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构建语文智慧课堂,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作者】 王桂华
【机构】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旧莫乡旧莫中心校
【正文】 【摘 要】 善教者善导,善导者高效。语文教师要善于追求“做智慧的语文教师”。“用心灵塑造心灵,用智慧启迪智慧”是现代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取得成功的奠基石。我们只有尊重学生,张扬学生个性,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才能真正实现从“教中心”走向“学中心”;实现师生理想的减负增效;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与时俱进,增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贵引导;问题意识;读写结合
“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在于“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和发展学生”;在于循序渐进地导疑、导趣、导思、导法,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师生智慧的秘诀在于勤奋好学,博学的秘诀在于博览群书,巧学的秘诀在于举一反三,教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开拓创新,激思启智,张扬个性,形成技能。
一、施教之功,贵在引导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寄成功之语,道成功之情,获成功之喜,悟成功之理。”想方设法让小学生爱上语文知识的学习。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言简意赅,哲理深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语文知识方法的学习技巧,帮助学生自己寻找知识获得的捷径。
语文知识随处可见,我们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里。如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孝老爱亲,与老师、和同学、同家长交流,无一不是需要语文这个交际工具。我们只有设身处地地为小学生着想,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帮助小学生认识世界,言行举止都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让小学生真正学好语文知识。
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我们所教的教材,都是作者通过生活的有效提炼,才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因此,学习一篇篇精美的课文,我们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一个个问题,如果是我们师生自己,应该如何处理,作者的见解与我们师生的见解是否存在差异,差异表现在哪里,谁是谁非,要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能千篇一律,寻求唯一答案。我们只有智慧地教,才能促使学生智慧地学。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学习任何一篇课文,我们都要讲究方法,注重技巧。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侧重点,或重在讲授,或重在复习,或重在测试,或重在讲评,或重在阅读,或重在练习等等,我们需要进行一一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如对于低年级教材,我们要重在识字教学,对于高年级教材,我们要重在阅读写作指导。如我在组织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课季羡林的《怀念母亲》时,我激发学生思考:本文写了几个母亲?分别是哪两个母亲?作者是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怀念的?对两个母亲的怀念说明作者的感情如何?我们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真挚的感情,心怀感恩)待学生一一完成后,安排学生写作:我的母亲。如此这般引导学生阅读,学生既能理解课文含义,又能对母亲情有独钟,懂得父母亲人的付出,掌握写作积累的好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可谓一举多得,恰到好处。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有付出就有收获。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确实需要我们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学生,深入课堂精彩,才能成就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设疑问难,激思启智
问题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问题是思维的法宝。现代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要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学生的“学”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
学问,学问,不懂就问。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从疑开始。长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领学生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教要以生为本,学要以悟为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能有所得。设疑问难,激思启智是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激发小学生有效思维的动机、增强小学生求知欲的重要举措,更是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教学秘诀。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技能,也是成就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我们要讲究关爱小学生,多给予小学生爱,让小学生在和谐课堂中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注重多表扬,少批评,特别的爱给予特别的学生。
激励就是爱,激励就是成功。只有让小学生在温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爱,小学生才会各抒己见,善于表达真情实感。课堂教学不是为了“教”而“教”,目的在于通过语文教师智慧的“教”实现学生快乐的“学”。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要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着、感动着、快乐着、收获着;要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要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增强能力。
语文教学的智慧在于多问。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操作,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质疑问难的过程。提问的技巧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为了写作,我们可以问题目;可以问中心句;可以问关键词;可以问文章范围;可以问文章主旨;可以问文章梗概等等,要注重开放,不要受局限,才能打开小学生的思绪。如我组织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时,就有学生提问:第一自然段既然说了一碧千里,就是很大,那为什么并不茫茫呢?又有学生提出,倒数第二自然段中说:“姑娘们带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羞涩和大方不矛盾吗?还有学生问,第一自然段说:“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可爱跟空气有什么关系呢?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不拘一格。这样启发,学生学得有滋有味,理解深刻,效果显而易见。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需要我们解放学生的脑、放开学生的手,迈开学生的腿,擦亮学生的眼。
