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拉紧“教学测评研”纽带 助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作者】 张瑞芳
【机构】 山西省晋城市星河学校
【正文】 2020年暑期,学校所在的教育主管部门为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文件精神,制定《晋城市城区小学学科“一主两翼”评价改革方案(试行)》。“一主”由区教研室部署,各学校围绕“主”制定“两翼”或“多翼”,“两翼”是区教研室在各学校实施的“多翼”评价中撷取的,“一主”和“两翼”都由区教研室统一组织考查评价,“一主”占评价体系中的70%,“两翼”占30%。
学校制定各学科“两翼”指标、落实形式以及展示方式并实施。语文学科的落地指标是整本书阅读和硬笔字强化。
下表,搭建了整本书阅读时间、活动主题、阅读纽带、建设人员,从四个维度规划,每日阅读养习惯→每月测评促提升→学期活动提能力→常规教研夯教学,互相影响,螺旋上升,助力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做好“教”:每日阅读,教师作为先行者和同行者,首先阅读同学们要读的书目,共读时间做好导读课、中期交流课和汇报展示课,导航学生阅读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行驶。
如:阅读文学评论家、现代作家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教师要先行阅读梳理——孔子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青少年时期、中年时期和中老年时期。
第一个时期,学习积淀过程(公元前551年——前517年)。孔子年幼时,父亲去世,受季札影响学着行礼,模仿祭祀,浸润在文化遗产丰富的鲁国。后来近20年,做了小官,收了第一批弟子,会见了老子,思想逐渐成熟,教育事业初显并想施展政治抱负。引用《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概括。
第二个时期,从政的故事(公元前517年——前497年),孔子短时间在齐国开展以失败告终的政治活动,大都待在自己的国家鲁国,从中都到司空再为司寇,虽然小有胜利,奈何不了其和鲁国贵族的斗争,终于决定出走,先向西——卫国。引用《论语》“道不同,不相为谋”来概括。
第三个时期,周游列国的故事(公元前496年——前484年),十年余,孔子和他的弟子辗转各国:卫、晋、陈、宋、楚等,虽然颠沛流离,甚至被拘留,挨饿,始终没有忘记初心——政治和教育,最终回到鲁国。引用《论语》“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来概括。
终其一生,是圣人施教的故事(公元前522年始),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也比较看淡政治生活,在政治见解上面貌一新,经过多年沉淀,反而觉得自己不朽的事业还是文化教育,所以他专心执教,也就是后人眼中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引用《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来概括。
做好“学”:一是每班学生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形成多个学习共同体,小组长每日发布阅读内容和任务,组员自由阅读,组内成员齐学共进。二是使用阅读导图。如,阅读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既要感受曹文轩笔下的三尽——第一写尽苦难,将苦难写到了最深刻;写尽美好,将美好写到极致;写尽大爱,将大爱写到充满生机与情谊,又要学习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掌握复述故事和生动形象描写人物的方法。所以,在组织学习时,我们使用了“空间写景热气球”、“提线小木偶”和“复述过山车”攻略卡。“空间写景热气球”意在引导学生写景要按照由近(远)到远(近)的顺序,做到条理清楚。借助“过山车”复述课文,提醒学生不要忘记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活动的“提线小木偶”作用是提醒学生塑造(分析)鲜活的人物形象离不开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
做好“测”:主要是借“机”测评,测评角度立足“获取信息、作出评价、整体感知、形成解释”等多方面,还是以《孔子的故事》为例,如:老子第一次见孔子的时候,孔子给老子送了什么见面礼?是从获取信息为测评角度;而,谁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和子路是个怎样的人?则考虑学生阅读整本书后作出评价的能力。再如,《灰尘的旅行》一书,“流行性感冒杆菌是怎样使人致病的”和“打疫苗能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预防相应疾病的发生,这是因为什么?”,就是从形成解释的角度测评。
