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者】 陈海倩
【机构】 广西灵山县第六小学
【正文】 【摘 要】 随着“母语复兴时代”的来到,阅读在孩子的能力培养、习惯养成以及未来竞争中扮演越来越关键的角色。而小学时期的阅读是开发孩子天赋的保证,是阅读能力长期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在这个最“黄金”的阅读时期,关键是先要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人有学步时,读有起步时。适时施教,在学生开读的最佳时段,教师帮助其树立起阅读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亲子共读;营造氛围;激发兴趣;方法指导
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口味。温儒敏教授曾说:“在中小学阶段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是为了学生的一生打底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及自己陪孩子进行亲子共读的经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
一、亲子共读,点燃阅读之灯
著名童书作家桥斯坦贾德曾说:最明智的父母,一旦给孩子吃饱穿暖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应该去为孩子们选择出最好的书,带回家来,放进他们的卧室里。据统计,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大,该项支出已占到家庭收入的30%。但是,很少有家长能够每天坚持陪孩子一起亲子阅读20分钟。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城市,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比例也不足20%。美国利诺斯大学的研究员钦利斯?布朗用了20多年时间,对205名入学前已经学会阅读的孩子,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开始给他们读书,并使他们养成了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因此,亲子共读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最好的途径。
家庭是孩子阅读启蒙的摇篮,家长是学生阅读的引领人。江苏省特级教师孙景华曾就课外阅读做过长期研究,他直言:课外阅读中所产生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家长。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理解将影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特别是低年段学生,他们识字量少,自控力差,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需要家长配合辅助。说到亲子共读,我深有体会。我的儿子今年虽刚四岁,但他已经有了每天晚上睡觉前读几本绘本的好习惯。无论电视有多精彩或玩具有多吸引人,只要喊一句:“儿子,快点来,看书了。”立马放下手中的东西,跑去挑自己想看的书。虽只是绘本或一些小故事,但只要他听了几遍后,也能说出个大概来,偶也会问问他对一些词的理解,竟也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紧张,儿童生活节奏也跟着紧张,社会竞争紧张感转移到儿童这里来了。小学生除了繁重的作业,还要参加各种辅导班,还要学琴、学画画、学书法......负担太重,而家长老师又不断灌输竞争意识,往往做完家庭作业后都是九点半后了,以致于很多儿童对读书的兴趣也是越来越低。因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首要任务是跟家长达成共识,利用家长会培训家长,使他们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一来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二来同时鼓励家长也能放下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捧起书籍,与孩子一起读书,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孩子喜欢阅读。因此,从思想和行动上达成一致,是点燃阅读之灯的基础。
二、营造氛围,创造阅读之境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是激发学生喜爱读书的重要客观因素。
(一)营造家庭阅读氛围,让孩子受到书香的熏陶
有这么一道算式“5+2=0”,很多人都很疑惑,这个答案是如何得出的。其实答案很简单,孩子在学校的5天集体生活,刚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回到家2天的家庭生活之后,在学校的一切养成就全部被磨灭。孩子在家里生活的时间比学校多得多,和父母接触的时间最长。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家庭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树立良好榜样,让孩子从小就看到家长的生活离不开好书。因此,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首先就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使孩子受到书香的熏陶。孩子如果生活在一个有着浓郁书香气息的家庭,他能不热爱读书吗?
(二)营造班级阅读氛围,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班级是孩子在学校生活的一个大家庭。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对孩子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场景的创设对孩子的作用十分巨大。教室、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重要阵地。为此,我校非常重视对书香校园的建设,每学期均制定有相应的读书活动方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另外,重视对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号召孩子们交换图书资料,做到资源共享。每学期出一版以读书为主题的黑板报。《学习园地》开设读书专栏,里面张贴孩子们读书的成果,例如读书笔记、优秀习作等;学校的图书室每个学期统一向各班借书五次以上,周一至周五充分利用午休时间开放阅览室。每个学期末,语文老师们会根据本班孩子的阅读数量以及写读书笔记的质量,评出“阅读之星”等等。其次,各班也充分利用每周的班队课开展读书活动,以班级活动营造读书氛围。班上经常开展朗诵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征文等活动,一可以充分展示孩子的读书成果,二也极大地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三)丰富活动,体验阅读之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对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至关重要。
1.紧扣爱国主义教育读本。
为了让孩子们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并提高他们的阅读量。每个学期,学校均会根据县下发的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的通知去开展系列的读书活动。如:2021春期,学校根据县下发的《关于组织开展灵山县第二十八届青少年“百年光辉历程 全面建成小康”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的通知》,并结合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组织学生阅读读本《百年光辉历程,全面建成小康》的读书实践活动:1—2年级学生以读书和听老师辅导讲解为主,了解读本内容;3—4年级学生结合读本,利用主题班会开展故事会;5—6年级学生在认真阅读读本的基础上,参加主题征文比赛活动。
