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双减”背景下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作者】 况楠楠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实验学校



【正文】  【摘 要】 “双减”政策的落实,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校教育增加作业辅导和学生在校时间,减少学生回家做作业的量和时间,一增一减,让学校教育回归应有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回归正常的作息和接受知识的正常路径。
  【关键词】 双减;提高;课堂;效率

  “双减”政策背景之下,教师的责任不是变小了,而是更大了,要求不是变低了,而是更高了。“双减”之后,我们要朝哪个方向思考和改进教育教学?因为“双减”,家长、社会对教师工作又有了更高规格的期待,所以,教师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双减”精神,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切实提升自己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识,才能用更加创新的理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创造新的经验方法。对于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生活化教学内容,降低学生深度学习理解难度
  化学教师要融入“教学做”的理念,将师、生的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依据学科特点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教,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促进学生操作技能的发展。
  化学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一心理问题,尽可能地去将化学教学简单化,而将生活现象融入教学内容中。例如在“酸和碱的化学反应”这一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日常生活中蒸馒头现象融入其中,首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同学们经常会在家里看到爷爷奶奶蒸馒头,为什么将面粉中加入适量的小苏打以后,馒头就变得特别蓬松,而且吃起来口感较好?在买洗发水的时候销售员会告诉我们弱酸性对于头发具有保护的作用,大家能不能解释一下用过洗发水以后为什么还要使用护发素呢?”
  二、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创新
  实验作为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化学实验本身存在一定实验风险和危险,稍有不慎容易发生实验事故,加上部分学校条件有限,部分实验无法进行,影响了实验教学效率。
  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学生掌握的大多是基础的知识、一些简单仪器的认识和应用、一些简单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一些简单实验的原理,教师在提升学生对化学的兴趣这方面要下足功夫,让更多学生在学习化学方面产生动力,感受到更多的乐趣。例如,学习分子和原子时,分子和原子都是微小的粒子,肉眼看不到,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图。让学生感受到分子和原子确实客观存在。
  实验创新教育,就是要求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抛开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造新的、具有活力的、符合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开发人的智力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一种新的实验教学的方法和过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开始。”实验操作是感知的充分体现,要使它真正变为理性的东西,还必须经过加工、分析、整理,才能真正得以巩固提高,学以致用。而中学生好奇、好动,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心理特征,正确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是必要的,例如在传授《氧气》这一知识点的时候,为使学生通过实验,亲自得出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我让学生分组实验,亲自进行操作,得出实验结果,并总结结论。
  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中应把握好“三个原则”,找准一个好的探究点、精心设计探究活动的层次性和发展性、处理好“掌握探究方法”与“落实知识”的关系,大胆设计,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三、准确把握化学实验中的“情”与“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化学实验是最能够体现出“情”与“趣”的内容。同时,化学实验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化学实践操作能力,巩固学生的化学知识学习成果。因此,为了能够打造高效的化学课堂,教师便需要准确把握化学实验的优势,深入去挖掘化学实验中的“情”与“趣”,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在《盐酸与氢氧化钠的鉴别》这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这节内容的教学实效性,教师便可以结合这节内容设计充满趣味性的小实验。
  四、突出化学主要特征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重点突出化学知识的主要特征,帮助学生明确重难点,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质量。当前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就是四大基本反应类型,这也是当前教师需要重点突破的教学重难点。
  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在讲解置换反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反应物的特点进行判断,发现其主要特点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生成另一种不同的单质和化合物。与此同时,在讲解复分解反应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首先对种类进行分析,发现其产生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主要为两种,一般情况下,反应物为酸与盐、碱与盐,进而得出结论:即使成分发生改变,化合物的价态也没有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准确判断实际的反应类型。
  五、注重问题情境的建立激发学生兴趣
  选用恰当的问题情境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知识的机会。学习情境设计的越真实,知识主体构建也就越可靠,越容易让学生掌握,从而达成教学的相关目的。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氧气》这节课时,教师需通过设计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并适时利用家中燃气,燃气刚打开会呈现蓝色,通过这样的生活常识来让学生了解到氧气相关性质,从而帮助学生创造更大的思考讨论空间,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融入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思,能提升他们的自主能力,促进他们化学素养的提升。
  在进行教学时,要站在高处,有“大格局”观念;要关注化学课堂的主线思路,做到“上位思考、中段落实、下位落地”;要以课改课,善于积累、不断反思,不断发展自我。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双减”精神,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