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作者】 郑 评

【机构】 广西平南县大安镇第一初级中学



【正文】  【摘 要】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学作为奠基教育平台的重任。教学中,我们应营造和谐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创新思维,利用学生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关键词】 初中语文;创新思维;培养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到:“教育是知识传播、创新、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要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创新思维是主要的,它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核心要素。作为奠基的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既有学科优势,又是责任所在。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和语文学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打破诸多条条框框的束缚,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使学生认知活动得以充分体现,获得良好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下面,我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培养途径策略。
  一、营造和谐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是的,兴趣是学生克服学习困难,增强学习动力的内部驱动。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告诉我,就是积极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的氛围,以便让学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条件,能感受到心理自由与安全,他们思维就会自由驰骋,想象丰富。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民主教学,灵活地采用多种教学法,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设成功情境等手段,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竞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争当课余小作家等活动,极力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和教师一起进入思维佳境。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积极组织、引导、控制处于学习主体的学生,学生才能自主学习,自由发问,独立探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从而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贵有疑。思、疑不仅能启动思维工作,还能让学生促进创新生成。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维是教学的首要任务。然而,我们现行学生很少有生动思考质疑的,大多需要我们教师启发诱导,才能打开他们思维的启动机。创新性思维是创新的实质和核心,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而决不是建立在人云亦云的基础上的。学生自己能提出疑问,说明学生能独立思维,深入思考,这其中就包含着创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质疑,解疑作为教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与教学重难点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求变创新不落俗套的质疑;引导学生动脑筋,从各个方面,多个角度,敢于打破“陈规”去思考,不被“陋见”所束缚,善于多方位的观察,多层次分析,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人云亦云,不附会权威、书本中现成的结论。只有这样,学生创新思维才能获得良好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多鼓励,即使是某些突发奇想中的问题有所偏大,也不可斥之为“跑题”、“钻牛角尖”,而应因势利导,透彻进行分析,以便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奇花竞放。有了这样的心理自由氛围,让学生放飞思维就有了安全感,从而为学生放开思维、创新思维提供了动力,这给造就一批充满创新能力,又丰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营造了良好环境。久而久之,学生由质疑到释疑,思想活跃了,意识加强了,课堂内外越来越多的创新思维火花就会迸发出来。
  三、利用学生想象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丰富的想想,能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因为想象力是通向创造的翅膀,是学生探索活动和创造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借助想象力,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像,表象储备愈丰富,创新力才会愈突出,愈合情合理,极力为学生铺设一条充满创造,通向成功的会学之路。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就其本身而言,是师生心灵的共同交流、沟通的过程。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都是与文章作者的心灵和情感进行的超时空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的挖掘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没有学生的想象,只能在作者的语言文字上玩游戏,更不能引发学生心灵与情感的共鸣。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许多文质兼美的诗歌与文章,我们应充分利用身边的这些素材,让学生的思想尽情的遨游。例如:学习《沁园春·雪》时,我首先指导学生反复地、有表情地大声朗读:“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然后,引导学生闭着眼睛进行想象,此时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幅幅壮美的画面,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和由衷的赞美之情从字里行间溢出并感染着师生,我们仿佛和诗人一起正站在高山之巅,眺望袓国的山河。由于南方的学生几乎没见过大雪纷飞的场面,以及大河冰冻的情景,我就通过多媒体演示有关的照片、图片、资料,使学生切切实实的感受到北国冰天雪地的壮阔意境,使学生的感受更加具体而真实。另外,像《木兰诗》、《醉翁亭记》、《威尼斯商人》等文章,在学习中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来加深对作品中人物刻画、景物描绘、矛盾揭示等方面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着力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奠基的语文教学,我们不能总为“应试”着想,在素质教育高举的今天,语文教学应着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埋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是其中的重要任务。作为一线教师,要勇于担当这份责任,在日常教学中从细节中去落实培养。
  参考文献:
  [1]曹东会,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微[J].中学教学参考,2016年。
  [2]周凌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J].中国教师,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