点,相机提出优化概念,让学生感受到整理条件除了要简明、准确、有序外,还要能从众多的方法中选择出最优的一个,通过具体案例感受优化的好处,体会优化的意义。
【片段三】
生1:根据使水位下降120厘米和每两小时下降12厘米可以求出每次观察隔了多少段.
师:没听明白,应该是根据两个条件吧,说清楚哪两个条件
生1:根据使水位下降120厘米和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
(打断)师:说着说着感觉三个条件都说了,你说两个条件
生1:根据使水位下降120厘米和每次水位下降12厘米,可以就求出每次观察隔了多少段(其余学生:一共多少次)
生2:我还有另一种说法,根据2小时和水位下降12厘米,可以求出1小时水位下降多少厘米,根据1小时水位下降多少厘米和多少小时水位下降120厘米,可以求出下降多少小时.
生3:你和刚才做了一个不同的想法,但我想提醒学生1最后你说分析的时候应该是根据观察了多少次和每次观察2小时可以求出一共要放水多少小时。
师:掌声送给她。生3首先说了生1,你刚才说的和生2说的不一样,回顾一下刚才学生1怎么说的
生1:根据120厘米和每次下降12厘米,可以求出一共下降多少次,根据一共要用多少次和每次下降2小时可以求出一共下降多少小时,
师:你自己说说,刚才你哪儿出了一点小问题。
【片段赏析】
生1一直不能将题意说清楚,贲老师细心引导,提示关键词,让学生一边说一边调整,但是男孩尝试后还是没有叙述清楚。此时生2补充了另一种思路,第三位同学不仅察觉到了两人思路的不同,还把男孩没有讲清楚的题意也叙述完整了。贲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引导男孩再次尝试叙述,并找找自己刚才哪儿出了一点小问题。
学习——课前开始
贲老师课前对本节课的研究单设置了四大问题,“我是这样整理体重条件的;我是这样分析的;我是这样解答的;我是这样检验的。”给学生提供了研究问题的基本骨架与方向,也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问题建立了基本的数学模型。我们从学习单上也能清楚地看到每位学生的思考过程与结果,通过交流讨论学生们会发现如果仅仅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点抄写下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更多自己的思考。这个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学习书本、理解书本,再逐渐脱离书本,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交流——学生主动为之
贲老师的课堂上时时刻刻能感受到他的教育理念——以生为本。从课堂开始学生们就开始了小组讨论,将自己写错的地方用红笔改过来。借助小组合作,可以初步订正一些浅显的错误,接着全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几乎没有什么表达,除了关键点的点拨,其余的时间课堂都是学生的,学生们充分表达自己的学习研究的结果、对他人结果的疑问与补充,环节流畅自然,充满真实的讨论和深度的思辨
引领——顺势为之
这节课贲老师最大程度地将课堂还给学生,但放手不等于放弃,贲老师的适时引领起到了拨云见日的作用。当学生的互动出现难点和偏差时,贲老师总是主动出手找准学生学习的难点,提炼学生交流的中要点,放大学生想法的亮点,贲老师对课程的把控与点拨还体现在阶段性的回答与总结中,在整理条件结束后,相机板书优化二字,带着学生从繁多的整理条件的方法中跳出来,找到一个更简洁,更准确,更有序的方法,随机又展示了一位学生优化的整理样例,从整理环节自然的过度到了分析环节
错误表达——将错就错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的表达都是清晰的,逻辑严谨的,而这样的学生表达,优势反而是解决重难点的突破口,学生说的不清楚说明在他的认知中还存在难点,教师要根据他的语言表达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点拨,还可以利用其他学生示范等方法帮助他找到他的难点究竟在哪里,这个过程不仅仅锻炼了这位同学,同时也是对于和他一样一知半解的学生的思考进行点拨的过程,既深入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贲老师的课堂上,我们能看到学生提前研究问题的细致,课堂交流的生机盎然,质疑下的深度思考,这样的课堂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