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高中数学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仇丹娜
【机构】 广西柳州市钢一中学
【正文】 【摘 要】 信息技术可以动态的、直观的,以图片、视频、文字的表现形式展现高中数学的难点,故教师应当营造科学的教学氛围,指导学生理解、感受到数学知识点的学习的方法及技巧,可让学生在认识、探索、思考的过程中建构数学思维。但是,由于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可能会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图形的变换及立体几何知识点的应用方法,故需要教师积极提设教学问题,指导学生在思维、探索、认知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问题解决计能力,进而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逻辑分析、思考探究、自主探讨能力,促使学生能深入理解函数、代数、圆锥曲线、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点。在此过程中,教师需阐述各类知识点的讲述方式,结合多维度的思考探究模式并利用信息技术,促使学生深入探讨各类数学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有利的。
1、巧用几何画板,化解教学难点
高中数学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实验、归纳,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模糊到清晰,大胆地提出数学问题。通过抽象、推理、建模、运算等多种活动,建立数学理论体系,并运用这些理论去解决问题。但是,有些内容难度较大,对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要求较高。教师使用几何画板,可以使静态的图形变动态、抽象的概念变形象、枯燥的内容变有趣,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几何画板画出的图形与黑板或草稿纸上的图形不同,是动态的,并可保持设定的几何关系不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在动态中观察几何规律的平台。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动点轨迹问题,可以通过几何画板的动画效果实现,方便验证和利用数学理论,这种数形结合的方法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立体几何中的各种空间图形,可以通过几何画板立体化的呈现,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总之,几何画板的应用,可以揭露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方便学生理解,降低学习难度。
2、创设情境,感受知识构建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应该摒弃以往“教师传授,学生接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疑问的基础上开展学习活动。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和交流互动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在感受知识的过程中,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如生活化情境、问题式情境、启发式情境及游戏式情境等,进而创造一个活泼、生动、有趣、形象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利用“情境创设—建立模型—解释知识—应用知识—拓展思维”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知识构建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
3、借助信息技术挖掘知识点,突显学科细节
利用信息技术挖掘细节内容,指导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完成典型例题,在一题多解的探索过程中掌握解题方式。因此,教师应当整合本章的易错点及难点,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深度理解的过程中掌握图形的变换规律。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当不断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动态,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建议。例如,在人教版《抛物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说明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三种图像的关系,要求学生以代数的思维进行几何方面知识点的导学练习。其中,教师可分别展示y2=±2px、x2=±2py图像之间的关系,展示出抛物对称轴、焦点位置,要求学生根据图像确定定义的内涵。此时,教师可说明直线与抛物线位置的关系,说明联立方程法、点差法的处理技巧。为了帮助学生进行导学练习,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动图,观察函数和直线相交时的实际情况。在动画中,直线可能会与函数存在三种关系,即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与抛物线相切)或者是没有交点(相离),故探索中应当采用分类讨论的思路进行解题与思考。
4、运用教学平台,实现智能分析
因材施教是现阶段新课标提出的重要原则,其符合学生的基本发展规律。为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需要想办法构建有效的分层教学。为此,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需要想办法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进行定性分析。在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分析已经逐渐普及化,数学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软件构建学生档案,明确学生的发展情况。如此一来,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教学要求和设计的分层化构建,达成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升。同理,为了提升教学评价的针对性,教师就可以结合大数据分析,明确学生近期的学习状态变化,并结合具体发现对学生提出评价,引导学生实现发展。例如,在进行《空间的几何体》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构建有效化的分层教学,教师在教学前需要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作出研究,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方式就学生现阶段的能力发展情况作出评定。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可以使用大数据平台分析学生近期评测或月考的成绩,而后结合学生课堂观察界定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完成教学评定后,教师就能围绕学生的实际发展对教学要求进行分层设计。一般而言,学生的分层可以划分为三个层级,分别对应较弱、一般、较好,在完成分级后,教师就要再结合分级就本课的要求进行划分。像这样,通过有效分层的进行,学生的发展就可以得到界定,其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培养。
5、利用信息技术激发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符合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人们积极探究数学知识的最大原动力。高中学生在综合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只有在发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一个东西,才有机会带着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自觉地投身于综合学习研究。目前信息化综合教学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教学特点赢得了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广泛喜爱,解决了学生对高中数学综合学习工作兴趣不高的难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过程中,也就应该更善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唤起中小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调动高中学生的综合学习工作主动性和探究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学习工作效率可以提高我国高中数学的综合教学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制作出层次分明、内容合理的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通过应用其他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教学难点。在信息技术辅助下的高中课堂会更富有魅力,使得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郭衎,曹一鸣.高中数学课程中信息技术使用的国际比较——基于中国等十四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5):119+125.
[3]史宁中.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中的关键问题[J].数学教育学报,2018(1):8—10.
[4]罗宇军.执果索因法破解数学实验困境——以轨迹(曲线)问题为例[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6):53—55.