做好“评”:一是“自评”,每位学生依照班级制定的评分细则自我评价;二是“互评”,小组合作学习的阅读方式,凸显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小组之间的合作竞争意识,变“外力驱动”为“内力自觉”,有效提升了阅读品质,增加了阅读实效。一书结束后评出“优秀阅读小组”;三是“他评”,学期结束,学校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年级层面,开展书签制作、读书笔记、报刊剪辑、读书手抄报等书面作品征集评比。校级层面,组织“师生阅读”“亲子阅读”比赛。去冬,师生50余组,亲子视频观看量达到11670人次。
做好“研”:我校的教研机制是“4.5+0.5”。一是保证时间充分;二是保证教研质量。每周每学科教师固定半天时间集(下转第79页)(上接第80页)体教研,教师分享阅读得失,交流阅读经验。我校申报的《整本书阅读线上与线下融合路径研究与实践》《统编小学语文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分别通过了晋城市教育局和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院的评审,已立项。
做好教和学:年级组统一内容,每日下午到校后20分钟练习时间,不同学段内容或者主题都遵循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如:从“点横撇捺”基本笔画到“左中右、上下”间架结构的汉字词语再到整句整段。教师借助视频,示范性地教学,指导学生练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做好评:每日教务处安排教师入班督查,发现班级优缺点及时反馈,并有针对性抽查,每周五以表格形式反馈本周联系情况,涉及到的包括:练字内容、教师辅导情况、优秀作品、改进措施等方面。
做好测和评:一学期内,结合“五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组织“我写我秀”书写活动,完成测评。上学期,我校以评价特色课程的形式书写了《论语》《毛泽东诗词》节选内容,这学期,练习书写了《悯农》《四时田园杂兴》《劳动最光荣》《五月》等同劳动有关系的内容。
做好“研”:上面已经提到了我校的教研模式。实践“强化硬笔字”的研究中,随时教研即时解决问题更有效果,如,四年级《海上日出》一文“镶”字的写法,最后一笔“乀”的起笔;再如,“讠”第二笔的书写技巧,年级组内的老师一边跟着视频练习一边研讨,一边在教学中实践着,效果很是明显。
“教学测评研”五部分,一个学期内不可分割,而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一个学期为一个周期,学期结束后,进行总结,制定下学期建设计划,既有一以贯之的方式方法,又能找到疼痛点,分析问题积极改进,努力实践,再次循环往复。
这样,细化了阅读和书写内容,强化了“整本书阅读”和“强化硬笔字”的“怎么教”的具体指导,以及对学习主体的多维度评价。第一,评价主体。每日读写,生生监督,教师、家长督查。第二,评价形式。阅读、书写以及活动,由平面纸张的表达到立体式多角度参与。第三,评价效果。不仅扩展了评价范围,而且多了一把衡量的尺子。如:阅读量、阅读积累、信息提取、阅读理解、感悟表达。第四,评价促教学改变。老师回到语文教育的本质,带着孩子们一起读书写字,领着孩子们在读写中用规范汉字表达。长期坚持,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就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学校制定各学科“两翼”指标、落实形式以及展示方式并实施。语文学科的落地指标是整本书阅读和硬笔字强化。
下表,搭建了整本书阅读时间、活动主题、阅读纽带、建设人员,从四个维度规划,每日阅读养习惯→每月测评促提升→学期活动提能力→常规教研夯教学,互相影响,螺旋上升,助力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做好“教”:每日阅读,教师作为先行者和同行者,首先阅读同学们要读的书目,共读时间做好导读课、中期交流课和汇报展示课,导航学生阅读行为朝着正确的方向行驶。
如:阅读文学评论家、现代作家李长之的《孔子的故事》,教师要先行阅读梳理——孔子的一生分为三个时期:青少年时期、中年时期和中老年时期。
第一个时期,学习积淀过程(公元前551年——前517年)。孔子年幼时,父亲去世,受季札影响学着行礼,模仿祭祀,浸润在文化遗产丰富的鲁国。后来近20年,做了小官,收了第一批弟子,会见了老子,思想逐渐成熟,教育事业初显并想施展政治抱负。引用《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概括。
第二个时期,从政的故事(公元前517年——前497年),孔子短时间在齐国开展以失败告终的政治活动,大都待在自己的国家鲁国,从中都到司空再为司寇,虽然小有胜利,奈何不了其和鲁国贵族的斗争,终于决定出走,先向西——卫国。引用《论语》“道不同,不相为谋”来概括。
第三个时期,周游列国的故事(公元前496年——前484年),十年余,孔子和他的弟子辗转各国:卫、晋、陈、宋、楚等,虽然颠沛流离,甚至被拘留,挨饿,始终没有忘记初心——政治和教育,最终回到鲁国。引用《论语》“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来概括。
终其一生,是圣人施教的故事(公元前522年始),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也比较看淡政治生活,在政治见解上面貌一新,经过多年沉淀,反而觉得自己不朽的事业还是文化教育,所以他专心执教,也就是后人眼中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引用《论语》“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来概括。
