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情景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的尝试
【作者】 刘 福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红旗中学
【正文】 【摘 要】 所谓情景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材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与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情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景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实效。如果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采用情景教学,往往事半功倍。
【关键词】 心理体验;生活课堂;时空留白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犹如一缕清风,向我们迎面吹来。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它一改往昔那种严肃的说教式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让学生能够成为新课堂的主人。在试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感觉到犹如春深之日走入一个郁郁葱葱的山涧,满目是缤纷烂漫的山花,为你带来沁人心脾的馨香。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注重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式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如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把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作为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常识,能够学会调适自己心理并能体会他人心理。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例如,《家庭剧场》这一课中,我利用课本上的情景设计了这样一个心理体验活动。原文中说:“初中生小彬,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儿录像。爸爸同意了,但要求他8点前回家。小斌想现在已经快7点了,那么快就回来不合理,一时冒了火。”这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父子冲突。于是,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体验小斌的心理,想办法得到父亲的允许。另一组站在小斌父亲的立场上,努力说服小斌早点回家,小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代表小斌一方的学生说:“不到同学家做作业,会对同学失信,影响同学关系。”代表小斌家长的一方模仿大人的语气焦急地说:“你回家太晚了会让我很担心,一旦遇上坏人怎么办?学生嘛!就应该以学习为主。”很多同学都笑了,因为这正是家长经常说而他们最厌烦听的话。我适时加以引导:“现在你们能体会家长的苦心了,那么怎样找到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呢?”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让她做完作业后把录像带回家看,”有的说:“让家长陪她到同学家,看完录像后再陪她一起回家。”有的说:“玩完了可以打电话让家长去接她……”这种讨论、争辩,既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既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和艺术,又提高了教育实效,有重大作用。
二、构建生活课堂,创设故事情境
中外教育名家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道德法治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在学习《生命的韧性》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挫折并思考当时是怎样的态度面对的,然后观看三位同学考试失利的小品表演,想一想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处事态度。学生马上对照自己就得出了正确的认知:面对挫折只有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才有可能取得进步。紧接着我又创设了两个中学生生活中的挫折情境:一个课堂看漫画书被老师严厉批评,一个因身材矮小深感自卑,请同学们运用课堂所学方法给他们支招。大家的积极性很高。纷纷给出了很有参考价值的解决办法,他们的发言让执教的我频频点赞。课后有的同学表示:“以后我再也不要消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了。”
三、巧留时空空白,创设悬念情境
思想品德新教材在内容的表达上留有适当的空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像、自主思考的空间,力求在启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在鼓励他们尝试探究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示范性、引领性。如在学习《我的父亲母亲》一课,为了让同学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父爱和母爱的重要作用,我给同学们补充了一则材料——“一母亲在女儿高考落榜后鼓励她去教书,不到一个星期女儿因讲不清题而被学生赶下讲台。母亲又鼓励她去学裁剪,不到一个月女儿又因裁剪不合身的衣服而被老板辞退……”讲到这里,我设计了一个悬念:“同学们猜想一下这时母亲会说什么,又会对她今后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同学们普遍认为:“如果母亲继续鼓励她,她终将成功。如果母亲责备她,她可能会从此意志消沉。”这种设计悬念让学生探讨的方法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果要好得多。
四、运用多种媒体,创设视听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世界大舞台》一课,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文化,把大千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这样,使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像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进而提高了课堂地理教学效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新教材的挑战,作为德育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认真学习新课标,走进新课程,活用新教材,转变教学观念,使道德法治课真正成为“育人”的摇篮。
【关键词】 心理体验;生活课堂;时空留白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犹如一缕清风,向我们迎面吹来。教材从版面设计、内容体系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看,它一改往昔那种严肃的说教式面孔,取而代之的是活泼有趣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语言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内容。其中一大亮点就是让学生能够成为新课堂的主人。在试用新教材的过程中,我感觉到犹如春深之日走入一个郁郁葱葱的山涧,满目是缤纷烂漫的山花,为你带来沁人心脾的馨香。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注重心理体验,创设实验情境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式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如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把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作为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沟通技巧。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常识,能够学会调适自己心理并能体会他人心理。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即通常所说的“换位思考”。例如,《家庭剧场》这一课中,我利用课本上的情景设计了这样一个心理体验活动。原文中说:“初中生小彬,向爸爸提出晚饭后到同学家做作业,顺便看会儿录像。爸爸同意了,但要求他8点前回家。小斌想现在已经快7点了,那么快就回来不合理,一时冒了火。”这是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父子冲突。于是,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体验小斌的心理,想办法得到父亲的允许。另一组站在小斌父亲的立场上,努力说服小斌早点回家,小组讨论后,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代表小斌一方的学生说:“不到同学家做作业,会对同学失信,影响同学关系。”代表小斌家长的一方模仿大人的语气焦急地说:“你回家太晚了会让我很担心,一旦遇上坏人怎么办?学生嘛!就应该以学习为主。”很多同学都笑了,因为这正是家长经常说而他们最厌烦听的话。我适时加以引导:“现在你们能体会家长的苦心了,那么怎样找到一个让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呢?”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同学们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说:“让她做完作业后把录像带回家看,”有的说:“让家长陪她到同学家,看完录像后再陪她一起回家。”有的说:“玩完了可以打电话让家长去接她……”这种讨论、争辩,既是道德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体验的过程,既掌握与他人沟通的方法和艺术,又提高了教育实效,有重大作用。
二、构建生活课堂,创设故事情境
中外教育名家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初中道德法治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在学习《生命的韧性》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历过的挫折并思考当时是怎样的态度面对的,然后观看三位同学考试失利的小品表演,想一想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处事态度。学生马上对照自己就得出了正确的认知:面对挫折只有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才有可能取得进步。紧接着我又创设了两个中学生生活中的挫折情境:一个课堂看漫画书被老师严厉批评,一个因身材矮小深感自卑,请同学们运用课堂所学方法给他们支招。大家的积极性很高。纷纷给出了很有参考价值的解决办法,他们的发言让执教的我频频点赞。课后有的同学表示:“以后我再也不要消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了。”
三、巧留时空空白,创设悬念情境
思想品德新教材在内容的表达上留有适当的空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像、自主思考的空间,力求在启动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在鼓励他们尝试探究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示范性、引领性。如在学习《我的父亲母亲》一课,为了让同学们更为深刻地体会到父爱和母爱的重要作用,我给同学们补充了一则材料——“一母亲在女儿高考落榜后鼓励她去教书,不到一个星期女儿因讲不清题而被学生赶下讲台。母亲又鼓励她去学裁剪,不到一个月女儿又因裁剪不合身的衣服而被老板辞退……”讲到这里,我设计了一个悬念:“同学们猜想一下这时母亲会说什么,又会对她今后的人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同学们普遍认为:“如果母亲继续鼓励她,她终将成功。如果母亲责备她,她可能会从此意志消沉。”这种设计悬念让学生探讨的方法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效果要好得多。
四、运用多种媒体,创设视听情境
多媒体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对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营造情境、浓厚课堂氛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惊讶感、新颖感,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世界大舞台》一课,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使学生们感受到了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文化,把大千世界装扮成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这样,使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像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进而提高了课堂地理教学效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新教材的挑战,作为德育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认真学习新课标,走进新课程,活用新教材,转变教学观念,使道德法治课真正成为“育人”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