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析“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想像力的培养

【作者】 许明强

【机构】 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宁干乡东仪小学



【正文】  【摘 要】 想像力是对人脑中留存的表象进行加工制作形成新形象的能力,是保障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非认知因素。培养小学生的想像力,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更加有利提升学生诸如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想像力;创设情境;学生个性;教材作用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学实践证明,想像力对于小学语文学习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写作更是离不开想像力。教师要让孩子在语文课堂中幸福成长,最终成为拥有丰富精神世界与创造力量的人。那么,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像力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略谈个人粗浅体会。
  一、注重创设情境,充分激活学生想像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索。课堂中,如果能抓住儿童的心理特征,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便会迸发出火花。如,在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小小的船》一课中,全文优美活泼,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夜景图——月儿是小船,“我”正坐在“船”上看着蓝蓝的天空和闪闪的星星……课文本身便以“我”的梦境为主题展开,想像奇特,更易于激发孩子们朗读的兴趣,驱谴他们丰富的想像力。课文开头导入时,教师先出示许多形像逼真的星空图,这样既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什么是星空,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星空奥妙的兴趣。当学生陶醉在这一幅幅美丽的星空图中时,教师启发道:“小朋友们,看到这些星空图,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放飞了想像的翅膀,争先恐后地说:“我想和月亮姐姐打电话”“我想飞到天上看看星空”“我想去和人造卫星聊聊天”……就这样,学生们在抒情的音乐声中尽情地展开了想像的翅膀,既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培养了他们的表演和想像能力。
  二、立足个性特点,注重保护学生想像力
  儿童是富有想像的,世界在孩子的想像中,充满着奇异的色彩。小学生会毫无防备地给接受了丰富的知识和严密逻辑的大人们带来意外的不可思议的惊喜。教师要珍惜和保护这些幻想、想像,使它们能在教师的辛勤浇灌下茁壮成长。一是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小学生正处在渴求知识和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极耐心地为学生解答心中的疑惑,拓展他们的想像力,不断培养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对于学生提出新颖的或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称赞,发现其闪光点,鼓励他,这样下次他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时,不要轻易地责备他们,而要设法鼓励他们尽情地去想像。当孩子提出我们不能回答的问题时,也不要为了掩饰自己的无知,鼓励孩子多积累知识,许多问题会随着知识的积累迎刃而解。二是充分诱发想像的兴趣。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美丽的大自然,周围的人和物,及丰富多彩的图片,充分地让学生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细心地体会。如,在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火烧云》时,可以引导学生以学者身份到课文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小组研读课文之后,有生质疑:“为什么马跪着时,马头向南,马尾向西?”在肯定学生这一发现后,适时引导学生积极探讨释疑途径,可查阅,可讨论,可走访,让学生时时以发现者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在充分感受学习主人的自豪感之后,还体验获取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三是营造“民主、平等”教学环境。教师应把民主、平等的教育态度带到教学中去,要听得进学生的“冒犯”之言,甚至“莫须有”之事,不仅如此,还要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感觉到思想上很轻松,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大胆畅所欲言,学生说的做的有不对之处,教师决不当众正面批评,让学生有一个“安全”的环境,不断树立自信心,在活动中找到自信和快乐。
  三、发挥教材作用,强化培养学生想像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篇章文情并茂,形像生动,富有艺术魅力。教师要从单纯传授知识中解放出来,准确把握和充分发挥教材的这些特点,充分运用作者所描绘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想像当时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一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尽可能地在脑海中再现文章所描绘的那个情景。如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课树》一课,读“我”与文中各种小动物的对话时,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看到过的生动活泼的动画片,把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动态的一个个镜头,使课文的描述“活”起来,在脑中得以再现。这样读一篇课文,就仿佛看了一个精彩的卡通节目。二是在作文教学中培养。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像力,在“写”中培养学生创造想像力是一条捷径。如用“二十年的我”为题写一篇想像作文。有的同学把自己想像成一个天文学家,乘做宇宙飞船,解开宇宙之谜;有的同学想像自己成为著名的医生,攻克癌症等其它疑难病症,为人类作贡献等等。指导学生运用想像力去观察生活、积累材料。三是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习故事性较强课文时,可引导学生大胆改编原文情节,或续编结尾,然后让学生开展故事演讲赛;学习古诗时,可根据诗句描述意境,据诗作画,然后配乐介绍自己的诗画,让学生自己举办书画展;学习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时,可根据情节编写课本剧,让学生主办课本剧演出。这种实践活动,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探究理解,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的创新实践能力。如,在学习部编版二年级上册《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者通过大胆的夸张想像,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宏伟、壮阔的画面,使我们在惊叹作者奇异想像力的同时,精神上也得到难得熏陶。
  总之,想象是人类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翅膀,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想象力,是开发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课堂主阵地,努力挖掘教材各种有利资源,尽可能地、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就能让孩子在学好知识的同时,体会学习的乐趣,获得更多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