在五月份,组织一至六年级的孩子进行小制作展示活动:一、二年级制作书签;三、四年级制作读书卡;五、六年级设计手抄报。学生制作的作品内容丰富多样,一、二年级的孩子制作的书签用上了许多鼓励人多读书的句子;三、四年级孩子的读书卡样式新颖,有的同学不仅设计了“佳句欣赏”板块,从自己阅读的书目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仔细抄写,精心装饰,而且设计了“好书推荐”板块,给同学们推荐整本书阅读,书目简介清晰,理由充足,使人看了就想立刻投入阅读;五、六年级孩子的手抄报更是独特,根据各板块的需要,选用卷轴、扇形、椭圆、菱形、六边形等不同形式,图文并茂,让人眼前一亮。我们将优秀作品展示在崇德楼一楼大厅的展板上,让全校孩子都能欣赏,都融入到读书活动中。很长一段时间,孩子们的课间活动都集中在走廊,看自己的,看别人的,其乐无穷。对孩子们来说,这是一次快乐读书的耕耘与播种,这是一次对读书快乐之情的淋漓表达,他们把自己的读书体验用心画出来,用情写出来,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整个校园充满了浓浓的书香之气。
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多读书、读好书,学校坚持读书与活动融为一体,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每学期,学校都会举行了全校性的“我读书,我快乐”的大型读书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低年级的讲故事比赛,中高年级演讲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读书笔记评比展等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开阔眼界,在活动中尝到了课外阅读的乐趣。
三、方法指导,保持阅读之趣
“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过: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有更加重要的目的,是培养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有各种各样的办法,但最管用的是读书,是培养读书兴趣。
1.自由阅读,引发兴趣。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带有“娱乐”的成分,他们渴望读自己喜欢的书,而不一定是被指定的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让学生读书有选择,有自由度,扩大阅读空间。光是让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阅读,会限制学生的自主性,也会挫伤读书的兴味。而读“闲书”是自主选择阅,孩子能随心所欲读“闲书”,无异于在浩瀚的书海之中遨游,他们在阅读中发现爱读的书籍,这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好方法。
温儒敏教授也认为,只有允许读“闲书”,有读书的“自由”,才有阅读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阅读兴趣,作为老师和家长就应该多鼓励和指导,指引他们导向阅读名著和经典,导向那些健康的、有内涵的书,导向适合孩子们不同年龄段读的书。只要一个孩子爱阅读,他迟早会读那些有价值的、经典的书;反之,如果不喜欢阅读,有价值的、经典的书他很可能永远都不会去读。读书是一种终生的学习能力,家长给孩子创造自由的阅读氛围,把孩子引领上阅读之路、养成很好的阅读习惯,他们自然会主动地去找书、读书。
2.授之以渔,教会方法。
⑴以文带文,激发兴趣
温儒敏教授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精读与泛读(略读)结合,并且一定要指向课外阅读,把课堂教学引申到课外,和学生们语文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意识以课文作为引子,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喜欢上语文。再找出多篇类似的文章或者书推荐给学生去阅读,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如《桥》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塑造了一位不徇私情、临危不惧的老支书形象。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同类文本的能力,除了学习本文,另外补充了两篇相链接的阅读材料,一是《生命的最后时刻》,二是学生习作《修车》,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桥》,能品读其他同类作品中的人物精神品质。这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⑵课外读物导读,激发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课外读物导读课在选择读物上比较灵活,教师在选择上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贴近他们生活、故事性强、有趣,篇幅比较短,图文并茂的读物带着他们进行阅读。因为读物适合他们年龄段,容易引起共鸣,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激发他们阅读的愿望,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因此,课外导读课对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最直接,最有效。比如在给学生上《伊索寓言》这一课的时候,我就首先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撒谎的人》,另一个是《两个冤家》。通过这两个故事来进行故事的导入,然后也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悬念,学生这时候就会对这个故事的结局比较感兴趣,从这个程度上就达到了教师想要达到的目的。最后我再给学生介绍《伊索寓言》这本书,学生此时就对这本书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进行经典名著的阅读,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逐渐养成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这就是通过名著的导读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有效措施。另外,也可以通过名著插画和结合多媒体名著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对于一些年纪较小的学生来说形象直观的东西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想要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就要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讲一些经典名著相关图画插入到教学过程中,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总之,要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阅读上就要给他们一些自由选择的空间,好的办法是把课内的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找书来读,这就能培养起阅读的爱好。
参考文献:
[1]温儒敏 《谈读书》 商务印书馆 2019,(7)
[2]周昭莹 《浅谈激发低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新课程研究.2017,(10)
[3]玉燕 《浅谈如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华少年.2012,(14)
[4]鄱阳 《以名著导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中外交流.2017,(16)
【关键词】 亲子共读;营造氛围;激发兴趣;方法指导
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口味。温儒敏教授曾说:“在中小学阶段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是为了学生的一生打底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及自己陪孩子进行亲子共读的经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
一、亲子共读,点燃阅读之灯
著名童书作家桥斯坦贾德曾说:最明智的父母,一旦给孩子吃饱穿暖之后,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就应该去为孩子们选择出最好的书,带回家来,放进他们的卧室里。据统计,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大,该项支出已占到家庭收入的30%。但是,很少有家长能够每天坚持陪孩子一起亲子阅读20分钟。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城市,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比例也不足20%。美国利诺斯大学的研究员钦利斯?布朗用了20多年时间,对205名入学前已经学会阅读的孩子,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开始给他们读书,并使他们养成了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因此,亲子共读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最好的途径。
家庭是孩子阅读启蒙的摇篮,家长是学生阅读的引领人。江苏省特级教师孙景华曾就课外阅读做过长期研究,他直言:课外阅读中所产生的问题,其根源在于家长。家长对课外阅读的理解将影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特别是低年段学生,他们识字量少,自控力差,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需要家长配合辅助。说到亲子共读,我深有体会。我的儿子今年虽刚四岁,但他已经有了每天晚上睡觉前读几本绘本的好习惯。无论电视有多精彩或玩具有多吸引人,只要喊一句:“儿子,快点来,看书了。”立马放下手中的东西,跑去挑自己想看的书。虽只是绘本或一些小故事,但只要他听了几遍后,也能说出个大概来,偶也会问问他对一些词的理解,竟也能说出个所以然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紧张,儿童生活节奏也跟着紧张,社会竞争紧张感转移到儿童这里来了。小学生除了繁重的作业,还要参加各种辅导班,还要学琴、学画画、学书法......负担太重,而家长老师又不断灌输竞争意识,往往做完家庭作业后都是九点半后了,以致于很多儿童对读书的兴趣也是越来越低。因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首要任务是跟家长达成共识,利用家长会培训家长,使他们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一来得到了他们的支持,二来同时鼓励家长也能放下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捧起书籍,与孩子一起读书,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孩子喜欢阅读。因此,从思想和行动上达成一致,是点燃阅读之灯的基础。
二、营造氛围,创造阅读之境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是激发学生喜爱读书的重要客观因素。
(一)营造家庭阅读氛围,让孩子受到书香的熏陶
有这么一道算式“5+2=0”,很多人都很疑惑,这个答案是如何得出的。其实答案很简单,孩子在学校的5天集体生活,刚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回到家2天的家庭生活之后,在学校的一切养成就全部被磨灭。孩子在家里生活的时间比学校多得多,和父母接触的时间最长。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家庭是人生教育的起点。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树立良好榜样,让孩子从小就看到家长的生活离不开好书。因此,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首先就要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使孩子受到书香的熏陶。孩子如果生活在一个有着浓郁书香气息的家庭,他能不热爱读书吗?
(二)营造班级阅读氛围,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班级是孩子在学校生活的一个大家庭。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对孩子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场景的创设对孩子的作用十分巨大。教室、图书室是学生阅读的重要阵地。为此,我校非常重视对书香校园的建设,每学期均制定有相应的读书活动方案,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激发孩子的读书兴趣。另外,重视对班级图书角的建设,号召孩子们交换图书资料,做到资源共享。每学期出一版以读书为主题的黑板报。《学习园地》开设读书专栏,里面张贴孩子们读书的成果,例如读书笔记、优秀习作等;学校的图书室每个学期统一向各班借书五次以上,周一至周五充分利用午休时间开放阅览室。每个学期末,语文老师们会根据本班孩子的阅读数量以及写读书笔记的质量,评出“阅读之星”等等。其次,各班也充分利用每周的班队课开展读书活动,以班级活动营造读书氛围。班上经常开展朗诵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征文等活动,一可以充分展示孩子的读书成果,二也极大地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三)丰富活动,体验阅读之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对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至关重要。
1.紧扣爱国主义教育读本。
为了让孩子们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并提高他们的阅读量。每个学期,学校均会根据县下发的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的通知去开展系列的读书活动。如:2021春期,学校根据县下发的《关于组织开展灵山县第二十八届青少年“百年光辉历程 全面建成小康”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的通知》,并结合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组织学生阅读读本《百年光辉历程,全面建成小康》的读书实践活动:1—2年级学生以读书和听老师辅导讲解为主,了解读本内容;3—4年级学生结合读本,利用主题班会开展故事会;5—6年级学生在认真阅读读本的基础上,参加主题征文比赛活动。
