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 陈雪海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第六小学



【正文】【摘 要】 随着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怎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深思的问题。每一节课,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优化教学方法、手段,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学习,注重有效训练,做到因材施教,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定提高上来。
  【关键词】 优化;数学课堂;提高;效率

  随着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实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谈谈本人关于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的点滴看法。
  一、坚持设计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
  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一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必然“活”起来。因此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位学生创设探究性的问题情境,预设才能生成。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用活教材,找准教学内容和创造性思维的结合点。
  在教学《找规律》第一课时时,教材中呈现一幅多种一一间隔排列的事物情境图,但学生对于“一一间隔排列”的概念还是陌生的。一开始上课,我就出示一串黑白相间的珠子●○●……让学生猜下一个珠子是什么颜色的,并叫学生说说猜的理由,猜中的同学欢呼起来,最后展示整串珠子:●○●○●○●○●○●○●,并揭示像像这串珠子这样排列的现象数学上称为“一一间隔排列”并板书。学生在学习教材的例题时就事半功倍了。
  又如:在教学《2和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请说出一个数,老师来判断是不是5的倍数。此话一出,学生来劲了,就想考倒老师。生:13,师不是;生:209,师:不是;生:305,师:是;生:999,师:不是;生:1005,师:是;生:60008,师:不是……数字越来我大,而我的回答还是那么干脆快速。学生漏出疑惑的眼神。我接着说:“学习了今天的知识,我保证你们每个人都会像老师那么快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的”。学生半信半疑,这是学生认知的开始,我故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坚持引领学生进入真正思考的创造境界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善于交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中积极地观察、思考、发现、探究、创造,真正参与到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活动中。
  1﹒多层次的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通过多层次的设问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这样,既能有效地巩固和深化新知识,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提高了思维水平。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一道题:“妈妈把一个小蛋糕平均切成了10块,晶晶吃了其中的4块。晶晶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学生很快回答出4/10。学生回答后,我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剩下的平均分给爸爸、妈妈吃,爸爸和妈妈分别吃这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孩子们纷纷议论,争相回答,得出爸爸、妈妈分别吃这块饼的3/10。正当孩子享受思维成功快乐的时候,我又抛出新的问题“晶晶、爸爸、妈妈三人,谁吃得多?谁吃得少?”学生的激情再次被掀起来了。教学中我在原题的基础上,两次巧妙设问,真正挖掘了教材的智力因素,做到一题多解,练出深度,为学生拓展了思维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2﹒巧设结尾,再掀思维高潮。课堂教学的结束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发展学生兴趣,强化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精心设计课尾,利用课尾的教学活动,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
  我听过黄爱华老师的“约数和倍数”一课,下课的铃声快要响了,教师没有按部就班地给学生布置作业,而是面对全班40名学生,从容地说:“同学们,快要下课了,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学生齐答:“好!”)“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动脑筋离课堂’,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出示一张卡片,如果你的学号数是卡片上的数的倍数,你就可以走开。走的时候,必须先走到讲台前,大声说一句话,再走出教室。你说的一句话,可以是‘几是几的倍数’、‘几是几的约数’或‘几能被几整除’其中的任意一句。”
  新颖有趣的“动脑筋离课堂”游戏,巩固了知识,检查了效果,还进行了纠正错误和个别指导,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一举多得,灵活巧妙。此教学过程,学生已不仅仅停留在快乐学习的状态,而是进入了真正的思考的创造境界。学生面对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不是望而却步,而是跃跃欲试。其间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树立了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特别是后进生,也有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创造的气氛中,被唤起创造的欲望。 
  三、坚持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帮助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圆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在导入、画圆、练习、结尾这四个环节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开课导入环节,我把小学生篮球赛中,开始比赛时“针球”的情景录下来,作为新课情境创设,设疑“为什么针球的图形是圆形”?教学画圆时,我运用微课把画图的方法步骤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练习环节,借助希沃白板强大功能,设计抢答、游戏等习题,体现练习的趣味性。在结尾的过程,我回应导入抛出的关于“为什么针球的图形是圆形”的问题,提出假设:把图形换成正方形或长方形,你有什么看法?在学生小组讨论后,我播放针球图形是正方形、长方形的虚拟场景。学生看过视频后,感悟到圆的半径都相等,所以“针球”图形为圆形最公平。这样设计,不但巩固了圆的特征也知道圆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圆的知识的欲望。
  四、坚持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能力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的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精心组织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理解并建立数学概念,同时灵活运用,使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应该将单一的操作演示、学生的简单模仿操作转化为探索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剪一剪、摆一摆、拼一拼、搭一搭等实践活动去发现事物的奥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的操作,逐步形成实践求知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让学生运用材料自制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模型。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既认识到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又如:学习了“圆柱的体积”后,让学生用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做两个不同圆柱的侧面,并另外配上底,比较一下哪个圆柱的体积大?在制作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把粘贴部分忽略不计,也有的学生先粘上一张长方形纸条粘贴部分,再装米或装沙,从而比较两个圆柱容积的大小。这一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探索到了把长方体的长边作底面周长、短边作高时,圆柱的体积大这一规律,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过程中应遵循这一原则:凡是学生能操作探索的,教师绝不替代,从而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操作环境。
  五、坚持因材施教让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就是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教师只有正视学生的差异,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只有正视差异,才能使学生的潜质有机会得到发挥。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开展教育。了解学生是教育教学的起点,只有心中有人的教育、贴近人的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才会是成功的教育。有一个叫卢雯晖的女生,在学到两位数除法时,一开始怎么也学不会,她着急我也急。叫她背口诀一句不落,我在课堂上叫她板演,想给她查找原因,她不愿意。课后我找她谈心,她说怕同学笑。找到了原因后我决定先在课后帮她补习,所以在下课的十分钟或者放学后的十分钟,我走到她身旁,先叫她说说不懂得地方在跟她讲解,直到她弄懂为止。辅导她几次后,她会算了,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自信心更足了,后来她竟然主动叫我出题给她做。那学期的期末检测30分的计算题,她只丢了2分。
  2﹒认识学生性格的多元性,有效进行分层、分类教学。孔子提出,教育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提供适宜的个性化教育。分层教学要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积极性,要尽量克服学生在课堂中听不懂,无事可做的现象,防止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导致学习成绩严重底下。分层教学,要“低起点”,对学生基础差、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差的困难生,在课堂上要重点给予一定的帮助,对这些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通过简单模仿“举三反一”的方法,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而基础好的学生应以创造性学习为主,启发‘举一反三’,培养发散思维,让他们在质疑解惑中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3﹒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优点,扬长避短,定向施教。《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意思是,教育的作用是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身上的缺点。
  新课程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研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相信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发展,我们的认识会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将会越来越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3]《黄爱华与智慧课堂》
  [4]《教育研究与评论》