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农村初中语文听说训练的教学探究
【作者】 曾晓利
【机构】 四川德阳市中江县御河中学
【正文】 【摘 要】 加强听说训练,发展学生听说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责任。我们应弃只重读写而忽视听说的“应试”模式,创新策略,强化过程,有效落实。
【关键词】 初中语文;听说训练;开展;教学策略
听、说能力是我们语文实践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新课标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学生读写能力是学生走上社会进行交际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广大的农村初级中学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忽略听说能力的训练,必须入时“刹车”,不但应注重读写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听说训练。良好的综合的听说读写能力,才是我们语文教学应追寻的基本方向。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谈谈农村语文听说训练的开展策略。
一、规范教学语言,确保训练质量
教学语言是教学开展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更是教师传统教学信息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规范教师教学语言,不仅有利于教学的有效推进,更利于学生听说能力培养的有效训练。因为教学语言本身就具有良好的示范性,能给学生语言发展,特别是说的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因此,只有要教学中抓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有效设计教学语言,做到讲解内容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表达上必须吐字清晰、简洁明了,就能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又特别是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的朗读语言能给学生最好的朗读引导,实现“以读促说”、“以读促听”的效果,如在教授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教师充满激情的朗读、壮丽画面的描述、海燕的呼唤等,教师以声情并茂的讲解就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的示范作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口头表达技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提高自身教学语言能力,这给学生听说能力的提升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搭建听说平台,加强能力训练
任何一项能力的形成,都需要反复的实践训练,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听、说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我们有意而为之的反复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听说能力培养平台,加强训练。
(一)巧妙设计问答、讨论平台。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这样的说的能力需要我们反复训练,而训练的平台不是另辟蹊径,而是结合阅读课教学进行听说训练,具体方法就是设置巧妙设计问答、讨论平台,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口语表达的意识。例如,在教学《白杨礼赞》一文中的“黄土高原”的景色描写时,我们可以以此来着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首先,由教师范读景色描写的段落,要求学生说场面描写中的风景;接着,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的生长环境?用了哪些比喻?是否贴切?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白杨?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陈述讨论结果。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问题串”的方式,既激发了学生探究意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交流讨论的积极性,在活动中促进了他们听说能力的提升。
(二)抓住训练点,做到课课有练。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听说读写统一的实践,而传统“应试”教学,只重视了“应考”的读和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听、说载体的运用,导致学生听说能力没有得到应的提高。在全面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教师必须改革教法,有效捕捉教材中的听说训练点,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例如,在教学《山市》时,首先入课时我们就可通过多媒体播放flash动画,并配合课文朗读,让学生在视听综合刺激下有身临其境之感;再分角色朗读一些重点段落。在第二板块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熟读、背诵为中心,要求学生理解和初步掌握记叙文的描写作用。第三板块,口述“山市”画面,并围绕记叙文中的描写这一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掌握看“山市”时的景物描写、人物动作和心情描写的方法。这样,听说与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提高了听说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创新开展形式,注重兴趣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兴趣是训练成功的关键。正如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的那样,“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创新开展方式,以新颖的形式进行听说训练,特别是运用媒体参与教学,用丰富的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设计话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始终有高涨的参与训练的激情。在实践中,为了促进学生听说兴趣,我们还可以将拓展课堂的课外活动作为教学的延伸,进行听说训练,这样更能保证听说训练的效果,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计划地听说训练外,还要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如召开辩论会、故事演讲会、章话表演、相声小段、表演课本剧小品等等。当然还可辅助现代教育媒体,如录音、广播、幻灯、电视等现代视听手段进行听说训练,或与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教学,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练听说的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值得注重的是在活动中我们应注重激励,让学生感受到能力提升的进步之感,增强参与动力。
总之,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听说能力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强学生听说训练,让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协调发展,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此,我们要有强烈的训练意识,创新培养方式,保障听说训练的时间。每周从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挤出一节课时问,上一节说话课,上一次演讲活动。这样,相信学生就会在教师持之以恒的教学中,就能逐渐提升。
