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道德与法治》趣味化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杨洪艳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县第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初中道德与法治是艺术中的艺术。要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活力,绽放出生命的光彩,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我们就应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添点“油”,加点“醋”,让其“五味俱全”,促使学生快乐学习,感到道德与法治课堂是那样的生动有趣,那样的有滋有味,那样的惹人喜爱,那样的魅力无穷!
【关键词】 初中政治;导入有趣;讲授多元;互联网+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是一根特别神奇的魔棒,如果把它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就会让枯燥无味的道德与法治变得生动有趣。所以,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应在“新”、“味”、“趣”、“乐”上下功夫,把激“情”、激“趣”、激“志”作为有效开展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中心工作,让学生多一些自主,多一些喜悦,多一些探索,多一些实践,多一些收获!
一、课堂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探究欲
新课程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提高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这一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法宝,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行之有效,水到渠成,马到成功!
妙趣横生的新颖导入是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成功的奠基石,我们必须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恰到好处地引导好一篇篇新课的导入语,让学生感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如此的吸引人,如此的有趣,如此的有魅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颖别致的导语多姿多彩,各有千秋。我们可以情境导入,可以悬念导入,可以多媒体导入,可以生活导入,可以故事导入,可以插图导入,可以提问导入,可以对话导入,可以引用新闻事件导入,可以复习导入等等,真是姹紫嫣红,千姿百态,应有尽有,分外妖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然而,导入技巧越多,我们越是需要择优录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唯美至尚,追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只有追求新颖,讲究灵活,注重科学的导入才是艺术的,深受学生青睐的。
例如:我组织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时,我先让学生大显神通,各自搜集材料,找出我们国家近年来发生的大事。学生大致列举了:2020年我国成功抗击疫情;2021年中国大陆国台办宣布制裁三名台独顽固分子名单;2022年我国成功举办第24届北京冬季奥会和北京残奥会;2022年春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窜访台湾等等。这时,我因势利导说:“这些事件有哪些对我们国家和人民生活是有利的?哪些事件又是危害我们国家安全的?”让整天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参与国家安全与威胁的讨论,学生会在有意无意中,获得我们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是那样的实实在在,意义重大,学习兴趣一下子大增,这是与满堂灌课堂教学大相径庭、无法比拟的!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一个有经验的道德与法治老师,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巧用导语,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认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核心素养,强化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二、讲授分析多元化,五味俱全享精彩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只有不会讲的老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吕叔湘语言学家说:“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讲活了”。“活”是打造高效课堂成功的精髓,是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根本捷径。
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办法是人想的,面包总是有的。只要我们不求甚解,善于激思启智,勇于站在学生的角度,敢于与学生一道同甘苦、共患难,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设法解决问题,就没有过不了的坎,只要努力拼搏,一切都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新课程理念日新月异,课程改革突飞猛进,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乘风破浪,敢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站在课程改革的最前列,敢于担当,砥砺奋进,做教学改革的弄潮儿。善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竭尽全力,恪尽职守,干一行,爱一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措施,不断少教多学,不断因繁就简,不断化难为易,让枯燥无味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灵动智慧,情趣盎然,阳光明媚,其乐融融。
妙趣横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从哪里来?从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中来;从情境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学生的实践操作中来;从教师幽默风趣的演讲中来;从别有洞天的专题讲座中来;从栩栩如生的时事政治中来;从师生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中来;从教师积极赏识鼓励学生教育中来,等等。说一千,道一万,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是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的注入式教学,而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恰到好处的循循善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实际出发,从教材出发,从学校出发,将学生、教材、教师进行整合,融会贯通,有的放矢,心有灵犀一点通。
例如:我组织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活出生命的精彩》时,我课前先让学生各自寻找许多身残志坚的典型事例,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知道身残志坚的许多仁人志士是那样的志存高远,毅力坚强,不甘落后,积极上进的高尚事迹,是多么的可亲可敬可爱,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想想美国海伦?凯勒在丧失了视觉、听觉的恶劣境况下仍然坚强不息成为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想想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张桂梅校长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举办高中女子特殊学校;想想贝多芬在身受严苛的管教下仍然练就成著名的“乐圣”、“交响乐之王”;想想司马迁身受腐刑仍然不遗余力完成巨著《史记》;想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安德烈耶维奇?柯察金在生活条件极其艰难情况下——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还通过口述完成《暴风雨所诞生的》大作;想想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因伤寒而左腿残疾情况下仍然翻译许多英文、法文论著,成为大名鼎鼎的数学家……这些学生自己获得的素材,比我们自己直接告诉他们的素材要强若干倍。帮助学生如此这般获取素材,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又有利于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减少苦口婆心的说教,可谓一举多得,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皆大欢喜。
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无止境,我们只有上下求索,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改进新举措,才能更上一层楼,适应新形势,实现教学相长。
