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作者】 韦玉凤

【机构】 广西北流市南湖小学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是指小学高年级学生在数学教学情境中,经历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收集数学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从而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思想方法,增强问题意识,学会和他人合作交流,发展创新思维,积累学习经验,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最优化。
  【关键词】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高年级学生不仅要掌握各种数学知识,还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因此,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希望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意义
  1.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
  尽管在教师的平时授课或例题讲解中都会涉及一些解题方法,但都是零散化、碎片式的。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心中形成系统化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如此一来,学生看到问题之后会在头脑中形成多种解题思路,学生的思维也会快速运转,这对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
  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本身属于理科范畴,其很多知识都具有概念化、理论化和抽象化的特点,多由一些枯燥的数字与符号构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感到乏味,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根本原因还是学生没有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经常为做某道数学题而绞尽脑汁、苦不堪言。通过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可以让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思路与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策略
  1.认真阅读题目
  在当前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很多数学问题都带有较强的灵活性,要么问题表达方式比较婉转迂回,要么在题目中设置一些干扰信息,导致已知条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给学生解题带来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优先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其成为一种内在素养,为最终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解答“行程问题”时,题目当中往往存在多种信息,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思维混乱,导致解题出错。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除了认真阅读文字内容以及数字信息外,还可以采用画图的方式进行审题,这样不但可以保证自己的头脑足够清晰,还可以避免出现信息遗漏,为解题创造有利条件。
  2.掌握解题技巧
  很多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即便认真审题了,也无法在头脑中构建清晰的解题思路,这一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对此,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正确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思路更加开阔。例如在解答“根据圆柱体的高和侧面积,求圆柱体体积”这一问题时,很多学生不知该从何处着手。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演算纸上写出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然后在公式下面画出两个分支,其中一个是“圆柱体底面圆的半径”,另一个是“圆柱体的高”。在题目当中,已经给出了圆柱体的高,这就意味着学生只需要求出圆柱体底面圆的半径即可。而题目当中已经给出了圆柱的侧面积,此时即可根据侧面积公式计算出底面圆的直径,再求出半径,最终计算出圆柱体的体积。需要说明的是,解题技巧的掌握与运用,需要教师时常带领学生针对相同题型的解题方法进行提炼与总结,使学生逐渐具备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学习空间,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真正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下题为例:甲、乙两车分别停在A,B两地,两地之间的距离为20千米,甲车的行驶速度为每小时75千米,乙车的行驶速度为每小时25千米,两辆车同时出发后,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100千米?对学生而言,这显然是一道很具挑战性的题目,学生显得有些束手无策。此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缕清自己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针对问题答案进行自主探究,不断地进行尝试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通过对错误的总结与分析,同样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培养更加缜密的逻辑思维。
  4.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技巧时,还要立足课本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只有学生具备了问题意识,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生成解决问题的动力,最终现实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分析能力的整体提升。例如在讲完“长方形面积”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扩大为原来的2倍后,它的面积也扩大为原来的2倍,大家觉得这句话正确吗?一开始,学生并没有发觉哪里不对,但是再结合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仔细思考一下,发现这句话并不正确。于是,学生对于这一问题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希望教师讲一讲其中的原理。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在纸上画一画图,假定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计算一下如果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扩大为原来的2倍,面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通过几轮尝试,学生渐渐摸索出其中的数学奥妙,并且掌握了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正确方法。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中,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被列为教学重点。对此,需要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对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与创新,结合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阅历、兴趣喜好等方面,探索全新的教学思路,使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马淑芳.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路径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0(01)
  [2]杨修霞.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J].试题与研究,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