参考文献:
[1]韩辰阳,浅谈农村中学语文听说训练[J].宁夏教育科研,2006年。
[2]张兴蔼,农村中学生听说能力训练初探[J].江西教育,1996年。
【关键词】 初中语文;听说训练;开展;教学策略
听、说能力是我们语文实践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新课标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以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学生读写能力是学生走上社会进行交际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广大的农村初级中学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忽略听说能力的训练,必须入时“刹车”,不但应注重读写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学生听说训练。良好的综合的听说读写能力,才是我们语文教学应追寻的基本方向。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谈谈农村语文听说训练的开展策略。
一、规范教学语言,确保训练质量
教学语言是教学开展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更是教师传统教学信息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规范教师教学语言,不仅有利于教学的有效推进,更利于学生听说能力培养的有效训练。因为教学语言本身就具有良好的示范性,能给学生语言发展,特别是说的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因此,只有要教学中抓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有效设计教学语言,做到讲解内容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表达上必须吐字清晰、简洁明了,就能收到良好的训练效果。又特别是在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的朗读语言能给学生最好的朗读引导,实现“以读促说”、“以读促听”的效果,如在教授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时,教师充满激情的朗读、壮丽画面的描述、海燕的呼唤等,教师以声情并茂的讲解就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的示范作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口头表达技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所以,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提高自身教学语言能力,这给学生听说能力的提升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搭建听说平台,加强能力训练
任何一项能力的形成,都需要反复的实践训练,才能达到预期效果。而听、说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我们有意而为之的反复训练。在教学中,我们应结合语文教学需要,创新听说能力培养平台,加强训练。
(一)巧妙设计问答、讨论平台。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这样的说的能力需要我们反复训练,而训练的平台不是另辟蹊径,而是结合阅读课教学进行听说训练,具体方法就是设置巧妙设计问答、讨论平台,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口语表达的意识。例如,在教学《白杨礼赞》一文中的“黄土高原”的景色描写时,我们可以以此来着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首先,由教师范读景色描写的段落,要求学生说场面描写中的风景;接着,分小组讨论: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的生长环境?用了哪些比喻?是否贴切?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白杨?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陈述讨论结果。这样的教学设计,通过“问题串”的方式,既激发了学生探究意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交流讨论的积极性,在活动中促进了他们听说能力的提升。
(二)抓住训练点,做到课课有练。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都是听说读写统一的实践,而传统“应试”教学,只重视了“应考”的读和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听、说载体的运用,导致学生听说能力没有得到应的提高。在全面践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教师必须改革教法,有效捕捉教材中的听说训练点,加强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例如,在教学《山市》时,首先入课时我们就可通过多媒体播放flash动画,并配合课文朗读,让学生在视听综合刺激下有身临其境之感;再分角色朗读一些重点段落。在第二板块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熟读、背诵为中心,要求学生理解和初步掌握记叙文的描写作用。第三板块,口述“山市”画面,并围绕记叙文中的描写这一重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掌握看“山市”时的景物描写、人物动作和心情描写的方法。这样,听说与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提高了听说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创新开展形式,注重兴趣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年实践告诉我们,培养学生的兴趣是训练成功的关键。正如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的那样,“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不断创新开展方式,以新颖的形式进行听说训练,特别是运用媒体参与教学,用丰富的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设计话题,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始终有高涨的参与训练的激情。在实践中,为了促进学生听说兴趣,我们还可以将拓展课堂的课外活动作为教学的延伸,进行听说训练,这样更能保证听说训练的效果,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计划地听说训练外,还要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如召开辩论会、故事演讲会、章话表演、相声小段、表演课本剧小品等等。当然还可辅助现代教育媒体,如录音、广播、幻灯、电视等现代视听手段进行听说训练,或与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教学,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练听说的兴趣,从而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值得注重的是在活动中我们应注重激励,让学生感受到能力提升的进步之感,增强参与动力。
总之,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听说能力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加强学生听说训练,让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协调发展,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此,我们要有强烈的训练意识,创新培养方式,保障听说训练的时间。每周从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挤出一节课时问,上一节说话课,上一次演讲活动。这样,相信学生就会在教师持之以恒的教学中,就能逐渐提升。
参考文献:
[1]韩辰阳,浅谈农村中学语文听说训练[J].宁夏教育科研,2006年。
[2]张兴蔼,农村中学生听说能力训练初探[J].江西教育,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