三、“互联网+”常态化,核心素养竞风流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世纪,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活生生的现实,那就是我们所接触的知识与我们的学生几乎同步,有时还有可能在学生的后面获得新信息。因此,我们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这是不利于构建和谐课堂,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我们只有为师为友,与学生一道接近知识,亲近知识,享受知识,才能正确地求得知识。
“互联网+”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现在到处都是电脑,学生的学习已经不再是原来唯一的老师教、学生学,而是到处都可以学,随时都可以学,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知道知识的正确和错误,这是与传统教学无法相提并论的改进。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洗心革面,放弃那种还没有讲完,还有哪里没有讲清楚的顾虑,而是要大胆相信学生,大胆解放学生,让学生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尝试,多一些实践,要别具一格,解放学生的脑,放开学生的手,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认识学习需要自主,我是学习的主人,我学习,我快乐,我收获,我健康!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共同舞台,更是学生成长的基础摇篮。教师只是舞台的搭建者、提供者、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的责任在于点拨、激励、提高,学生的任务是主动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利用知识。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哉开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别开生面,另辟蹊径,想方设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得力助手,成为学生获取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载体。
如我组织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中的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时,很多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可谓一头雾水,不能深刻理解真正的“公平”与“正义”,这时,我组织学生展开用事实开辩论会,让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列举真实实例,然后大家讨论,最后得出功过是非,真正理解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正义”。通过开展丰富、生动、有趣的辩论活动帮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明辨是非,提升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倡导“公平”与“正义”,有利于促进学生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互联网+”是教育发展的新时代产物,更是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我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只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没有阻挡的必要。因此,我们要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巧施妙计,寻找学生喜闻乐见的捷径,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广阔天地里自由自在的展翅飞翔。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构建高效课堂,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入学生,成就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除了认真备课,还是认真备课,既要备教材,备学生,更要备教法。长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如果没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没有师生的积极互动,没有师生的寓教于乐,就不要谈什么减负增效,也不要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不变的真理。
参考文献:
[1]张金福.“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的未来教育构想[J].教育导刊,2020(12);
[2]杨秀丽.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学时代,2020(26);
[3]王远丹.多样化教学有利于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趣味课堂[J].情感读本,2019(12)。
【关键词】 初中政治;导入有趣;讲授多元;互联网+
教未见趣,必不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快乐是一根特别神奇的魔棒,如果把它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就会让枯燥无味的道德与法治变得生动有趣。所以,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应在“新”、“味”、“趣”、“乐”上下功夫,把激“情”、激“趣”、激“志”作为有效开展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中心工作,让学生多一些自主,多一些喜悦,多一些探索,多一些实践,多一些收获!
一、课堂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探究欲
新课程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提高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课伊始,趣亦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这一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法宝,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行之有效,水到渠成,马到成功!
妙趣横生的新颖导入是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成功的奠基石,我们必须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恰到好处地引导好一篇篇新课的导入语,让学生感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如此的吸引人,如此的有趣,如此的有魅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颖别致的导语多姿多彩,各有千秋。我们可以情境导入,可以悬念导入,可以多媒体导入,可以生活导入,可以故事导入,可以插图导入,可以提问导入,可以对话导入,可以引用新闻事件导入,可以复习导入等等,真是姹紫嫣红,千姿百态,应有尽有,分外妖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然而,导入技巧越多,我们越是需要择优录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唯美至尚,追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只有追求新颖,讲究灵活,注重科学的导入才是艺术的,深受学生青睐的。
例如:我组织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坚持国家利益至上》时,我先让学生大显神通,各自搜集材料,找出我们国家近年来发生的大事。学生大致列举了:2020年我国成功抗击疫情;2021年中国大陆国台办宣布制裁三名台独顽固分子名单;2022年我国成功举办第24届北京冬季奥会和北京残奥会;2022年春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窜访台湾等等。这时,我因势利导说:“这些事件有哪些对我们国家和人民生活是有利的?哪些事件又是危害我们国家安全的?”让整天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参与国家安全与威胁的讨论,学生会在有意无意中,获得我们学习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是那样的实实在在,意义重大,学习兴趣一下子大增,这是与满堂灌课堂教学大相径庭、无法比拟的!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一个有经验的道德与法治老师,总是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巧用导语,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认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核心素养,强化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二、讲授分析多元化,五味俱全享精彩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只有不会讲的老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吕叔湘语言学家说:“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方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讲活了”。“活”是打造高效课堂成功的精髓,是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行之有效的根本捷径。
