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卓越的家长懂得如何培养孩子的敬畏之心
【作者】 马 鸣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实验中学
【正文】 大家都有过旅游的经历,组团旅行最怕遇上一熊孩子,不分场合地闹腾,打不得,骂不得,若家长还属于蛮不讲理的,好端端的旅行就算毁了,特比闹心。有一朋友到泰国旅游,泰国是个佛教国家,有很多寺庙供人朝拜。看到一个八岁的男孩很安静地跟在母亲身后,把大人与自己脱下的鞋子码放好,然后学着长辈的样子行礼跪拜,恭敬虔诚的样子让人既感叹又佩服。起初大家都以为是他性情乖巧,接触多了发现,并不是,他与别的孩子的差别,在于有一颗感恩的心。用他母亲的话来说,是小男孩拥有一颗「敬畏之心」。经过交流才知道孩子的母亲不是什么教育专家,却非常注重孩子精神世界的成长,平日里经常带他感悟大自然的壮观与伟大,让他读《道德经》、《弟子规》等经典,还让他参加各种节日庆典、仪式,让他懂得爱的温暖和敬畏心的必要。
就像影片《龙猫》里的爸爸带着女儿登上山坡,看到郁郁葱葱、冠如华盖的古树,会领头虔诚地行礼一样,男孩母亲给予孩子的,是心灵上的启迪。她说,培养一个没有恭敬和敬畏心的孩子,远比一个没有成就的孩子可怕得多。
人一旦失去敬畏之心,往往会变得肆无忌惮、无法无天,甚至于丧失底线,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敬畏,是人类童年时期萌发的一种基本情感。有敬畏心的孩子比较容易遵守各种规则,听家长、师长的话,对人恭敬,理性正直。何谓敬畏?敬畏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保持的一种尊重、畏惧。这种“敬”是对事物发自内心的尊重,这种“畏”不是单纯的畏惧,而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警示和自省。因为“敬”会有所为,它告诉人应该怎么做,因为“畏”又会有所不为,它警告人不该做什么。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品德,一种约束。然而,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敬畏这一课通常是缺失的。特别是一些富二代、官二代,他们在相对优裕的环境中成长,觉得家境不错、父母了不起,当和同学发生矛盾的时候,很多家长灌输的永远是别人的错,不行用钱去摆平。由于孩子深受父母的熏陶,认为自己有很多优势。甚至认为自己可以不遵守最基本的法律法规。这些孩子的行为和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初衷背道而驰,有的甚至成为社会的罪人。当你抱怨孩子只怕老师,不听你的;摔锅学校、摔锅老师是如何教育的时候,不让好好想一想,如何培养孩子敬畏之心。
卓越的家长培养孩子的敬畏之心,首先要要教育孩子敬畏生命。生命是神圣的,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敬畏生命,才会更加珍惜生命,才不会随意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而我们的孩子从小和父母一起面对嘎然而止的生命是,听到的总是轻描淡写的“某某早就该死”、某某死了也是解脱、这么快就死了吗?看到家长和别人发生冲突时,听到的往往是“干死你”、劈死你、砍死你等,当孩子犯错时,听到的往往是:打死你、揍死你;当我们不喜欢某个老年人时:不管孩子在不在,脱口而出的是:老不死的、死老头(死老太太)。听到多了、看到多了,在孩子潜意识里就会产生对生命的冷漠。当她们的无理需求达不到的时候,当她们沉迷于手机(游戏)无法自拔被你们去止制止的时候、当她们和社会人员交友被你制止时、被你们强烈要求学习时,往往回应你们的是:不让我干,我就去跳楼、去死;或者背着你们自残。正是家长的冷漠,才会导致孩子面对生命的淡然!只有懂得生命的珍贵,才会倍加珍惜。
卓越的家长培养孩子敬畏之心,要教育孩子要敬畏父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敬畏父母,就是感恩父母的倾力付出。懂得父母之爱的宽厚、无私,是对自己、对亲人的尊重。网上有这样一个视频,一名看起来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连续抬脚向自己的亲妈飞踹了5脚,伴随着怒吼,情绪十分激动。尽管在一旁的奶奶一直阻止孙子的暴力行为,但小男孩依然我行我素。据了解,视频中的男孩飞踹他母亲的原因竟然是其母亲不让他玩手机。不少网友感叹,“这孩子怎么可以这样对自己的母亲,都是给父母惯坏了!”而事实上,身边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我朋友曾告诉我,她上初中的孩子班上有一个小霸王,因要钱无果,一棍子把父亲打成重伤。老师说要报警,这名父亲却不让,坚持认为儿子是无心之举;前段时间碰到一位家长头撞得鲜血直流的远远的跟在孩子后面,原来,孩子上网要他给充游戏卡,他不肯且唠叨,孩子一怒之下就把她打的头破血流,还怕孩子干傻事,只能远远的跟着,这是何等的悲哀……劣迹斑斑的背后,不禁让人感到一阵阵悲凉,关键是这样的现象举不胜数,这些孩子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听劝告,好像天下就是他的,一切都要为他让路。究其根源,就是缺乏敬畏心理。家长从小太过娇惯,毫无规则、原则意识,满足其任何不合理的要求,这样宠溺长大的孩子从不知规则为何物。家长呢?爱孩子变成了害孩子,他们忘了,孩子终归要独自走上社会的,你可以纵容他,但社会不会、法律不会,等待他的,终将是最严厉的惩罚。
卓越的家长培养孩子敬畏之心,还要教育孩子敬畏法度,敬畏法律,从而遵纪守法、循规蹈矩,避免法律惩罚而不越雷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是人类社会共同制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社会良性运转的砥柱。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对法律的敬畏,后果是非常危险的。现代社会中,有的人目无法律,肆无忌惮地违法犯法,就是缺少对法律的敬畏。曾听到几位(已经从我校毕业)学生说到:老子谁也不怕,谁惹到我了,老子拿刀砍他,反正我还是未成年人;也有几位学生这样说到,怕啥,派出所里去了喝杯茶又出来了。这是何等的猖狂!
