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作者】 张广洲

【机构】 湖北省黄梅县小池镇第二中学



【正文】  【摘 要】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在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主要分析现阶段农村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农村初中;教学有效性;面临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课堂改革的逐步推进,农村初中学校的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在所有学科中,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问题尤为凸显,初中阶段两极分化问题远比小学阶段更为严重。后进生所占比例也较大,特别是从八年级起表现得更为明显,到了九年级有一半同学干脆放弃学习数学学科,数学课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或打瞌睡,至于数学作业就更不用谈了。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拳头”数学学科主导地位。为什么会造成初中阶段数学成绩两极分化严重的原因?有何对策?笔者就结合人个的思考和教学实践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农村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农村初中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有“偏差”,其主要还是应试教育为主。 
  国内虽然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高中阶段的招生,仍以学生中考的分数为主。农村学校的评价,仍然是以各校中考成绩和录取高中(或重点高中)的学生数来评价考核(重点高中一个班也就几个),以至于社会对当地一所初中的好坏评价,也是以每年中考上重点高中的人数来吹捧。在这种评价机制下,一线老师们的指挥棒也就从抓全体学生到能考上高中的学生身上了。导致乡村初中课堂教学主要围绕有希望上高中的学生来教学。其原因还有就是:从七年级至九年级,随着数学内容增加、难度不断加深、加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信心渐失,差生也不断涌现出来。
  2.农村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有“局限”,数学课堂教学仍以传统模式为主。
  在农村多数教师注重自己的主导地位,听到的是教师“一言堂”和少数学生“应和”的声音,一堂课很难看见有学生参与的数学活动,最多是穿插一些提问,教师过于注重自己教学行为的演示,这种演示主要是教师的课堂把控和个人表现。于是,学生就成了“配角”和“观众”,从而,课堂教学成了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过多的是教师单方面活动。久而久之,许多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对数学产生了厌倦心理,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导致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3.农村家庭条件和生活经验上有“制约”,动手能力不够及学习方式不当,缺乏自信。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很多劳动力外出打工,以致留守儿童数量增多,缺乏父母们的关心和爱护,以及在学习上正确指导,加上爷爷奶奶对他们的溺爱,造成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认识和信心不够,这种情况给农村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也阻碍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再就是在农村没有条件接触到更多、更新鲜的事物,造成他们的生活经验严重不足。然而,数学学科特点,知识点源于生活实际,只有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才能在学习中游刃有余。
  二、结合教学实践,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就以上几点问题,作为一线农村初中数学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均衡学生间发展,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育教学。
  1.关心留守儿童,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对于留守儿童,初中数学教师要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要树立起他们对学习的信心。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简单基础的课堂提问,让留守儿童回答,然后对他们进行鼓励和表扬,还可以通过发放一些简单的小奖品等,让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树立起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另外,教师还要做他们的朋友,积极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让他们建立起对数学教师的信任,在数学课上能够认真地听讲,积极主动地学习。
  2.教师尽量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基于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地采用生活化教学的方法,在形象具体的环境中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教师在教学“数轴”时,可以将“体温计”引进教学中,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轴”随处可见。又如:在教学“确定圆的条件”这一节时,可以通过强调“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这一重难点,指导学生动手制作圆镜,以达到积累学生生活经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起来感觉无味,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先引入国王赏麦的故事:“传说西塔发明了国际象棋而使国王十分高兴,他决定要重赏西塔,西塔说:‘我不要你的重赏,陛下,只要你在我的棋盘上赏一些麦子就行了。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2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4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8粒,在第4个格子里放16粒,依此类推,以后每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满第64个格子就行了’。区区小数,几粒麦子,这有何难,‘来人’,国王命令道。然而,一动手放起来,国王便呆住了。”这时,教师看了看学生那好奇的目光,接着说:国王为什么呆住了呢?国王能够满足西塔的要求吗?于是,学生本能地对问题产生了浓厚兴趣,渴望知道其中的奥秘。
  还有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不够,造成学生在学习时,对于数学概念不能正确的理解。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多为学生创建一些阅读数学书籍的机会,让学生在不断的阅读中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在做练习时,对于冗长复杂的数学题目,要认真阅读,仔细剖析,在分析的过程中正确理解题目的意图,在理解题目意图的基础上认真解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只有充分的认识到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地采取方法应对,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应不断的探索、归纳、总结。相信,我们学生的数学成绩一定能够有一个质的飞跃,从而提高整体成绩,缩小两极分化也一定会取得实质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