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办法是人想的,面包总是有的。只要我们不求甚解,善于激思启智,勇于站在学生的角度,敢于与学生一道同甘苦、共患难,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设法解决问题,就没有过不了的坎,只要努力拼搏,一切都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新课程理念日新月异,课程改革突飞猛进,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乘风破浪,敢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站在课程改革的最前列,敢于担当,砥砺奋进,做教学改革的弄潮儿。善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竭尽全力,恪尽职守,干一行,爱一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改进教学措施,不断少教多学,不断因繁就简,不断化难为易,让枯燥无味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灵动智慧,情趣盎然,阳光明媚,其乐融融。
妙趣横生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从哪里来?从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中来;从情境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从学生的实践操作中来;从教师幽默风趣的演讲中来;从别有洞天的专题讲座中来;从栩栩如生的时事政治中来;从师生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中来;从教师积极赏识鼓励学生教育中来,等等。说一千,道一万,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不是一成不变,千篇一律的注入式教学,而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恰到好处的循循善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实际出发,从教材出发,从学校出发,将学生、教材、教师进行整合,融会贯通,有的放矢,心有灵犀一点通。
例如:我组织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活出生命的精彩》时,我课前先让学生各自寻找许多身残志坚的典型事例,一方面丰富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知道身残志坚的许多仁人志士是那样的志存高远,毅力坚强,不甘落后,积极上进的高尚事迹,是多么的可亲可敬可爱,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想想美国海伦?凯勒在丧失了视觉、听觉的恶劣境况下仍然坚强不息成为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想想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张桂梅校长在病魔缠身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举办高中女子特殊学校;想想贝多芬在身受严苛的管教下仍然练就成著名的“乐圣”、“交响乐之王”;想想司马迁身受腐刑仍然不遗余力完成巨著《史记》;想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安德烈耶维奇?柯察金在生活条件极其艰难情况下——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还通过口述完成《暴风雨所诞生的》大作;想想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因伤寒而左腿残疾情况下仍然翻译许多英文、法文论著,成为大名鼎鼎的数学家……这些学生自己获得的素材,比我们自己直接告诉他们的素材要强若干倍。帮助学生如此这般获取素材,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又有利于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减少苦口婆心的说教,可谓一举多得,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皆大欢喜。
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无止境,我们只有上下求索,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改进新举措,才能更上一层楼,适应新形势,实现教学相长。
三、“互联网+”常态化,核心素养竞风流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世纪,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活生生的现实,那就是我们所接触的知识与我们的学生几乎同步,有时还有可能在学生的后面获得新信息。因此,我们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将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这是不利于构建和谐课堂,不利于学生成长的!我们只有为师为友,与学生一道接近知识,亲近知识,享受知识,才能正确地求得知识。
“互联网+”教育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现在到处都是电脑,学生的学习已经不再是原来唯一的老师教、学生学,而是到处都可以学,随时都可以学,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知道知识的正确和错误,这是与传统教学无法相提并论的改进。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洗心革面,放弃那种还没有讲完,还有哪里没有讲清楚的顾虑,而是要大胆相信学生,大胆解放学生,让学生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尝试,多一些实践,要别具一格,解放学生的脑,放开学生的手,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充分认识学习需要自主,我是学习的主人,我学习,我快乐,我收获,我健康!
教以生为本,学以悟为根。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共同舞台,更是学生成长的基础摇篮。教师只是舞台的搭建者、提供者、参与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的责任在于点拨、激励、提高,学生的任务是主动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利用知识。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哉开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一定要别开生面,另辟蹊径,想方设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的得力助手,成为学生获取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载体。
如我组织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中的第八课“维护公平正义”时,很多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可谓一头雾水,不能深刻理解真正的“公平”与“正义”,这时,我组织学生展开用事实开辩论会,让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列举真实实例,然后大家讨论,最后得出功过是非,真正理解什么是“公平”,什么是“正义”。通过开展丰富、生动、有趣的辩论活动帮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明辨是非,提升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利于倡导“公平”与“正义”,有利于促进学生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大写的人。
“互联网+”是教育发展的新时代产物,更是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我们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只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没有阻挡的必要。因此,我们要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巧施妙计,寻找学生喜闻乐见的捷径,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广阔天地里自由自在的展翅飞翔。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构建高效课堂,让初中道德与法治深入学生,成就中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除了认真备课,还是认真备课,既要备教材,备学生,更要备教法。长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如果没有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没有师生的积极互动,没有师生的寓教于乐,就不要谈什么减负增效,也不要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所以,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建高效课堂,是我们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不变的真理。
参考文献:
[1]张金福.“互联网+教育”时代背景下的未来教育构想[J].教育导刊,2020(12);
[2]杨秀丽.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中学时代,2020(26);
[3]王远丹.多样化教学有利于打造初中道德与法治趣味课堂[J].情感读本,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