2020年12月26日刑法修正案正式实施,其中有几条这样规定: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现在正在播放的热播剧《扫黑风暴》中孙兴在执行死刑前申请和母亲“贺芸”见一面,但中央扫黑督导组组长何勇告诉孙兴不可能,替他妈妈给他带了一句话“我不恨你,如果有来生,我会替你为受害的人去赎罪!”
明代方孝孺曾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敬畏,能让孩子自律与自觉,因为“敬”会有所为,它告诉人应该怎么做,“畏”又会有所不为,它警告人不该做什么。这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是人生的大智慧。
教育的本质就是家长的一场修行,它不是单纯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而是培养他的敬畏之心,懂得自律与理智,树立规则意识,只有这样,孩子将来才不至于误入歧途,输掉整个人生。
卓越的父母懂得培养孩子的敬畏心,是孩子一生的福气。当孩子从小知道,他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还有很多东西无比宏大时;当他明白天地万物,不仅自己年幼无知,就是再有学问的人,也不是全知万能时,他就会懂得保持谦逊、勤于探索,明白人要有所畏惧、对自己有所约束。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父母就是孩子灵魂花园的缔造者。也许你不够渊博,无法给孩子高深的知识;也许你不够富裕,无法给孩子奢侈的名牌,但起码你可以给孩子一颗“敬畏之心”。让他感悟生命之伟大的同时,也拥有无私与感恩,让他享受社会资源的同时,也能拥有自律与谦逊。或许这辈子,他都没有功成名就,但至少,让他成为一个值得被人尊敬的人,一个无愧于心、无愧于天地的人,这或许才是成功的真正定义。我相信孩子在每位家长和学校老师的教导下,必将成为一个无愧于心、无愧于天地的人!
就像影片《龙猫》里的爸爸带着女儿登上山坡,看到郁郁葱葱、冠如华盖的古树,会领头虔诚地行礼一样,男孩母亲给予孩子的,是心灵上的启迪。她说,培养一个没有恭敬和敬畏心的孩子,远比一个没有成就的孩子可怕得多。
人一旦失去敬畏之心,往往会变得肆无忌惮、无法无天,甚至于丧失底线,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敬畏,是人类童年时期萌发的一种基本情感。有敬畏心的孩子比较容易遵守各种规则,听家长、师长的话,对人恭敬,理性正直。何谓敬畏?敬畏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保持的一种尊重、畏惧。这种“敬”是对事物发自内心的尊重,这种“畏”不是单纯的畏惧,而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警示和自省。因为“敬”会有所为,它告诉人应该怎么做,因为“畏”又会有所不为,它警告人不该做什么。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品德,一种约束。然而,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敬畏这一课通常是缺失的。特别是一些富二代、官二代,他们在相对优裕的环境中成长,觉得家境不错、父母了不起,当和同学发生矛盾的时候,很多家长灌输的永远是别人的错,不行用钱去摆平。由于孩子深受父母的熏陶,认为自己有很多优势。甚至认为自己可以不遵守最基本的法律法规。这些孩子的行为和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初衷背道而驰,有的甚至成为社会的罪人。当你抱怨孩子只怕老师,不听你的;摔锅学校、摔锅老师是如何教育的时候,不让好好想一想,如何培养孩子敬畏之心。
卓越的家长培养孩子的敬畏之心,首先要要教育孩子敬畏生命。生命是神圣的,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敬畏生命,才会更加珍惜生命,才不会随意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情。而我们的孩子从小和父母一起面对嘎然而止的生命是,听到的总是轻描淡写的“某某早就该死”、某某死了也是解脱、这么快就死了吗?看到家长和别人发生冲突时,听到的往往是“干死你”、劈死你、砍死你等,当孩子犯错时,听到的往往是:打死你、揍死你;当我们不喜欢某个老年人时:不管孩子在不在,脱口而出的是:老不死的、死老头(死老太太)。听到多了、看到多了,在孩子潜意识里就会产生对生命的冷漠。当她们的无理需求达不到的时候,当她们沉迷于手机(游戏)无法自拔被你们去止制止的时候、当她们和社会人员交友被你制止时、被你们强烈要求学习时,往往回应你们的是:不让我干,我就去跳楼、去死;或者背着你们自残。正是家长的冷漠,才会导致孩子面对生命的淡然!只有懂得生命的珍贵,才会倍加珍惜。