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语文教学要注重听说读写的有机融合。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我们只有注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整合,融会贯通,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学习语文要从点点滴滴开始,我们不能一蹴而就,想当然。需要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聚沙成塔,积水成渊。只有注重词语、成语、句子修辞的积累,才能慢慢实现文章的精彩。学习语文的智慧化教学从哪里来,就从日久天长的阅读教学积累中来。一篇篇精美的课文总是有它的可取之处,或一字一句,或一点一横,或只言片语,总是有它的价值所在。我们需要引领小学生善于挖掘语文教学的富矿,不断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力求它山之石,攻己之玉。
袁枚说:“但肯寻诗便有诗。”夏茹冰说:“水本无痕,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平生多阅历,心中有丘壑。多读心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语文学习就是这样,爱上语文,我们就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走遍天下都不怕。语文知识的美在哪里,就在我们善于发现的字里行间里,就在我们喜欢青睐的生活故事里。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博览群书,才能积累写作素材,才能下笔如有神。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可以详读《论语》,领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之道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阅读《史记》,欣赏中华民族自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成长画卷,认识司马迁身残志坚终成巨著的顽强与不屈;浏览《三国》《水浒》,分享战争的惨烈和忠义的价值;观看《红楼》,憎恨贾家奢华糜烂的生活,学习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力、创作力。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专家三番五次精选而成,无一不是情真意切,文质兼美,有利于我们阅读和写作的佳作。因此,我们一定要引领小学生反复玩味,寻找属于自己所需要的写作素材,养成阅读与写作并重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好习惯,益于终身。
法国哲学家保罗?萨特曾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再创造。”语文课堂教学时我们要善于触动学生的情感区域,学生的情感方能自由流淌,自然倾泻。特别是要注重创设以激发兴趣为宗旨,以审美愉悦为突破口,以提高效率为中心,以读写结合为主线的情趣氛围;特别注重有意识地把学生一步步引入盛境,让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一个个场景秀色可餐;一个个故事生动有趣,语文课堂教学才会生机勃勃,情趣盎然,妙趣横生。
一日不写手生,一日不读口生。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如我组织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9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后,积极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写作特点:抓住童年生活中的印象最深刻的典型事例,突出童年生活的感受,叙议结合,注重真情实感。并通过一事一议让小学生写一写自己获得的启示。感悟生活的真谛!如此这般,阅读与写作相互渗透,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会与日俱进,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马到成功。
总之,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点燃学生睿智是我们教学不变的宗旨。智慧课堂的构建需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智慧课堂是师生心灵相融的课堂,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优化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打造高效课堂,灵动课堂,智慧课堂,成就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晓丹.浅谈如何构建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9(16)
[2]李清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阅读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1(12)
[3]张映泽.“读美文、学作文”系列.《小学生阅读》,2021(6)。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贵引导;问题意识;读写结合
“教育的真谛在于启迪智慧。”“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在于“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和发展学生”;在于循序渐进地导疑、导趣、导思、导法,不断增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师生智慧的秘诀在于勤奋好学,博学的秘诀在于博览群书,巧学的秘诀在于举一反三,教学成功的秘诀在于开拓创新,激思启智,张扬个性,形成技能。
一、施教之功,贵在引导
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寄成功之语,道成功之情,获成功之喜,悟成功之理。”想方设法让小学生爱上语文知识的学习。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言简意赅,哲理深刻。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语文知识方法的学习技巧,帮助学生自己寻找知识获得的捷径。
语文知识随处可见,我们小学生的语文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里。如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孝老爱亲,与老师、和同学、同家长交流,无一不是需要语文这个交际工具。我们只有设身处地地为小学生着想,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帮助小学生认识世界,言行举止都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让小学生真正学好语文知识。
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我们所教的教材,都是作者通过生活的有效提炼,才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因此,学习一篇篇精美的课文,我们可以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一个个问题,如果是我们师生自己,应该如何处理,作者的见解与我们师生的见解是否存在差异,差异表现在哪里,谁是谁非,要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能千篇一律,寻求唯一答案。我们只有智慧地教,才能促使学生智慧地学。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学习任何一篇课文,我们都要讲究方法,注重技巧。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侧重点,或重在讲授,或重在复习,或重在测试,或重在讲评,或重在阅读,或重在练习等等,我们需要进行一一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如对于低年级教材,我们要重在识字教学,对于高年级教材,我们要重在阅读写作指导。如我在组织学习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课季羡林的《怀念母亲》时,我激发学生思考:本文写了几个母亲?分别是哪两个母亲?作者是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怀念的?对两个母亲的怀念说明作者的感情如何?我们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真挚的感情,心怀感恩)待学生一一完成后,安排学生写作:我的母亲。如此这般引导学生阅读,学生既能理解课文含义,又能对母亲情有独钟,懂得父母亲人的付出,掌握写作积累的好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可谓一举多得,恰到好处。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有付出就有收获。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确实需要我们实事求是,正确引导学生,深入课堂精彩,才能成就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设疑问难,激思启智