做好“学”:一是每班学生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形成多个学习共同体,小组长每日发布阅读内容和任务,组员自由阅读,组内成员齐学共进。二是使用阅读导图。如,阅读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既要感受曹文轩笔下的三尽——第一写尽苦难,将苦难写到了最深刻;写尽美好,将美好写到极致;写尽大爱,将大爱写到充满生机与情谊,又要学习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掌握复述故事和生动形象描写人物的方法。所以,在组织学习时,我们使用了“空间写景热气球”、“提线小木偶”和“复述过山车”攻略卡。“空间写景热气球”意在引导学生写景要按照由近(远)到远(近)的顺序,做到条理清楚。借助“过山车”复述课文,提醒学生不要忘记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活动的“提线小木偶”作用是提醒学生塑造(分析)鲜活的人物形象离不开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
做好“测”:主要是借“机”测评,测评角度立足“获取信息、作出评价、整体感知、形成解释”等多方面,还是以《孔子的故事》为例,如:老子第一次见孔子的时候,孔子给老子送了什么见面礼?是从获取信息为测评角度;而,谁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和子路是个怎样的人?则考虑学生阅读整本书后作出评价的能力。再如,《灰尘的旅行》一书,“流行性感冒杆菌是怎样使人致病的”和“打疫苗能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预防相应疾病的发生,这是因为什么?”,就是从形成解释的角度测评。
做好“评”:一是“自评”,每位学生依照班级制定的评分细则自我评价;二是“互评”,小组合作学习的阅读方式,凸显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了小组之间的合作竞争意识,变“外力驱动”为“内力自觉”,有效提升了阅读品质,增加了阅读实效。一书结束后评出“优秀阅读小组”;三是“他评”,学期结束,学校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年级层面,开展书签制作、读书笔记、报刊剪辑、读书手抄报等书面作品征集评比。校级层面,组织“师生阅读”“亲子阅读”比赛。去冬,师生50余组,亲子视频观看量达到11670人次。
做好“研”:我校的教研机制是“4.5+0.5”。一是保证时间充分;二是保证教研质量。每周每学科教师固定半天时间集(下转第79页)(上接第80页)体教研,教师分享阅读得失,交流阅读经验。我校申报的《整本书阅读线上与线下融合路径研究与实践》《统编小学语文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分别通过了晋城市教育局和山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院的评审,已立项。
做好教和学:年级组统一内容,每日下午到校后20分钟练习时间,不同学段内容或者主题都遵循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如:从“点横撇捺”基本笔画到“左中右、上下”间架结构的汉字词语再到整句整段。教师借助视频,示范性地教学,指导学生练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做好评:每日教务处安排教师入班督查,发现班级优缺点及时反馈,并有针对性抽查,每周五以表格形式反馈本周联系情况,涉及到的包括:练字内容、教师辅导情况、优秀作品、改进措施等方面。
做好测和评:一学期内,结合“五一”“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组织“我写我秀”书写活动,完成测评。上学期,我校以评价特色课程的形式书写了《论语》《毛泽东诗词》节选内容,这学期,练习书写了《悯农》《四时田园杂兴》《劳动最光荣》《五月》等同劳动有关系的内容。
做好“研”:上面已经提到了我校的教研模式。实践“强化硬笔字”的研究中,随时教研即时解决问题更有效果,如,四年级《海上日出》一文“镶”字的写法,最后一笔“乀”的起笔;再如,“讠”第二笔的书写技巧,年级组内的老师一边跟着视频练习一边研讨,一边在教学中实践着,效果很是明显。
“教学测评研”五部分,一个学期内不可分割,而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一个学期为一个周期,学期结束后,进行总结,制定下学期建设计划,既有一以贯之的方式方法,又能找到疼痛点,分析问题积极改进,努力实践,再次循环往复。
这样,细化了阅读和书写内容,强化了“整本书阅读”和“强化硬笔字”的“怎么教”的具体指导,以及对学习主体的多维度评价。第一,评价主体。每日读写,生生监督,教师、家长督查。第二,评价形式。阅读、书写以及活动,由平面纸张的表达到立体式多角度参与。第三,评价效果。不仅扩展了评价范围,而且多了一把衡量的尺子。如:阅读量、阅读积累、信息提取、阅读理解、感悟表达。第四,评价促教学改变。老师回到语文教育的本质,带着孩子们一起读书写字,领着孩子们在读写中用规范汉字表达。长期坚持,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就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