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以“小”见“大”——以《慈母情深》一课为例浅谈细节描写之妙处

【作者】 胡 茜

【机构】 浙江省义乌市前洪小学



【正文】  【摘 要】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慈母情深》一文中就蕴含着较多的细节描写,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通过抓题眼细节,质疑发问,有效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体悟细节描写之秘妙。
  【关键词】 细节;细节描写;人物形象;慈母情深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它是小说、记叙文情节的基本构成单位。而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对第三学段(五、六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中也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下面我就结合课标要求,以《慈母情深》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在课中让学生体悟细节描写的秘妙。
  《慈母情深》最值得一提的是文章在描写方法上注重细节,刻画细腻,情感真挚,语言又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读懂这幅“中国画”,感悟细节描写的秘妙,笔者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题眼细节,质疑发问,初识人物形象
  题眼就是一篇文章题目中的关键字词,通过它可以获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可以了解文章的所表达的主旨等相关信息。
  作为一篇课文的教学,课题是比较好的切入点。《慈母情深》一文,笔者首先出示慈母的图片和描写慈母的诗词,从而初步在学生心中塑造“慈母”的形象。然后板书课题,请学生恭恭敬敬地读这个题目。接着在“深”字下面画上一个大大的着重号,请学生再读课题,并问学生:“老师为什么要在‘深’字上加着重号吗?”最后,在题眼“深”字上再提一问“对这个‘深’字,你有什么问题吗?”这时当学生的元认知与课文内容产生矛盾时,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便产生了:慈母的感情到底有多深?慈母的感情到底深在哪里?
  抓住题眼这一细节,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肯定能点燃学生思维之火花。
  二、观环境细节描写,旁敲侧击,感悟人物形象
  对于小说而言,环境描写(这里主要指社会环境描写)是非常重要的,它有着交代社会背景,为情节发展奠定基础、暗示、烘托角色心情、衬托角色活动,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揭示人物性格、渲染气氛等作用。
  在《慈母情深》一文中的环境描写并不多,但仅有的这一两处却是可以大做文章,让学生细细体会的。我在教学中就紧紧抓住“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这一句展开。
  笔者通过抓住文章环境描写中的细节,教好“震耳欲聋”一个词。从理解词的表意,学生谈亲身感受,补充相关资料等教学方法,让学生慢慢地体会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细细地感悟母亲挣钱的艰辛和不易,从而切切地体悟母亲对“我”之情深。其实文学作品中的一景一物、一言一行都浸润着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所以一个“震耳欲聋”足以表达作者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和母爱的伟大。
  三、品常规细节描写,慧眼识珠,深悟人物形象
  (一)动作描写镜头化
  老舍说过:“描写人物最难的地方是使人物能立得起来。要描写一个人必须知道此人的一切,但不要作相面式的全写在一起;我们须随时用动作表现出他来。这样,人物的感诉力才能深厚广大。”可见,只有成功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才能使读者真切地感到作者笔下的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活人,人物的精神世界才能得以充分的展示,形象才能真正站立起来。
  《慈母情深》这篇文章,作者就是巧妙地运用了动作描写,并将动作描写连贯成两组一快一慢的特写镜头,读起来颇有观赏电影的味道。
  慢动作镜头: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快动作镜头: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接触这种句式并不多,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要抓住这种新的动作细节描写形式,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悟句子蕴含的丰富情感,促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体验上产生共鸣。
  (二)语言描写特色化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慈母情深》这篇文章的语言描写较多,主要是母子对话的描写,以短句为主。而我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抓住了以下这一组对话的细节描写来让学生体会母爱的深刻。
  “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笔者针对这一组对话,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师:读了旁边女工人说的话,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从前面三个“供他们”感受到,母亲为我们的生活和成长已经付出了很多很多,根本不需要再拿出钱来给“我”买闲书了。
  师:是啊,母亲为了“我们”的吃穿、上学等日常生活,疲惫劳累成这样,几乎倾尽了所有,但她却说?
  生: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师:听着,听着,我似乎听出了母亲对“我”的……
  生:欣慰、支持、期望……
  师:是啊,这欣慰、支持、期望凝聚着母亲……
  生:凝聚着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这组对话借助“旁边的女人”的语言,一是用来说明母亲对“我们”的巨大付出,二是用她的“还供他们看闲书哇”与母亲的回答“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进行对比,从而更明显地体现出母亲对“我”的那份期许的爱,也更丰满了一个通情达理的母亲形象。
  (三)心理描写独白化
  浓浓的母爱,需要细细地品。这篇文章其实有明暗两条线交替相融的,除了对母亲的描写这条明线外,“我”的行为与情感变化就是暗线。只有关注“我”的情感变化这一细节,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主旨,实现情感的升华。
  我想,梁晓声在写作《慈母情深》时已经做到了。笔者认为《慈母情深》一文最大的成功就在于细节描写。作为教师,就应仔细研读文本,关注每个细节,在每个细节上下功夫,进行有效的设计,从而引领学生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体悟细节描写表达的秘妙。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M].2012(2)
  [2]闫学.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12(4)
  [3]申丽霞.慈母情深深几许 慈母情深深似海[J].新课程小学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