问题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问题是思维的法宝。现代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要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学生的“学”要在教师的引领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
学问,学问,不懂就问。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从疑开始。长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领学生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教要以生为本,学要以悟为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维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能有所得。设疑问难,激思启智是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激发小学生有效思维的动机、增强小学生求知欲的重要举措,更是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教学秘诀。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提升小学生的学习技能,也是成就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我们要讲究关爱小学生,多给予小学生爱,让小学生在和谐课堂中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注重多表扬,少批评,特别的爱给予特别的学生。
激励就是爱,激励就是成功。只有让小学生在温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爱,小学生才会各抒己见,善于表达真情实感。课堂教学不是为了“教”而“教”,目的在于通过语文教师智慧的“教”实现学生快乐的“学”。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要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着、感动着、快乐着、收获着;要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放飞思想、张扬个性、形成能力;要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智慧、生成智慧、增强能力。
语文教学的智慧在于多问。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不断操作,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质疑问难的过程。提问的技巧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为了写作,我们可以问题目;可以问中心句;可以问关键词;可以问文章范围;可以问文章主旨;可以问文章梗概等等,要注重开放,不要受局限,才能打开小学生的思绪。如我组织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课《草原》时,就有学生提问:第一自然段既然说了一碧千里,就是很大,那为什么并不茫茫呢?又有学生提出,倒数第二自然段中说:“姑娘们带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羞涩和大方不矛盾吗?还有学生问,第一自然段说:“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可爱跟空气有什么关系呢?我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自己去寻找答案,不拘一格。这样启发,学生学得有滋有味,理解深刻,效果显而易见。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现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就需要我们解放学生的脑、放开学生的手,迈开学生的腿,擦亮学生的眼。
三、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语文教学要注重听说读写的有机融合。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翼。我们只有注重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整合,融会贯通,才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学习语文要从点点滴滴开始,我们不能一蹴而就,想当然。需要认认真真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聚沙成塔,积水成渊。只有注重词语、成语、句子修辞的积累,才能慢慢实现文章的精彩。学习语文的智慧化教学从哪里来,就从日久天长的阅读教学积累中来。一篇篇精美的课文总是有它的可取之处,或一字一句,或一点一横,或只言片语,总是有它的价值所在。我们需要引领小学生善于挖掘语文教学的富矿,不断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力求它山之石,攻己之玉。
袁枚说:“但肯寻诗便有诗。”夏茹冰说:“水本无痕,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平生多阅历,心中有丘壑。多读心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语文学习就是这样,爱上语文,我们就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走遍天下都不怕。语文知识的美在哪里,就在我们善于发现的字里行间里,就在我们喜欢青睐的生活故事里。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博览群书,才能积累写作素材,才能下笔如有神。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可以详读《论语》,领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之道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阅读《史记》,欣赏中华民族自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成长画卷,认识司马迁身残志坚终成巨著的顽强与不屈;浏览《三国》《水浒》,分享战争的惨烈和忠义的价值;观看《红楼》,憎恨贾家奢华糜烂的生活,学习曹雪芹高超的写作技巧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力、创作力。
小学语文教材都是经过专家三番五次精选而成,无一不是情真意切,文质兼美,有利于我们阅读和写作的佳作。因此,我们一定要引领小学生反复玩味,寻找属于自己所需要的写作素材,养成阅读与写作并重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好习惯,益于终身。
法国哲学家保罗?萨特曾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再创造。”语文课堂教学时我们要善于触动学生的情感区域,学生的情感方能自由流淌,自然倾泻。特别是要注重创设以激发兴趣为宗旨,以审美愉悦为突破口,以提高效率为中心,以读写结合为主线的情趣氛围;特别注重有意识地把学生一步步引入盛境,让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一个个场景秀色可餐;一个个故事生动有趣,语文课堂教学才会生机勃勃,情趣盎然,妙趣横生。
一日不写手生,一日不读口生。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如我组织学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9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后,积极引导学生讨论课文的写作特点:抓住童年生活中的印象最深刻的典型事例,突出童年生活的感受,叙议结合,注重真情实感。并通过一事一议让小学生写一写自己获得的启示。感悟生活的真谛!如此这般,阅读与写作相互渗透,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会与日俱进,循序渐进,水到渠成,马到成功。
总之,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点燃学生睿智是我们教学不变的宗旨。智慧课堂的构建需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智慧课堂是师生心灵相融的课堂,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不断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优化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打造高效课堂,灵动课堂,智慧课堂,成就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晓丹.浅谈如何构建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J].中国校外教育,2019(16)
[2]李清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阅读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21(12)
[3]张映泽.“读美文、学作文”系列.《小学生阅读》,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