卓越的家长培养孩子敬畏之心,要教育孩子要敬畏父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敬畏父母,就是感恩父母的倾力付出。懂得父母之爱的宽厚、无私,是对自己、对亲人的尊重。网上有这样一个视频,一名看起来十岁左右的小男孩连续抬脚向自己的亲妈飞踹了5脚,伴随着怒吼,情绪十分激动。尽管在一旁的奶奶一直阻止孙子的暴力行为,但小男孩依然我行我素。据了解,视频中的男孩飞踹他母亲的原因竟然是其母亲不让他玩手机。不少网友感叹,“这孩子怎么可以这样对自己的母亲,都是给父母惯坏了!”而事实上,身边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我朋友曾告诉我,她上初中的孩子班上有一个小霸王,因要钱无果,一棍子把父亲打成重伤。老师说要报警,这名父亲却不让,坚持认为儿子是无心之举;前段时间碰到一位家长头撞得鲜血直流的远远的跟在孩子后面,原来,孩子上网要他给充游戏卡,他不肯且唠叨,孩子一怒之下就把她打的头破血流,还怕孩子干傻事,只能远远的跟着,这是何等的悲哀……劣迹斑斑的背后,不禁让人感到一阵阵悲凉,关键是这样的现象举不胜数,这些孩子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听劝告,好像天下就是他的,一切都要为他让路。究其根源,就是缺乏敬畏心理。家长从小太过娇惯,毫无规则、原则意识,满足其任何不合理的要求,这样宠溺长大的孩子从不知规则为何物。家长呢?爱孩子变成了害孩子,他们忘了,孩子终归要独自走上社会的,你可以纵容他,但社会不会、法律不会,等待他的,终将是最严厉的惩罚。
卓越的家长培养孩子敬畏之心,还要教育孩子敬畏法度,敬畏法律,从而遵纪守法、循规蹈矩,避免法律惩罚而不越雷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是人类社会共同制定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社会良性运转的砥柱。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对法律的敬畏,后果是非常危险的。现代社会中,有的人目无法律,肆无忌惮地违法犯法,就是缺少对法律的敬畏。曾听到几位(已经从我校毕业)学生说到:老子谁也不怕,谁惹到我了,老子拿刀砍他,反正我还是未成年人;也有几位学生这样说到,怕啥,派出所里去了喝杯茶又出来了。这是何等的猖狂!
2020年12月26日刑法修正案正式实施,其中有几条这样规定: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现在正在播放的热播剧《扫黑风暴》中孙兴在执行死刑前申请和母亲“贺芸”见一面,但中央扫黑督导组组长何勇告诉孙兴不可能,替他妈妈给他带了一句话“我不恨你,如果有来生,我会替你为受害的人去赎罪!”
明代方孝孺曾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
敬畏,能让孩子自律与自觉,因为“敬”会有所为,它告诉人应该怎么做,“畏”又会有所不为,它警告人不该做什么。这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是人生的大智慧。
教育的本质就是家长的一场修行,它不是单纯地满足孩子的要求,而是培养他的敬畏之心,懂得自律与理智,树立规则意识,只有这样,孩子将来才不至于误入歧途,输掉整个人生。
卓越的父母懂得培养孩子的敬畏心,是孩子一生的福气。当孩子从小知道,他并不是世界的中心,还有很多东西无比宏大时;当他明白天地万物,不仅自己年幼无知,就是再有学问的人,也不是全知万能时,他就会懂得保持谦逊、勤于探索,明白人要有所畏惧、对自己有所约束。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父母就是孩子灵魂花园的缔造者。也许你不够渊博,无法给孩子高深的知识;也许你不够富裕,无法给孩子奢侈的名牌,但起码你可以给孩子一颗“敬畏之心”。让他感悟生命之伟大的同时,也拥有无私与感恩,让他享受社会资源的同时,也能拥有自律与谦逊。或许这辈子,他都没有功成名就,但至少,让他成为一个值得被人尊敬的人,一个无愧于心、无愧于天地的人,这或许才是成功的真正定义。我相信孩子在每位家长和学校老师的教导下,必将成为一个无愧于心、无愧于天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