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覃家政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周覃社区周覃小学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同龄人思维的碰撞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学生的合作探究又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师在教学中可广泛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并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
点燃课堂学习的氛围。本文主要围绕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几个步骤展开讨论,旨在为一线教师在数学课堂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时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应用合作学习的模式,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知识,通过交流和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构建高效课堂。
一、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由于小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利用一些游戏、故事、问题等等方式进行导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并通过分工的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学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工时也要做到科学合理,确保小组学生之间的水平相当,避免学生的学习进度不同步,导致有的学生还在愁眉苦脸的探索,而有的学生已经做完了无事可做。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某一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合理的分组。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部分时内容,可以让学生进行广泛探讨,聊一聊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圆形的,通过巧妙的情境创设引入教学。例如,学校花园里需要放置一个喷洒装置,在哪个地方放喷洒装置最合理?喷头的喷射距离设置多远最合理?用这种生活中的常识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合作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科学设计问题组织教学
在小组合作教学中,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合作的有效性,就必须科学设计学习问题。教师要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设计教学问题,为开展探究学习做好准备。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展开讨论,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用于合作学习的模式。因此,教师要在保证教学趣味性和学生学习效率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常情况下选取一些难度适中但学生单独探究有一定的困难、问题的解决方法比较多的一些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统计的相关的课程内容时,就需要学生提前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采取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合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此外,在开展一些开放性的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一些数学应用实践活动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展开探讨,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活动设计。例如,根据学生掌握的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组织学生确定跑道的起跑线。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还能在合作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一些探索性较强教学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潜力,实现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讲“能被三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探讨发现相关的数学规律,让学生们对数字的特征进行分析。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总结,学生就能在活动中验证自己的想法,锻炼自身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鼓励学生积极合作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勤动脑、多动手、多参与实践活动,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索。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好小组内的分工任务,在沟通中共同思考、交换意见,从多角度看待问题,提升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合作竞争氛围中,学生能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构建充满趣味性的课堂,搭建出良好的学习实践平台。例如,在讲“小数的除法”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些简单的练习题,通过学生的学习反馈得出哪一部分的学习效果比较好,答题的正确率比较高,并据此给学生出一些拓展性的练习。当一些学生在自主解决时遇到了困难,教师就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让学生从条件出发进行分析思考,并在小组内进行探讨,最后得出相关结论。教师给出提示后,学生进行探讨时就有了一定的思考方向。在课堂上,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在小组合作的最后,教师可以请每一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小组汇报工作通常由一些比较爱发言表达学生负责。在合作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到学习中,锻炼自己的能力,鼓励一些平时说话比较少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其他小组的学生进行汇报时,其他小组也要做好记录,探寻其他小组在探究过程中值得学习的地方。例如,在“讲完圆的面积”这一些内容时,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汇报了探究合作学习的内容,大部分内容都是课本上的探究方法。这时,如果有小组提出新的方案,教师就要对该小组的成员进行鼓励,肯定学生的想法。对于学生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这种方法的可行性,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合作中来,这样才能达到合作教学的目标,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增加展示环节与建立评价机制,维持学生的合作热情
小组成果的展示环节和教师的反馈是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的重中之重。这关系到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看法。但是在目前的课堂上,数学教师只注重小组成员的讨论的过程,忽视了小组成员成果展示的环节,导致有些学生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浪费时间,对于自我能力提升一点帮助都没有。”所以教师也应该同样注重学生讨论的结果并且增加成果展示环节,教师也要对每个小组的展示进行及时的反馈与评价,这样才能使小组学习模式的意义和价值发挥到最大。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这一课前,教师可以提前将这一课的任务分配到小组成员,让每个小组探讨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并在下一节课,展示这一章节的重点,难点以及相关例题,展示成员可以是小组一个人到六个人。有的小组推选了三名同学,一名同学展示三角形的顶点,三条边以及高, 并且提出了小组的一些疑问:为什么有的三角形的高在三角形外面呢?
第二名同学展示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以及两点间的距离是最短的这两个知识点,第三名同学展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且举出一些反例。这三名同学在展示的过程也分别说明了他们小组的讨论过程。随后教师给予一些建议。教师通过这样的成果展示,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究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言语表达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可以维持学生小组合作的热情。
总而言之,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多角度出发,把握好教学的进度,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把控好课堂纪律,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拓展思维,不断思考。教师还应尽可能地减少学生的无效讨论时间,引导学生朝着预期的探究方向去学习,通过师生互动构建高效的合作课堂,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于连晶.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策略综合研究[J]. 2020.
[2]张勇. 刍议构建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策略[J]. 幸福生活指南, 2020.
[3]母小兵. 刍议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J]. 百科论坛电子杂志,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