[5]陶维林.几何画板实用范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高中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逻辑分析、思考探究、自主探讨能力,促使学生能深入理解函数、代数、圆锥曲线、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点。在此过程中,教师需阐述各类知识点的讲述方式,结合多维度的思考探究模式并利用信息技术,促使学生深入探讨各类数学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有利的。
1、巧用几何画板,化解教学难点
高中数学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实验、归纳,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模糊到清晰,大胆地提出数学问题。通过抽象、推理、建模、运算等多种活动,建立数学理论体系,并运用这些理论去解决问题。但是,有些内容难度较大,对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要求较高。教师使用几何画板,可以使静态的图形变动态、抽象的概念变形象、枯燥的内容变有趣,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几何画板画出的图形与黑板或草稿纸上的图形不同,是动态的,并可保持设定的几何关系不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在动态中观察几何规律的平台。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动点轨迹问题,可以通过几何画板的动画效果实现,方便验证和利用数学理论,这种数形结合的方法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立体几何中的各种空间图形,可以通过几何画板立体化的呈现,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总之,几何画板的应用,可以揭露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方便学生理解,降低学习难度。
2、创设情境,感受知识构建过程
新课程改革强调探究式学习,要求教师应该摒弃以往“教师传授,学生接收”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疑问的基础上开展学习活动。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具体能力,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知识体系构建的过程和交流互动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在感受知识的过程中,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进行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如生活化情境、问题式情境、启发式情境及游戏式情境等,进而创造一个活泼、生动、有趣、形象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利用“情境创设—建立模型—解释知识—应用知识—拓展思维”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知识构建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形成自主探究的意识。
3、借助信息技术挖掘知识点,突显学科细节
利用信息技术挖掘细节内容,指导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完成典型例题,在一题多解的探索过程中掌握解题方式。因此,教师应当整合本章的易错点及难点,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索、深度理解的过程中掌握图形的变换规律。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当不断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动态,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建议。例如,在人教版《抛物线》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说明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三种图像的关系,要求学生以代数的思维进行几何方面知识点的导学练习。其中,教师可分别展示y2=±2px、x2=±2py图像之间的关系,展示出抛物对称轴、焦点位置,要求学生根据图像确定定义的内涵。此时,教师可说明直线与抛物线位置的关系,说明联立方程法、点差法的处理技巧。为了帮助学生进行导学练习,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动图,观察函数和直线相交时的实际情况。在动画中,直线可能会与函数存在三种关系,即有两个交点、一个交点(与抛物线相切)或者是没有交点(相离),故探索中应当采用分类讨论的思路进行解题与思考。
4、运用教学平台,实现智能分析
因材施教是现阶段新课标提出的重要原则,其符合学生的基本发展规律。为了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需要想办法构建有效的分层教学。为此,教师在教学实际中需要想办法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进行定性分析。在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分析已经逐渐普及化,数学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软件构建学生档案,明确学生的发展情况。如此一来,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就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教学要求和设计的分层化构建,达成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提升。同理,为了提升教学评价的针对性,教师就可以结合大数据分析,明确学生近期的学习状态变化,并结合具体发现对学生提出评价,引导学生实现发展。例如,在进行《空间的几何体》这一课的教学时,为了构建有效化的分层教学,教师在教学前需要结合本课的教学实际作出研究,运用大数据分析的方式就学生现阶段的能力发展情况作出评定。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可以使用大数据平台分析学生近期评测或月考的成绩,而后结合学生课堂观察界定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在完成教学评定后,教师就能围绕学生的实际发展对教学要求进行分层设计。一般而言,学生的分层可以划分为三个层级,分别对应较弱、一般、较好,在完成分级后,教师就要再结合分级就本课的要求进行划分。像这样,通过有效分层的进行,学生的发展就可以得到界定,其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培养。
5、利用信息技术激发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符合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人们积极探究数学知识的最大原动力。高中学生在综合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只有在发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一个东西,才有机会带着积极的学习态度主动自觉地投身于综合学习研究。目前信息化综合教学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教学特点赢得了学生和任课教师的广泛喜爱,解决了学生对高中数学综合学习工作兴趣不高的难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过程中,也就应该更善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唤起中小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调动高中学生的综合学习工作主动性和探究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高中学生的综合学习工作效率可以提高我国高中数学的综合教学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能够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身心发展特点,制作出层次分明、内容合理的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并通过应用其他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教学难点。在信息技术辅助下的高中课堂会更富有魅力,使得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郭衎,曹一鸣.高中数学课程中信息技术使用的国际比较——基于中国等十四国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5):119+125.
[3]史宁中.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中的关键问题[J].数学教育学报,2018(1):8—10.
[4]罗宇军.执果索因法破解数学实验困境——以轨迹(曲线)问题为例[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1(6):53—55.
[5]陶维林.几何画板实用范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