在五月份,组织一至六年级的孩子进行小制作展示活动:一、二年级制作书签;三、四年级制作读书卡;五、六年级设计手抄报。学生制作的作品内容丰富多样,一、二年级的孩子制作的书签用上了许多鼓励人多读书的句子;三、四年级孩子的读书卡样式新颖,有的同学不仅设计了“佳句欣赏”板块,从自己阅读的书目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仔细抄写,精心装饰,而且设计了“好书推荐”板块,给同学们推荐整本书阅读,书目简介清晰,理由充足,使人看了就想立刻投入阅读;五、六年级孩子的手抄报更是独特,根据各板块的需要,选用卷轴、扇形、椭圆、菱形、六边形等不同形式,图文并茂,让人眼前一亮。我们将优秀作品展示在崇德楼一楼大厅的展板上,让全校孩子都能欣赏,都融入到读书活动中。很长一段时间,孩子们的课间活动都集中在走廊,看自己的,看别人的,其乐无穷。对孩子们来说,这是一次快乐读书的耕耘与播种,这是一次对读书快乐之情的淋漓表达,他们把自己的读书体验用心画出来,用情写出来,把自己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整个校园充满了浓浓的书香之气。
2.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多读书、读好书,学校坚持读书与活动融为一体,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每学期,学校都会举行了全校性的“我读书,我快乐”的大型读书系列活动,活动内容包括:低年级的讲故事比赛,中高年级演讲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读书笔记评比展等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这些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开阔眼界,在活动中尝到了课外阅读的乐趣。
三、方法指导,保持阅读之趣
“部编本”中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说过:阅读教学除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还有更加重要的目的,是培养高尚的读书习惯,把阅读作为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而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有各种各样的办法,但最管用的是读书,是培养读书兴趣。
1.自由阅读,引发兴趣。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阅读的出发点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带有“娱乐”的成分,他们渴望读自己喜欢的书,而不一定是被指定的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让学生读书有选择,有自由度,扩大阅读空间。光是让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阅读,会限制学生的自主性,也会挫伤读书的兴味。而读“闲书”是自主选择阅,孩子能随心所欲读“闲书”,无异于在浩瀚的书海之中遨游,他们在阅读中发现爱读的书籍,这是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好方法。
温儒敏教授也认为,只有允许读“闲书”,有读书的“自由”,才有阅读的兴趣。学生一旦有了阅读兴趣,作为老师和家长就应该多鼓励和指导,指引他们导向阅读名著和经典,导向那些健康的、有内涵的书,导向适合孩子们不同年龄段读的书。只要一个孩子爱阅读,他迟早会读那些有价值的、经典的书;反之,如果不喜欢阅读,有价值的、经典的书他很可能永远都不会去读。读书是一种终生的学习能力,家长给孩子创造自由的阅读氛围,把孩子引领上阅读之路、养成很好的阅读习惯,他们自然会主动地去找书、读书。
2.授之以渔,教会方法。
⑴以文带文,激发兴趣
温儒敏教授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精读与泛读(略读)结合,并且一定要指向课外阅读,把课堂教学引申到课外,和学生们语文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有意识以课文作为引子,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喜欢上语文。再找出多篇类似的文章或者书推荐给学生去阅读,从而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如《桥》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塑造了一位不徇私情、临危不惧的老支书形象。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同类文本的能力,除了学习本文,另外补充了两篇相链接的阅读材料,一是《生命的最后时刻》,二是学生习作《修车》,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桥》,能品读其他同类作品中的人物精神品质。这样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⑵课外读物导读,激发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课外读物导读课在选择读物上比较灵活,教师在选择上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贴近他们生活、故事性强、有趣,篇幅比较短,图文并茂的读物带着他们进行阅读。因为读物适合他们年龄段,容易引起共鸣,体验到阅读的快乐,激发他们阅读的愿望,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因此,课外导读课对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最直接,最有效。比如在给学生上《伊索寓言》这一课的时候,我就首先给学生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撒谎的人》,另一个是《两个冤家》。通过这两个故事来进行故事的导入,然后也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悬念,学生这时候就会对这个故事的结局比较感兴趣,从这个程度上就达到了教师想要达到的目的。最后我再给学生介绍《伊索寓言》这本书,学生此时就对这本书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进行经典名著的阅读,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逐渐养成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这就是通过名著的导读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有效措施。另外,也可以通过名著插画和结合多媒体名著来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对于一些年纪较小的学生来说形象直观的东西更具有吸引力,所以想要引起他们的注意力就要从他们的心理特点出发,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讲一些经典名著相关图画插入到教学过程中,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总之,要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阅读上就要给他们一些自由选择的空间,好的办法是把课内的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找书来读,这就能培养起阅读的爱好。
参考文献:
[1]温儒敏 《谈读书》 商务印书馆 2019,(7)
[2]周昭莹 《浅谈激发低年级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策略》新课程研究.2017,(10)
[3]玉燕 《浅谈如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中华少年.2012,(14)
[4]鄱阳 《以名著导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中外交流.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